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巴黎街頭

行走在巴黎街頭

巴黎街頭總有這樣或那樣特別吸引人的東西。在巴黎街頭行走,別有一番風味,比座地鐵或公交要舒適有趣多了。



從盧浮宮出來,緊鄰的西邊就是杜樂麗花園(Jardin des Tuileries)。



杜樂麗花園位於盧浮宮(Louvre)和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之間,是巴黎最著名的皇家花園之一,也是是巴黎市中心最重要的綠地之一。花園由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的王後凱瑟琳·德·美第奇(Catherine de’ Medici)於1564年修建,最初是杜樂麗宮的附屬花園。17世紀,著名園藝師安德烈·勒諾特爾(André Le Nôtre)將其改造成典型的法式對稱花園,如今已成為巴黎人和遊客們休閑漫步的極佳之地。



花園占地麵積25.5公頃,沿著大中央大道(Grande Allée)向西行走,兩側綠樹成蔭,經過大噴泉池塘(Grand Bassin Rond)—— 自然這裏有許多市民和遊客沿池塘而座,休息和觀景。這個大型圓形水池的直徑約50米,位於花園的中央軸線上,大噴泉池塘呈完美的圓形,體現了法式花園對幾何美學的追求。池塘周圍環繞著精心修剪的草坪和花壇,周圍的步道與花園的主軸線對齊,形成視覺上的和諧感。池塘中央有一座噴泉,水柱從中央噴射而出,增添了動態美感。噴泉的水流設計優雅,通常保持適中的高度,既不喧賓奪主,又為池塘增添了活力。



從花園遠望可見埃菲爾鐵塔。



花園中分布200多座雕塑,其中包括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的《地獄之門》(The Gates of Hell),阿裏斯蒂德·馬約爾(Aristide Maillol)的《沉思者》,吉阿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的現代雕塑作品。

在盧浮宮和杜樂麗花園中間有另外一個凱旋門——卡魯塞爾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也是由拿破侖一世於1806年建造,也是為了慶祝奧斯特裏茨戰役勝利,比香榭麗舍大街的凱旋門要小一點,但雕刻精美,色彩華麗。



沿杜樂麗花園繼續向西走,便到達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協和廣場是巴黎最大的廣場,位於香榭麗舍大街的東端,杜樂麗花園的西端,是法國曆史的見證地。這座廣場因其宏偉的埃及方尖碑,同時也是法國大革命時期路易十六、瑪麗·安托瓦內特等貴族被送上斷頭台的地方,1793-1795年那兩年,約1300人在此被處決,斷頭台原本設在廣場正中央,現已不複存在,僅存曆史遺址。協和廣場概建造時間約在1755年(路易十五時期),占地麵積約8.6公頃, 路易十五建立此廣場,路易十六卻在此斷頭,真可謂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民可載舟,亦可覆舟。



首先映入眼簾的自然是這座聳立的盧克索方尖碑(Obélisque de Louxor),方尖碑高23米,重250噸。約公元前1250年,由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建造,原本位於埃及盧克索神廟,1831年,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裏將其贈送給法國,於1836年在協和廣場豎立,方尖碑底座刻有運輸過程的圖案,描繪如何將巨石從埃及運至巴黎,方尖碑頂端原本缺失,1998年法國政府加裝了金色尖頂,四周刻有埃及象形文字,講述拉美西斯二世的統治時期如何的偉大。



廣場有兩座噴泉(Fontaines de la Concorde),一為海洋噴泉(Fontaine des Mers),象征法國的海上航行與貿易, 二為河流噴泉(Fontaine des Fleuves),象征法國兩大河流——塞納河與羅訥河。



廣場四周設有八座雕像,代表除了巴黎外法國的主要城市:1.裏爾(Lille)  2.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3. 裏昂(Lyon)4. 馬賽(Marseille)5. 波爾多(Bordeaux)6.南特(Nantes)7.布雷斯特(Brest)8.魯昂(Rouen)其中,斯特拉斯堡雕像曾被覆蓋黑布多年,以紀念普法戰爭中法國失去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這裏也能看見埃菲爾鐵塔。



繼續向前,就到達香榭麗舍(Avenue des Champs-Élysées)大道。香榭麗舍大道是巴黎最著名的大道之一,位於巴黎第八區,全長約1.9公裏,連接協和廣場和凱旋門。它以其寬闊的林蔭大道、奢華的商店、劇院、餐廳和曆史地標而聞名,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大道”。大道始建於17世紀,最初是皇家花園的延伸,後來逐漸發展為巴黎的商業和文化中心。這裏匯集了眾多奢侈品牌旗艦店,如路易威登、卡地亞等,同時也是重大節日慶典(如國慶日遊行)和體育活動(如環法自行車賽終點)的舉辦地。香榭麗舍大道不僅是遊客必訪景點,也是巴黎優雅與活力的象征。這裏有一個小老佛爺商店,但不是國人想去的那個老佛爺。





往西走到香榭麗舍大道盡頭,就是著名的凱旋門(Arc de Triomphe),凱旋門自然是巴黎最著名的曆史紀念碑之一,位於戴高樂廣場(Place Charles de Gaulle)的中心,坐落在香榭麗舍大街的西端。從凱旋門,向四周360度車輪狀地發出12條大道,香榭麗舍大道是其中之一。







凱旋門由拿破侖一世於1806年下令修建,以紀念他在奧斯特裏茨戰役(1805年)中的勝利,並向法國軍隊致敬,建造時間是1806-1836年,高度50米(164英尺),頂層觀景台需攀登284級台階。凱旋門不僅是一座曆史象征,也是一處觀景勝地,可俯瞰巴黎主要街道的壯麗景色。注意凱旋門周圍是一個大型環形車道,不要直接穿越馬路!遊客需通過地下通道進入凱旋門廣場。





不過,在路中間有一個專門劃出的長方形拍照處,大家要排隊拍攝。



凱旋門浮雕,4座主要浮雕表現法國軍事勝利,馬賽曲(La Marseillaise)—— 最高浮雕,象征法國人民奮起抗戰;阿布基爾之戰”(Bataille d’Aboukir)—— 描繪拿破侖在埃及的勝利;奧斯特裏茨之戰(Bataille d’Austerlitz)—— 展現拿破侖最輝煌的勝利之一;“拿破侖的勝利”(Triomphe de Napoléon)—— 紀念拿破侖的加冕。









1920年起這裏成為無名烈士墓(Tomb of the Unknown Soldier)所在地, 位於凱旋門正下方,紀念一戰中犧牲的無名士兵,每日18:30點燃長明火,象征法國人民對陣亡士兵的紀念和敬意。



埃菲爾鐵塔(La Tour Eiffel)毫無疑問是巴黎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地標之一, 是巴黎最高建築,由法國工程師古斯塔夫·埃菲爾(Gustave Eiffel)設計並建造。它於1889年世界博覽會期間落成,建造時間在1887-1889年;高度為330米(包括天線),最初曾被批評為“鐵怪物”, 幸虧當年有人氣場大,頂住了壓力,否則拆了多可惜,如今已成為巴黎的象征,每年吸引超過600萬名遊客登塔俯瞰巴黎美景,來到巴黎不可能看不到埃菲爾鐵塔,否則就是沒來。







天黑時亮燈,每晚九點後整點閃燈。



喜歡拍照的,這裏有幾個推薦的最佳拍照點:

1. 特羅卡德羅廣場(Place du Trocadéro)(最佳全景拍攝點,地鐵9號線Trocadéro站)

2. 戰神廣場(Champ de Mars)(塔前大草坪,適合浪漫合影)

3. 塞納河遊船(Bateaux Mouches,傍晚欣賞夜景)

4. 蒙馬特高地(Sacré-Cœur)(遠眺鐵塔與巴黎天際線)

5. Bir-Hakeim 橋(《盜夢空間》取景地)

在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有一座巴黎萬神殿(Panthéon, 或譯為先賢祠),是法國巴黎第五區的一座標誌性建築,位於聖日內維耶芙山(Montagne Sainte-Geneviève)上,最初是為紀念巴黎的守護聖人聖日內維耶芙(Sainte Geneviève)而建的一座教堂,旨在供奉聖日內維耶芙的遺物,萬神殿由建築師雅克-熱爾曼·蘇弗洛(Jacques-Germain Soufflot)設計,建於1758年至1790年間。法國大革命後,萬神殿被改為世俗紀念堂,用於安葬法國曆史上的傑出人物,地下墓室安葬的眾多名人包括:伏爾泰(Voltaire):啟蒙運動哲學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思想家與作家;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文學巨匠,著有《悲慘世界》;瑪麗·居裏(Marie Curie):諾貝爾獎得主,唯一兩次獲得不同學科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萬神殿采用新古典主義風格,靈感來自羅馬的萬神殿,穹頂高83米,是巴黎天際線的重要組成部分。萬神殿以其宏偉的穹頂和對稱的立麵著稱,正麵22根科林斯式柱子支撐著三角形山牆,雕刻有“祖國感恩其偉人”(Aux grands hommes, la patrie reconnaissante)的銘文。內部裝飾精美有大型壁畫和雕塑,展現法國曆史與文化。萬神殿內懸掛的傅科擺(Foucault Pendulum)是科學史上的重要展品,1861年由萊昂·傅科首次展示,用以證明地球自轉。





不巧的是,我來的太早還沒開門,有其他安排,沒有時間進去參觀。

廣場上這座雕像是皮埃爾·科爾內伊(Pierre Corneille,1606-1684),是法國著名劇作家、詩人,也是17世紀法國古典悲劇的奠基人之一,被譽為“法國悲劇之父”,以其精湛的詩體、對複雜人物的刻畫以及對道德與政治困境的探討而聞名,他的作品對法國戲劇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科爾內伊的戲劇創作也常與同時期的喜劇大師莫裏哀(Molière,1622–1673)相提並論。莫裏哀以喜劇見長,專注於社會諷刺和人性幽默,與科爾內伊和同時期拉辛的悲劇形成互補,共同構成了17世紀法國戲劇的“黃金三角”。

萬神殿(先賢祠)四周是巴黎大學一部分。圍繞先賢祠的巴黎大學分校主要指巴黎第一大學(Panthéon-Sorbonne)的先賢祠中心(Centre Panthéon)和巴黎第二大學(Panthéon-Assas)的法學院校區。兩校在先賢祠附近均有重要設施,以法學、經濟學和人文學科為主,巴黎第一大學覆蓋更廣泛的學科,而巴黎第二大學以法學為核心。





聖禮拜堂(Sainte-Chapelle)是巴黎最精美的哥特式教堂之一,以其壯麗的彩色玻璃窗聞名,被譽為“彩色玻璃的奇跡”。它位於巴黎司法宮(Palais de Justice)內,與巴黎聖母院(Notre-Dame)僅一街之隔,曾是法國國王的皇家禮拜堂。建於1242-1248年,建築風是哥特式,高度42米• 著名特色有15扇巨大彩色玻璃窗(高15米,總麵積達600平米,描繪了1113個《聖經》故事場景),是法國國王聖路易(路易九世)收藏耶穌“荊棘冠冕”的地方。





巴黎的聖雅克教堂(Église Saint-Jacques-du-Haut-Pas)是一座位於法國巴黎第五區的曆史悠久的天主教堂。建於17世紀(1630年代),由耶穌會士設計,最初是為紀念使徒聖雅克(Saint Jacques)和聖菲利普(Saint Philippe)而建。教堂於1685年基本完工。教堂融合了巴洛克和古典主義風格,外觀簡潔莊重,內部裝飾華麗。立麵以對稱設計和雕塑裝飾為特色,內部有精美的壁畫和彩色玻璃窗。:聖雅克教堂不僅是宗教場所,也是巴黎第五區居民的文化和社區中心,經常舉辦音樂會、講座和慈善活動。聖雅克教堂雖不如巴黎聖母院或聖心大教堂那樣廣為人知,但其精美的建築和深厚的曆史使其成為巴黎第五區一處值得探索的隱秘瑰寶。



巴黎老佛爺百貨 (Galleries Lafayette):老佛爺百貨是法國最著名的百貨公司之一,也是巴黎的標誌性建築。它以華麗的建築風格、豐富的品牌和獨特的購物體驗而聞名。 



巴黎歌劇院(又稱加尼葉歌劇院,Opera Garnier),建於1861年至1875年間,由建築師查爾斯·加尼葉設計,是新巴洛克式建築的典範之一。歌劇院不僅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地標,也是《歌劇魅影》故事的靈感來源,其奢華壯麗的內部裝飾和神秘傳奇的故事吸引了無數遊客。歌劇院的外部和內部都充滿了巴洛克風格的裝飾元素,如華麗的雕塑、精美的壁畫和金碧輝煌的大廳。



法國人的夜生活,晚上周圍路邊的餐廳到處是人,一杯啤酒可聊上幾個小時。





露宿街頭的流浪漢:巴黎街上也有不少流浪漢露宿街頭,天當房,地當床, 鳥兒與之相伴。



應女兒要求,老夫在巴黎進入了一間稱為秘密花園(Secret Garden)”的餐廳享受晚餐, 整個餐廳全是粉紅色主色調,老夫也隻好硬著頭皮置身於粉紅色浪漫之中了。







風城黑鷹 發表評論於
回複 '世界在我心中' 的評論 : 謝謝,很高興對您有點用處。
世界在我心中 發表評論於
隨你走在巴黎的大街上,下半年去巴黎也按你的路線走。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