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著名時評人蔡慎坤在油管上分二期講了他的人生經曆。
我聽了以後,覺得很有趣,現將他的故事分享給大家。
蔡慎坤,湖南人,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父親早逝,母親含辛茹苦,一手拉扯大他們兄妹三人。
1978年,他高中畢業,當時17歲,沒有考上大學,就隻能回鄉務農。
他自己講,他在學校的幾年,沒有學到多少知識,但培養了閱讀的興趣,嗜書如命。
他所在的生產大隊一個知青與他相熟,調到縣文化館工作,在查抄封資修讀物期間,知道他喜歡閱讀,為他偷偷搞了一麻袋書,塞到他家床下,讓他有空時讀。
另外,他與公社的郵遞員關係甚好,郵遞員知道他愛閱讀,就將學校、醫院、機關訂閱的報刊雜誌前一天晚上放到他家裏,第二天下午再拿走。
蔡慎坤放工回來,吃完晚飯,就抓緊時間閱讀,常常一讀就是十一二點,第二天出工暈暈乎乎,不在狀態。
在務農期間,他開始為縣廣播站、縣機關報寫新聞稿。
有一次,一篇新聞稿上了《湖南日報》頭條,他的才幹被領導看中,務農二年後,他被安排進鄉政府,成了一名專職通訊員。
據他自己說,通訊員他做得很成功,但畢竟年輕,新來的黨委書記嫌他說話把不住門,不穩重,給他小鞋穿。
在鄉政府呆了二年後,他主動辭職下海了。
他與兩位老鄉成立了一個攝影公司,為社會上攝影人員培訓如何拍彩照,兩年跑了全國1000多個縣,毛收入150萬元,去了成本,大約利潤90萬元。
合夥人中的一位,原來是開照相館的,拿大頭,蔡是本項目的組織者且業務員,也有近20萬元的收入。
那可是1985年前後,一個工廠職工的收入一個月才三四十元,農民收入更低。
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到蔡慎坤頭腦靈活,很有經商天賦。
蔡慎坤在節目中自謙,說他在農村上學9年,因為一直處在運動之中,所以他的實際上學時間隻有一年。
但是他後來的操作讓人刮目相看。
大概是1986年,他以新聞寫作者、文藝青年的身份,進入武漢大學,成了一名大學生。
我估計他上的是作家班,我老家的一個報社朋友也是這樣上了武大,而那個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著名作家野夫也是這樣上的武大,易中天當時是他們的老師,推動這個招生改革的是武漢大學校長、教育家劉道玉。
蔡慎坤當時能從湖南山村來到湖北武漢上大學,充分展示了他的能力。
他是直接插班進了大學三年級,兩年之後,他拿到了中文係的本科畢業文憑,然後順理成章,進入一家媒體,正式當了一名記者。
他在報社如魚得水,業務搞得風生水起,直到去年有關部門調查他,找到他80歲的老領導,老領導還誇他工作熱情肯幹,沒有做過什麽壞事。
沒有幹滿兩年,一場全國性的風波平地而起,他們這一批青年記者都被掃地出門,就這樣,蔡慎坤憑著新聞記者的敏感,隨著大批的南行者,去了海南。
在科技廳下屬的《大科技》雜誌社做了一年多主編,因為薪水不高,且海南淘金熱不斷升溫,他幹脆辭職,進入一家私營房產投資公司,擔任副總。
因為擔任雜誌社主編期間幫助一家信托投資公司老總發過文章,所以後來兩人建立起了友誼。
有一次,他與這位老總聊起了自己公司的事情,老總說:“你們公司要投資房產的話,我可以貸款給你啊。”
蔡慎坤趕緊回去向老總匯報,老總讓他在海口市裏找房源,找到一家房產公司,該公司開發了三幢大樓,100多套房,完工一年多,隻賣出去四五套。
蔡對該老總說:“這100多套房我們都要了,已賣出去的房收回來,款都退了。”
那個公司的老總激動的許諾他:“這筆交易一旦成功,我每套房給你2000元辛苦費。”
雙方簽完合同,向信托公司全額借了款,蔡的公司將全部的房產買了下來。
事後,他如願拿到了辛苦費。這可以算是他人生的第二桶金。
蔡感慨,當時對方老總看到他誠信實在,在這筆交易後期,打算再送一套別墅給他,蔡左思右想,最終沒有敢接受。
蔡慎坤手頭有資金後,決定出來單幹,於是注冊了一家房地產投資公司,在海南瓊山征用了2000畝地,準備搞一個運動類項目。
他原來的那個朋友去了海南省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當了老總,見他項目批文都拿到了,大為讚賞,一下投給他8000萬元。
他放開手腳,準備大幹一場。
這時,海南的房地產泡沫已很嚴重,當時的總理朱鎔基開始宏觀調控,許多有意向的投資方都縮了回去。
蔡的公司向政府交了土地費用後,資金已所剩無幾。
新千年即將到來,但公司基本不能再有什麽作為了。
他隻得另謀出路。
蔡的朋友、那個省信托投資公司的老總依然信任他。
有一次,蔡去北京出差,碰到一個老友,請他喝酒。
老友在北京開發了一個大廈,但後期缺錢,問蔡有沒有辦法。
蔡回到海南,向信托公司老總講了這件事。
老總認為,這個事靠譜,同意拆借500萬美金,並委托蔡去該公司掛職,以監控資金去向。
就這樣,他就去了北京這一家房產開發公司,擔任副總。
由於資金到位,大廈後期工程迅速完工,但銷售困難。
公司老板讓蔡多想點辦法。
有一天,他參加武大校友的一個飯局,意外認識國字號大公司中海油集團辦公室主任,也是校友,比他高二屆。
蔡向主任講述了公司房產銷售不動的困境。
主任說,這樣,你回去報一個成本價給我,我回去向集團公司匯報,爭取我們買下來,作辦公大樓。
一星期後,蔡向中海油主任報了一個略有利潤的成本價,第二天,主任打電話給他,說:在你們報價的基礎上,每平米給你們加價7000元,大樓我們要了。
大功告成。
這筆買賣三方都贏,蔡不僅為海南信托公司收回500萬美金貸款,還為公司取得300萬美金利息,皆大歡喜。
蔡在節目中說他在北京有幾套房子,估計起碼有一套房子是這個項目中得到的回報。
蔡在北京房產公司供職三年,完成使命後,回到海南,正式加盟海南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負責為公司追回資產。
蔡前後在海南闖蕩了十年,作為商海弄潮兒,仍不失書生本色,筆耕不輟。
在繁重的商務活動之外,蔡除了在各大網站開專欄寫時評外,還寫了《海南十年反思》一書,在當時反響較大,高層領導都曾親自與他對話。
海南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後期出現重大人事變動,經營也出現問題,因此蔡與原來的老總離開了公司。
老總去了首都機場有限公司當了副總,他則去了北京一家影視公司負責資金運作。
影視公司三年,蔡可以說是閱盡人間百態及官場文化,公司投資的幾部電影基本都是虧損,幾部電視劇略有盈餘。當時的影視市場還遠沒有現在這樣繁榮與成熟。
之後,海南省政府成立國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想起了蔡慎坤這個老將,邀請他回歸。
在這個背景下,他再次回到海南。
2011年,他的老朋友、原信托投資公司的老總強勢回歸,擔任中國農業銀行廣東分行行長。
在老朋友的呼召下,他來到廣州,與一眾朋友投資幾千萬,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
公司成立不久,老朋友突患病去世,蔡頓失股肱。
蔡慎坤是《鳳凰網》2011、2012十大影響力博主,他自述在鳳凰博報上曾寫過三千多篇時評,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他一直保持一天發表兩篇時評的紀錄。
2019年,他來到美國西雅圖,探望女兒一家。不久疫情爆發,這樣他就在美國呆了下來,一不留神直到今天。
一個山村的孩子,能夠走到今天,真的不容易。
一個人在衣食無憂、養尊處優的狀況下,明知有關方麵不喜歡,不管不顧,寫了海量文字,針砭時弊,為蒼生社稷鼓與呼,沒有一點情懷,沒有一點追求,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我們多的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少有雖千萬人、我去焉的理想主義者。
勉乎哉!
2025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