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之下 ——寫給那些在校友群裏沉默的人
earth2029 (2025-05-26 18:58:46) 評論 (0)洛杉磯最濕熱的一天,空氣像半融的奶油,裹得人喘不過氣。唐人街的霓虹燈在暮色中閃爍,燒臘店的香味混著街頭麻將攤的叫喊,喧囂得像過年。
晚上七點,帕薩迪納老圖書館三樓會議廳,“清白校友會新年籌備會議”即將開場。表麵上是老同學聚會,但華裔社區的每個人都心知肚明,今晚是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誰會成為清白校友會新一屆會長,誰能掌控讚助資源和微信群的生殺大權,誰又將從此被踢出局,隻能在群裏發“收到”或“讚”。
戴同林坐在窗邊,深灰色西裝一絲不苟,手指輕敲一隻放涼的咖啡杯。他是清華國際1998屆工程係畢業生,在美國經營建築設計事務所二十年。穩重、溫和、好脾氣,校友們叫他“林哥”,但私下也有人酸溜溜:“書呆子一個,沒點江湖氣。”
今天,他帶來了一份名單,上麵寫著六個字:清白理事會換屆建議。最上方,是他的名字——“會長推薦人:戴同林”。他推了推眼鏡,眼神平靜,卻藏著一絲罕見的鋒芒。
他在等一個人:孫子瑜。
孫子瑜,北大法律係畢業,風風火火的北京人,講話像機關槍,笑聲能把屋頂掀翻。三年前剛來美國,她隻是加州一家地產公司的小代理,成天踩著高跟鞋跑合同。但短短兩年,憑著一張能把和尚哄下山的嘴和天不怕地不怕的膽子,她橫掃洛杉磯華裔社區。從唐人街的商會飯局到蒙特利公園的麻將桌,從廟會義賣到高爾夫球場的“偶遇”,她無處不在。她沒顯赫家世,卻有種讓人又愛又怕的“存在感”,社區裏有人叫她“子瑜姐”,有人咬牙切齒叫她“那個狐狸精”。
如今,她是清白校友會秘書長,手握兩千人的微信群最高權限、校友通訊錄、與國內母校的官方聯係渠道,還有過去一年活動中募集到的十五萬美元讚助金使用權。她從不公開說要當會長,卻在背後拉起一支“後援團”——一群她在麻將桌上、KTV包廂裏收服的“鐵杆”。他們管她叫“大姐大”,從發紅包到刷屏造勢,比選秀粉絲還專業。
會議開始了。校徽橫幅掛在主席台上,桌上擺著茶歇,空氣中飄著綠茶味,夾雜著隔壁川菜館的麻辣香和樓下燒烤攤的煙火氣。
“各位校友,今晚隻是聊聊建議,放鬆點!”主持人強笑著開場,聲音卻有點發顫,像在平息一場即將爆發的龍卷風。
戴同林起身,發言溫文爾雅,從校友自治講到財務透明,條理分明,像在給客戶講設計方案。“公開競選,規範流程,才能讓校友會更團結。”他語氣平和,但話裏暗藏針鋒,隱隱指向去年的讚助金“去向不明”。台下有人皺眉,有人低頭玩手機,還有幾個阿姨交換眼神,竊竊私語:“林哥這是要搞大清洗啊?”
話音剛落,孫子瑜站了起來。她一襲紅色旗袍,踩著高跟鞋往台前一站,氣場像點燃了全場。“校友會是情義的地方,不是開審計會的!”她京腔濃重,嗓門蓋過空調的嗡嗡聲,“大家知道我,活動我墊錢,讚助我跑斷腿,去年春晚誰半夜去接老校長?是我!誰在唐人街請了三十桌,談下五萬塊讚助?還是我!”
全場掌聲炸開,有人喊:“子瑜姐威武!”她轉頭看向戴同林,笑得像隻狡黠的貓:“林哥,我敬你是前輩,提案寫得像論文,規矩得很。可選會長,得看誰真為校友流過汗!”
突然,一個尖銳的聲音從後排響起,是個戴珍珠耳環的阿姨:“子瑜,你那讚助金到底花哪兒了?林哥說得對,賬得公開!”全場一靜,孫子瑜笑容不變,輕輕甩了句:“王阿姨,賬本隨時看,但您先把您家那塊地皮的讚助補上吧?”台下哄笑,氣氛像過山車,瞬間被她翻盤。
會議結束,表麵散場,真正的戲卻在樓下停車場、唐人街的茶樓和微信小群裏上演。華裔社區的鬥爭從來不是擺在明麵,而是在飯局、麻將桌和深夜電話裏發酵。
停車場裏,有人拉住戴同林,低聲說:“林哥,你的建議好是好,可這圈子不吃這一套。子瑜在唐人街認識半個商會,你鬥不過她的。”另一邊,幾個叔叔阿姨圍著孫子瑜,七嘴八舌:“子瑜,你不選會長誰選?我們全家都支持你!”一個西裝男趁亂遞上名片:“子瑜姐,我公司想讚助下次晚會,晚上一起吃個飯?”
更戲劇化的衝突在當晚的微信群裏爆發。有人匿名轉發了戴同林的換屆建議,附了一句:“某些人想當會長,先把賬算清楚!”孫子瑜的“後援團”立刻反擊,刷屏發她去年活動的照片,還配上煽情文字:“子瑜姐為校友會操碎心,有人卻在背後捅刀子!”群裏瞬間炸鍋,語音消息此起彼伏,有個阿姨直接開罵:“誰搞分裂,誰就是叛徒!”戴同林試圖發一條“理性討論”,結果被紅包雨和表情包淹沒。
兩人在停車場路燈下對視一眼,沒有言語,隻有彼此心照不宣的鋒芒。這不是校友會,是華裔社區的權力擂台。誰能拉攏更多“叔叔阿姨”、誰能讓群裏消息刷得更猛、誰能在飯局上談笑風生,誰才是真正的“清白之王”。
第二天清晨,微信群改名為“2025洛杉磯清白校友總群”。群公告更新:“歡迎報名新春聯歡會,請聯係秘書長助理張媛。”張媛是孫子瑜的表妹,剛從國內來,微信頭像是個粉色兔子,手速卻快得像職業水軍。
戴同林的換屆建議被徹底雪藏。他依然留在群裏,偶爾發活動照片,收到“林哥辛苦了”的敷衍回複,很快被“子瑜姐霸氣”的表情包刷屏。華裔社區的微信群像個小江湖,消息比唐人街的八卦還快,沉默的人注定被遺忘。
那天下午,他開車到聖蓋博的山頂,坐在木頭長椅上,遠眺薄霧,拿出那份換屆建議,撕成碎片。他低聲笑了笑:“還是她贏了。”沒有怨恨,隻有清醒。他想起清華宿舍的啤酒夜,兄弟們聊著理想,笑得肆無忌憚。如今,理想成了人情賬,情誼成了籌碼。
半個月後,新春晚會如期舉行。會場金碧輝煌,背景屏幕打出:“主辦:洛杉磯清白校友會 感謝秘書長孫子瑜及其團隊支持。”孫子瑜一襲旗袍,站在台上唱了段京劇《貴妃醉酒》,嗓音婉轉,引來滿堂喝彩。她講話時不忘煽情:“校友會是咱們的家,我就是給大家跑腿的!”台下掌聲如雷,幾個阿姨抹淚:“子瑜真是我們華人的臉麵!”
戴同林坐在人群中,身邊是幾個老同學,低聲聊著當年的實驗室趣事。晚會結束,一個年輕留學生問他:“林哥,我們這些沒背景的普通人,還能擠進校友會嗎?感覺全是人脈和錢在說話。”戴同林沉默,望向遠處推杯換盞的人群,然後回頭,緩緩點頭。“能。隻要你懂——這不是同學會,是唐人街的角鬥場。會做人,才能站住腳。”
後來提起這場換屆風波,局外人輕描淡寫:“不就爭個會長嗎?至於嗎?”但身在其中的人都明白:在美國,所謂校友情誼不過是一層糖紙,裏麵裹著赤裸裸的利益、資源和權力。
華裔社區的鬥爭從不缺戲碼。為了一個晚會的冠名權,有人能在群裏連發二十條語音撕破臉;為了拉讚助,有人半夜開車去唐人街請客,筷子還沒放下就談妥了生意;還有人表麵笑嗬嗬,背地裏建小群,點名批評“某人太書生氣”。失敗者幾乎都敗在誤以為這是感情的港灣,以為“校友”二字能擋住人性的刀光劍影。
尾聲:冥想修道者筆記
一位修道者寫道:“人以為自己在維係友情,實際在玩一場資源博弈。在美國的土壤裏,隻有利益能紮根,溫情隻是點綴。若想不倒,必須在飯局的笑聲中看清算計,在麻將的碰撞中守住底線。”
法律免責聲明:本文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作者不對任何校友會內訌、微信群罵戰或唐人街飯局翻臉負責。想上演這出戲?請先找個好律師!
知識產權聲明: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想借用孫子瑜的嘴皮子或戴同林的冷靜?請先寄一箱奶茶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