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探秘10:奇特的加油方式

若水上仁堪養性 敏思椽筆自陶情
打印 被閱讀次數

《古巴探秘14:奇特的加油方式》

文 / 若敏

2024年3月8日,晴。第五日的旅程,從古巴西部的維納萊斯(Viñales)啟程,穿越田園牧歌般的中部高原,目的地是位於東南部海岸的豬灣(Playa Girón)。



途中,我們短暫停留在哈瓦那,加油,再南下直奔加勒比海岸線。一天的行程雖長,但風光旖旎,收獲頗豐。我們不僅看見了熱帶沼澤中的鱷魚,捕捉到了蜂鳥振翅的身影。傍晚,抵達海邊的民宿,晚霞灑在海麵,唯有蚊蟲擾人,但這無法掩蓋旅途的詩意。



清晨八點半,早餐後整裝出發。我們乘坐一輛黃色的現代8座麵包車啟程。車上除了我們四位校友,還有一對來自美國的退休夫婦——急診科醫生Rich和護士Rita。導遊和司機坐在前排,司機是位沉默寡言的古巴小夥子,個子高高瘦瘦,偶爾說上幾句英語,大多以西班牙語交流。



維納萊斯小鎮漸行漸遠,身後是青翠山穀、紅土農田與嫋嫋薄霧。那片土地如潑墨山水,山巒連綿,林木繁盛。煙葉田間散發著泥土的氣息,是這座國度最質樸的麵貌。



晨光尚未完全浸透比尼亞萊斯的煙草田,我們的車輪已碾過中央公路的舊夢。這條1931年誕生的血脈,正將我們送往曆史的褶皺處——那個被美國人稱作"豬灣"(Bay of Pigs,西語名:Bahía de Cochinos)的傷口,古巴人以"吉隆灘"( Playa Girón)命名的海岸線。



古巴有一條意義深遠的中央公路(Carretera Central de Cuba),建於1931年,全長1139公裏,從哈瓦那的國會大廈起始,向西直達比那爾德裏奧省,向東則穿越群山平原,延伸至聖地亞哥省。這條公路,是我們此行的主線,也是連接古巴曆史與現實的脈絡。



路上車輛稀少,宛若包場,我們在崎嶇公路上獨自馳騁。由於汽油質量低劣,一開窗便能嗅到刺鼻的油味。攝影師Sydney一路捕捉沿途美景,我也時不時拿起相機記錄那些擦肩而過的瞬間。Lynn貼心地讓出了窗邊位置,方便大家拍攝。



車窗外,大片土地荒蕪,一望無際。古巴作為美洲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土地製度特殊,農民辛苦耕種卻須上繳九成收成,種地熱情自然不高。超過一半的耕地處於閑置狀態,八成的農產品需依賴進口,對於工業不發達的古巴而言,無疑是巨大挑戰。短缺不僅限於糧食,幾乎所有生活物資都捉襟見肘。“這是一個排隊的國家。”導遊半開玩笑地說。買麵包、上網、坐公交、進銀行……幾乎事事皆需排隊,時間在等待中無聲流逝。



在一個小型休息站短暫停留,使用洗手間需要支付100-200比索不等。這裏有咖啡販售點,還有一棵高大樹木引得我們圍樹拍照留影。



三個小時後,抵達哈瓦那。司機將車停在一棟不起眼的民宅前開門,進去不久便拎出兩個塑料油壺,熟練地為車加油。沒有加油槍,也不見加油站,隻是用一個塑料漏鬥,將油一股腦灌入油箱。我們麵麵相覷,忍不住追問:“為何不去加油站?”導遊歎口氣:“加油站,根本沒油。”



古巴多年來依賴委內瑞拉的石油援助。2004年,兩國達成協議,以石油換取古巴提供醫療與教育資源。然而自2014年起,隨著委內瑞拉國內危機加劇,對古巴的石油供應逐年減少。俄烏戰爭爆發後,西方開始競購委內瑞拉石油,這份特殊援助便不再可持續。麵對突如其來的斷供,古巴隻能靠黑市維持基本燃料需求。旅遊業是國家重要外匯來源,涉外車輛自然擁有“優先權”。於是,在民居加油成為了不得已的常態。

古巴能源短缺,不僅汽油難得一見,連電力供應也岌岌可危。全國範圍頻繁停電,熱電廠燃料告急,政府隻得拆東牆補西牆,挪用汽油來維持發電,進一步壓縮了交通燃料的供應。



離開哈瓦那時,司機在一個路口停下。他的母親趕來,遞給他一大包麵包,供他途中食用。車緩緩駛離,我透過車窗望著她遠去的身影,不禁心頭一酸——“兒行千裏母擔憂”。這一幕讓我想起了天堂裏的母親,眼眶也悄然濕潤。



下午1:30,在一處鄉間小餐館午餐。這裏的價格比哈瓦那親民許多,瓶裝水隻需120比索,比民宿的300比索便宜太多。大家紛紛采購,為接下來的旅程補充物資。



我點了一份蝦套餐,幾隻小蝦仁配米飯和兩片土豆,味道談不上美味,但能果腹已足矣。



下午三點二十分,我們抵達薩帕塔國家公園(Ciénaga de Zapata National Park)。這是古巴最大的濕地生態係統,也是一片鱷魚的樂園。



古巴鱷(Cuban Crocodile)屬於中型鱷魚,體長可達2至2.5米,黑黃相間的皮膚,眼球上方骨質突起,是它們的顯著特征。古巴鱷生性勇猛,甚至能躍出水麵捕食,極具野性魅力。



這裏的鱷魚養殖場致力於種群複育,待鱷魚成熟後再放歸沼澤深處。古巴鱷如今已成為極度瀕危物種,由於棲地不斷萎縮,野生種群僅剩3000隻,已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主要分布在薩帕塔沼澤一帶,其他地區已難尋蹤跡。



養殖場工作人員向我們介紹人工繁育與放歸野外的努力,導遊則細心翻譯成英文。我們按年齡段參觀了不同圍欄內的鱷魚,一路小心翼翼,不敢靠近。那種冷冷的目光與鋒利的牙齒,讓人心生敬畏。



接下來的行程輕鬆許多,下午4:40,我們來到一個家庭鳥園,探訪被譽為“空中精靈”的古巴蜂鳥(hummingbird)。



蜂鳥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之一,以花蜜為食,色彩斑斕,靈動輕盈。它們每秒能拍動數十次翅膀,不僅能懸停,還能倒飛,飛行技巧令人歎為觀止。



蜂鳥身長僅幾厘米,卻擁有夢幻般的羽毛,閃耀著綠色、紅色、藍色的金屬光澤,是攝影師鏡頭中的寵兒。



兩位攝影發燒友汪醫生與陳醫生如魚得水,快門聲此起彼伏;我和Lynn則用手機留下幾張匆匆的剪影。



臨走時,一群孩子飛奔而來,把我們團團圍住。幸好汪醫生和Lynn早有準備,拿出許多圓珠筆分發給他們。



孩子們眼裏閃著光,那是對一支筆的渴望——在物資極度匱乏的地方,一支筆,已是奢侈。



下午5:30,我們抵達吉隆灘的民宿。房子麵朝大海,臥室位於二樓。一位高大帥氣的古巴小夥子熱情地幫我提行李上樓。導遊和司機另覓住處,而我們,終於可以卸下疲憊,走到海灘,看著餘暉灑滿天邊。



海風輕拂,浪聲陣陣,Ruch和Rita沿著潮線漫步的身影漸漸被夕陽熔成剪影,攝影師也沒閑著,留下了許多美好的瞬間。



夜色降臨,天邊最後一抹霞光褪去,我們回到房中準備休息。洗了個澡,趕緊躺上床,因為古巴夜間常常停電,而這天也不例外。直到黑暗突然降臨,才驚覺滿天星鬥才是古巴最奢侈的照明。



海風不語,星光作伴,在這片曆史與自然交匯的土地上,我們度過了又一個難忘的夜晚。

(完稿於2025年5月1日星期四 於美國亞特蘭大)

(感謝汪策醫生、Sydney陳醫生,Lynn提供照片,部分照片來自網絡,感謝校友一起旅行和相伴)

   
花似鹿蔥 發表評論於
難得的經曆。自由行?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