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曆大A八個月: 在韭菜地裏看見麥苗

康賽歐 (2025-05-27 06:41:11) 評論 (28)
從去年9月開始,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通過在美國金融機構的賬戶,買了些A股和港股的ETF。那時候談不上對這個市場有多了解,更談不上有著十足的信心。隻是覺得中國股市的整體估值偏低,加上中國製造業的基礎實在太強,總覺得經濟終歸會往上走。就憑著這樣一種樸素的判斷,我決定小試一把。

一晃8個月過去了,這段時間裏有漲有跌,也讓我對A股有了不一樣的認識。今天就想聊聊這期間的實戰體會,不講大道理,隻說說我親眼看到的一些“變化”。

說起來,中國股市這些年可真是沒少挨罵。“割韭菜”這詞,幾乎成了有些人的標配情緒。行情一不好,立馬心態就崩,什麽莊家操縱、散戶被宰、監管不作為。。。聽多了,仿佛這市場永遠都扶不起來了。

我不是說這些吐槽完全沒有道理,問題確實不少,比如有些公司財報寫得比小說還會編,有些遊資就當股市是提款機,監管有時候也確實會慢半拍。更別提有一堆散戶連PE是怎麽計算的都還沒搞清楚,就衝進去了。可換個角度想,這市場真就一無是處了嗎?



說實話,我一開始也覺得A股不太靠譜,像人們說的那樣:政策市、賭場、聽消息、全是套路。直到去年9月,我做了些研究後,正式入場買了些ETF,這才真正關注起來。剛好遇到上證指數從2,600多點漲到3,300多點,大概用了10個月的時間,漲幅近30%。這輪行情雖然沒有2015年那種瘋牛,但放在全球市場裏表現不差了。更關鍵的是,政策在引導節奏,避免重演去年10月8日前後那種暴漲暴跌的情況,整體走得更穩,“慢牛”的味道開始顯現。近期上證多次衝擊3,400點至今未果,反倒進一步印證了政策方更希望市場穩步上行,而非一蹴而就啊。

受到DeepSeek熱潮的帶動,我在2,3月份時,看好科技股的走勢,就買了些科創50ETF。原本是想長期持有的,但看到賺了些錢後,很快就賣了。歸根結底,是我沒扛住市場的波動,哪怕是ETF,一震蕩就慌,怕虧錢,其實這心態更像賭徒,不是投資者。

今年3月底我再次加倉了一些ETF,到現在還有些虧損。相比之下,去年9到12月買入的那幾筆,我一直沒賣。

由於市場波動不小,尤其是一些板塊的“異動”,引發了不少爭議。有人不買賬:“不就是國家隊拉權重股撐麵子嘛?”特別是4月初因為關稅戰引發的大跌後,銀行股突然像打了雞血一樣漲上去,看起來確實有“劇本”的味道。可你仔細想想,國家隊不象是在搞短線救火,在一直拉指數,感覺是在給市場托底,穩定信心。這種方式,說它是“定海神針”,似乎並不過分。

還有人念念不忘2007年那波6,124點的“輝煌”,總覺得現在還在半山腰上。但說句實話,那時候根本就是一場泡沫。非要拿泡沫時期的高點做對比,就像非得拿北上廣深的房價巔峰來折磨自己。何苦呢?現在的市場,反而更像在學著“正經長大”。

讓我挺意外的是,現在市場裏的“人”在變。以前散戶是絕對主力,七成以上都靠小錢博大,聽風就是雨。現在機構資金已經悄悄占到四成,外資也在通過滬深港通不斷加倉,社保、保險這些長線資金也在慢慢進來。他們不盯短線,不追漲停板,盯的是企業的長期價值。這股“聰明錢”的氣息,正在悄悄改變市場的性格。

說到監管,我想到了康美藥業案這個標誌性事件。2023年11月,5萬投資者拿回了24億賠償。這要是放在五年前,誰敢想?那時候,股市裏吃虧隻能認栽。而現在,不僅注冊製鋪開了,退市製度也更嚴格了,信息披露也一天天規範起來。這些變化哪裏象是在喊口號,我認為如同春雨般,慢慢滋潤。

當然,問題還是有。有些公司一上市就想著套現走人,遊資依舊在炒小盤股搞概念,散戶教育這事也遠遠沒到位。但冷靜想想,哪個新興市場沒經曆這些陣痛?別說中國了,美國1929年股災的時候,內幕交易比現在的A股野蠻多了。

我看到某些垃圾股被退市的時候,一堆人才恍然大悟。還有個朋友,原來每天盯盤追熱點,現在每個月定投指數基金,過得比以前踏實多了。這些小小的轉變,遠比宏大敘事更能打動我。

A股這市場吧,就像個叛逆的少年,愛鬧騰和愛走極端,但也確實在長大。在它身上貼個“賭場”標簽容易,但看見它那些不聲不響的變化,卻不那麽簡單。我不能保證它未來一定怎麽牛怎麽好,但就目前來看,我覺得它在慢慢走向正軌,哪怕路還遠。

下麵的截圖展示的是我所持有的中國股票ETF之一 —— Kraneshares CSI China Internet ETF 在2024年9月至2025年5月期間的走勢,數據來源於Fidelity Investments。



文中有關數據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