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雜感(4)

創作會痛苦,才會顯得快樂更加珍貴
打印 被閱讀次數

為了找智慧,我讀了兩本書。林語堂的《孔子的智慧》還有聖嚴法師的《禪的體驗》。《孔子的智慧》很薄的一本書,前麵很長一段是《史記》孔子世家,我很困難地看完了,然後發現之後就是現代文解釋,算是對孔子的一生有了很多了解。書裏介紹了中庸,大學,論語,前兩部主要強調了孔子的仁和禮的思想,論語部分像是孔子的名言集。之後作者整理了孔子論以六藝施教,理想社會,論教育,論音樂的思想。還有哀公問以及孟子。看了這本書,感覺孔子不再隻是無欲無求的聖人,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一個人。生不逢時,屢屢不得誌,說話也會很刻薄,也不能回答所有的問題。對於 隱者“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批判也虛心接受。孔子的思想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統治了東亞幾千年。君子是君之子的簡稱,是貴族;大學是為貴族設立的,那些繁瑣的祭祀禮儀也是屬於貴族的。韓國應該是 受儒家思想影響最深遠的國家吧。我得了些什麽智慧呢?還是要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吧。

《禪的體驗》我主要是看故事吧,因為我完全沒有經驗。聖嚴法師的故事講的非常流暢,曆史介紹的非常全麵,從禪宗的曆史源流對禪宗做了清晰準確的介紹,不僅有印度的禪法,還有中國達摩、六祖、馬祖、臨濟、趙州等人的法門及宋後流行的看話頭、參公案、默照禪等。這些信息對於我來說都是全新,新鮮又有趣。其中講的一些佛法之類的我沒有慧根,無法參透,就草草看過。我一直沒覺得佛 是一門宗教,但是作者卻提到了魔,在我看來就是宗教了。最大的感受就是一起都是泡影,所以沒必要較真大悲大喜。但問題是道理我都懂,行動上做不到呀。知行合一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但要做到太難了。

兩本書的一些觀點是互通的,比如因材施教,中庸觀點,到底是該悠哉還是卷都要看情況而定,而且也不是固定的。同理關係的處理也是動態的。

最後八卦一下兩位作者都是很有智慧的。林語堂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聖嚴法師少年出家,1949年到台灣,服役十年後,於東初老人座下再度剃度。1969年赴日本東京立正大學深造,在六年後,他完成了文學碩士及博士的學位。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