母親節寫出我另一位母親—我婆婆



我婆婆是一位中學教師,我婆婆也是我母親。出國前,我和我婆婆一個屋簷下共同生活了十幾年,有著良好的婆媳關係。那時她已經退休,閑下來親耳聽她講過許多過去的事情,並感受到她當時所做的事情。

我婆婆出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初一個封建家庭。她的父親重男輕女,她的母親一連生了四個女孩,我婆婆是老大。第四個女孩出生時,我婆婆親眼看見她母親坐在床上,因生不出男孩急的得雙腳使勁磕打床沿。封建家庭要求我婆婆遵守三從四德,留在家裏,燒茶做飯,孝敬雙親。我婆婆自己說,我才不幹呢,我要出去讀書。家裏有錢也不允許,怎麽辦呢?我婆婆氣得離家出走。全靠理念相同的同學和老師的慷慨資助,她走出了封建家庭,走出了小縣城,在成都完成高中二年級學業。婆婆與資助她的同學們一直保持聯係,幾十年後還邀請她們來北京玩,並住在我們家裏。

由於沒有家庭在經濟上的支持,婆婆隻能在讀完高中二年級後,考取了由國民政府給予學生資助的國立女子師範學院。

大學畢業後,我婆婆在重慶兼善中學從事中學教師工作。這是一所對教師要求極為嚴格的學校,每年六月和臘月要對教師進行兩次考核,考試不合格者不發聘書。就要丟掉飯碗。我婆婆說學校的老師把這兩次激烈的競爭叫做“六臘戰爭”。我婆婆工作努力,業務好,她每次考核都順利通過。兼善中學的校名來自孟子的詩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婆婆說,這句話對她一生都有所影響。

解放後,我婆婆調到北京繼續從事中學教師工作。文革前每年夏天學校都要去北京郊區幫助麥收。有一次她發現住在老鄉家裏的孩子頭上長滿了膿瘡,詢問後得知,盡管當時他們是在北京郊區,但農民仍付不起每月去北京城裏五元錢的醫療費用和交通費用。婆婆當即表示費用由她來承擔,一定要把孩子病治好。經過幾次反複,孩子治療大約用了一年時間直到痊愈。

我婆婆對我先生的教育是嚴格的。她常說一個教師若連自己孩子都教不好,那她就不是一個合格的教師。我先生上小學時,婆婆經常帶他到西城區環衛隊勞動,每次去時天不亮,坐頭班公共汽車,和環衛工人一起將街道的垃圾裝在電瓶車上,是重體力勞動。每年學校下鄉勞動,都帶著我先生一起去,讓他從小懂得工人農民的幸苦。

我和我先生是樓上樓下的鄰居。我們還沒交朋友的時候,我就聽到了鄰居的好評,他們都管我婆婆叫老師,他們說謝老師人真好,退休了還在家裏義務幫學生補課,她還自費買了很多書給孩子們。這些都是我親眼目睹的。移民加拿大後,還碰到我婆婆曾經幫助補課的學生。她對我婆婆是讚不絕口。

我婆婆完全不理會或完全不懂中國北方那種陳舊的婆媳關係,我和婆婆關係很好,她去世後每當想起她來都心裏難過。母親節快到了,我先生不願意寫他的母親,我來寫,這也是我的心願。

仁雅居 發表評論於
我給你婆婆點讚, 你也是個有福之人,能遇見這個好婆婆
helloworld1000 發表評論於
She was such a nice lady.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