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斯堡,一座靜臥於賓夕法尼亞南境的小鎮,周圍丘陵起伏,山嵐飄動,鄉村風光如畫般地鋪展在眼前,一塊塊綠茵交織著森林與田野,蜿蜒的小路串聯起一座座靜謐的農莊, 白色的穀倉在綠色田野映襯下熠熠發亮,溪流如銀帶, 迤邐地流過草甸。牛馬甩著尾巴,低頭悠閑地啃吃著青草。小鎮內春意盎然,鳥雀啁啾,綠草如茵,金黃色的蒲公英在風中搖曳,盛開的山茱萸點綴在路邊的房舍間。
溫暖的春風掠過原野,掠過鬆林,也掠過那曾燃烽火的山脊。它似在輕吟:一度腥風血雨,今已芳草萋萋。
白柵欄上,一隻知更鳥挺起赤紅的胸膛,抬頭向著溫暖的陽光高歌,其聲婉轉似泣,仿佛在低訴那一場關乎國家命運的浩戰長歌。
1861年4月,美國的北方和南方州因在廢除蓄奴和關稅等議題上不可調和,最終兵戎相見,四年的的南北戰爭由此展開。戰至1863年,南軍雖屢次獲勝,但尚未取得決定性優勢,未能驅逐北方軍隊出境。南軍統帥羅伯特·李(Robert E Lee)將軍決定北上,於葛斯堡一戰,以期削弱北軍力量,直取費城與華盛頓。
1863年7月1日至3日,以羅伯特·李將軍領導的南方聯軍和以喬治·米德(George G Meade) 的北方聯軍激戰三天,這是美國史上最血腥的一次戰役,雙方傷亡五萬餘人,屍橫遍野, 最終南方敗退。葛斯堡戰役是美國內戰的轉捩點,自此北軍由守轉攻,扭轉乾坤,最終一統山河,奠定合眾國之根基。自由與共和,在腥風血雨中重塑骨骼與靈魂。
正因為其在美國曆史上的重要性,戰後不久,美國人民就開始保護戰場遺跡,美國政府於1895年將其辟為美國國家軍事公園。這個占地六千英畝的國家公園涵蓋了當年戰場的絕大部分。山川林田,盡複舊觀, 此地是美國保留得最完整的一個古戰場。
公園從北向西向南然後向東圍繞著小鎮。一條長約二十四英裏的車道將當年三日內激戰的各戰場連接起來,循戰事之時序設十六自駕導覽停車點,供遊客重踏戰地,追思英魂。 不分南方聯軍還是北方聯軍,不管是勝方還是敗方,各停車點都按當時守軍部隊命名。一座座大理石的紀念碑矗立在沿途的田野中,宛如守護曆史的哨兵。一尊尊火炮置放如故,默默地敘述著真實的曆史。公園裏的街道大都以當年參戰的南、北聯軍中著名英烈命名。這是一部活的曆史畫卷,當年的曆史鐫刻在田野、樹林和道路上, 道盡山河破碎之痛,亦寫團結重生之誌。徜徉在公園內,雙方鏖戰的場景自然地呈現在遊人眼前。多個停車點還有高出樹林的高台,供人登高鳥瞰古戰場。
第八自駕導覽點——小圓頂嶺(Little Round Top)是昔日北方聯軍守軍的左翼陣地。1863年7月2日下午,即葛斯堡戰役開戰後的第二天,攻守雙方在此發生多次短兵相接的激戰,是整個戰役最激烈最血腥的交鋒點。林間當年緬因的守軍和南方聯軍的肉搏處,紫荊樹紅花綻放,似昔日將士熱血灑林間;野紫羅蘭靜立岩石縫中,如英魂不散,守護山河。登上山脊,舉目遠眺,遠處南方軍的陣地曆曆在目。山下草甸如織,溪水如弦。坡上亂草在巨石間搖曳。背後炮陣亦似當年排列,嚴陣以待。天高地迥,白雲悠悠。蒼鷹盤旋長空,叫聲淒厲,提醒人們這片土地依舊承載著自然野性的靈魂。
選一巨石坐下,屏神靜思,當年隆隆的槍炮聲、戰馬的嘶鳴聲和戰士的廝殺聲依舊在耳畔回響,獵獵旌旗、滾滾硝煙和漫天戰火仍在眼前隱現。曆史的回聲激蕩在林間和山穀。
士兵國家公墓是自駕導遊的最後一站,數千在此拋灑熱血的將士長眠於斯,青鬆翠柏,掩映其間。
林肯總統在此發表的《葛斯堡演說》,短短的兩百多字,言簡而意豐,不述勝敗之榮,而頌犧牲之尊。“民有、民治、民享”,此六字,後世千秋之綱紀,民主共和之柱石!立國之本,源於斯地!
烽火已散,然日月星辰依舊流轉。多少熱血曾染赤此地,多少壯誌沉埋泥沙之下。然民主與共和,又複麵臨新挑戰。
思及此,不禁慨歎:
感天地之悠悠,懷忠魂之不朽;念蒼生之茫茫,思百年之輪回。非以恨存,乃以和續;非為征服,乃為紀念;非揚勝績,乃慰亡靈。
共和當繼,吾輩仍需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