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躍式更新寫。因為也跳躍式翻讀。
前兩個月,我看見二手店裏有裏爾克給年輕詩人的信英文版,沒有買。讀到陳衝引用到了,想讀了。
257頁一章題目是“一點心”,開場的描寫也太F.Scott Fitzgerald 的《夜色溫柔》。真的,我讀到時想到《Tender is the Night 》,前年讀的?我以為忘記了,我的英文記憶力那麽差,隻是讀到那句“我們站在海邊的一個高坡上,”陳衝的文字氣息令我想她的閱讀書單肯定有《夜色溫柔》。一查,果然。其實還有點《洛麗塔》。不是嗎?想起來以前讀到她寫她母親讀《洛麗塔》。
陳川的這句(562頁)“時間有若一群小魚悄悄地從我們身邊遊過。”對照陳衝(591頁半句“好像時間是雨衣外滑落下來的水,從未觸碰到它。”
《哈姆雷特》也有被寫到。那句最後的台詞。(得找出在哪裏,翻過)
什麽樣的書香之家?陳衝的外婆(因為表妹學北方人叫姥姥而被改成姥姥)在文革被抄家後,仍然藏了一箱子“最後的貴族”般的書,其中有英國連環畫《哈姆雷特》,電影劇照。
讀到書裏這句英文,想到錢德勒的小說《漫長的告別》(The Long Goodbye)。閱讀的體驗來自個體的認知。
《貓魚》定價168元,下麵提及陳丹青兩本定價28元、48元。
小桌上堆著幾本,莎士比亞英文全集,日記、聖經中英、一本牛津大學版美國詩集,一隻皮小包,再有兩本陳丹青的《多餘的素材》、《紐約瑣記》(都是修訂版,2010年回上海買)。
前兩天翻出陳丹青的書,想,要不要斷舍離。又覺得可以留,他是六十一中學校友,即民立中學。翻到書裏提及他寫到中學名字與班主任那兩頁,拍照片給兩位老學生,一位在德州,一位在上海。她們都不知道。
陳衝也提及陳丹青,在寫到陳川的篇幅。陳丹青畫過陳衝。
終於找到了我想對照讀的內容。陳丹青《紐約瑣記》,294頁“二十年前,'文革'後第一次大型外國美展'法國鄉村繪畫'來滬。”陳丹青沒有寫展館在哪裏。寫作上,他當年下筆仍然有知青腔,紋身般。陳衝寫到了,“'文革'後上海的第一個西方藝術展覽,是在中蘇友好大廈舉辦的'法國十九世紀農村風景畫',展品都是法國盧浮宮與奧賽博物館的名作,展館內外如饑似渴的人群如浪潮一般。”
為什麽展名都有所不同,按我推測,陳衝的更準確,陳丹青的大概是腦海裏的印記。回憶不一定準確。“農村”好像更符合那個年代的宣傳風格。
這就是讀書的樂趣,多讀一本書可以多確認一下,避免片麵與偏激。
陳川的文字比陳衝的更細膩,印象,耐讀。與陳丹青比,陳川是上海的,沒有一點泥痕與知青後遺症(我加上的名)。陳川沒有離開上海下鄉過。時代就是那樣,反彈在個人身上,連文字都有氣味。
網絡裏,有評論一天就讀完了《貓魚》。這是一本可以快餐般下咽的書嗎?我在太陽房開了一盞台燈,繼續讀。齡走過來,是她帶回來的燈,說放這裏蠻好。
我想這本書,大約是陳衝年紀的,與上醫有關的讀者讀起來最親近了。忽然想到,疫情前的秋天,去本地婚宴,與一位上醫畢業的七十多歲女士交流兩句,六六年,她在上醫目睹過顏福慶被批鬥。書裏出現顏福慶名字,下麵沒有注釋,年輕的一代讀者怎麽會知道?
與上海做編輯的老友微信,指出我發現陳衝的書裏一個錯。她回複,我是對的。
陳衝寫“博士研究生”錯,饒毅是她媽媽碩士研究生。
廚師長帶回來的行李箱打開,很亂,不知道每個塑料袋裏裝了什麽。逃難一樣。去年他才獨立整理行李箱。你能夠期望什麽呢?善待自己,就是睜一眼閉一眼。
齡的行李箱被打開後也是井井有條,叫我想到高中數學的集合概念。有靜物畫之感,甚至不願取出物品。
一袋零食,怎麽買的?與襪子店老板聊天,一個青年經過,推著小車兜售。來自黑龍江的大三學生勤工儉學。自然要買一袋。廚師長敘述。忽然對比了我之前寫的想賣中文書。暗自讚了廚師長與我都會有此心。比如薇薇安第一次說賣我一隻二手小包,我連價都不還。這才有友情的開始。信任。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就是磨練的過程。
周五下午廚師長到家。我做了韭菜蝦仁豬肉餃子。洗碗之後去鄰居家加個小班。Addy小姑娘哭都稀裏嘩啦,不願爸爸離開。但真一走,她累了,躺沙發,一刻鍾後熟睡。我讀了至少兩個半小時書。她家的貓斯蒂夫在我的另一邊。貓知道我是愛貓人士。
我便讀《貓魚》。網絡裏讀過其中的二三篇。當時讀,不知道平江路,雖然想,肯定看見過路牌。真想不起來。等到書裏寫到楓林橋,上醫。啊!想起來了,1993年秋天,我不是乘43路在楓林橋站下,沿著楓林路走到斜土路嗎?泰康食品廠的萬年青餅幹的香味好像也回來了。我是去師大同學逸凡家。那時我們大一。我應該見到了平江路路牌。
本來今天有讀書會活動。沒有去,在太陽房讀讀書,曬太陽,Coco也是。外公昨天回來,Coco比較有經驗了。很乖很乖的貓。
陳衝寫的很好。隨便翻一頁,用到狄金森詩,或裏爾克或斯坦貝克,知道她的閱讀寬度了。她的文字厚度是家傳的素養。
可以不談收養事件嗎?我讀時,隻看文字。Judge他人,是上帝的事。
難得有一本想讀的中文書,還是有上海。高中同學替我下單買,快遞到婆婆家。廚師長下樓取。廚師長也開讀了。
廚師長在上海去了兩個美術展館,一個是看貝大師的“人生如建築”。……
人生到底如什麽?
陳衝用小菜場最便宜的“貓魚”注釋。我的大表姐很像陳衝,差不多年紀。也是很早年紀會去小菜場買菜,順便買油條大餅。
有時讀書是換回一點記憶。書是必須的零食,多讀才能寫好。
我喜歡這樣靜心的時候,既能讀書,還能賺點零花錢。很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