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舊金山酒店的工作經曆

徐誌摩的思路,徐霞客的文筆。天馬行空,喜歡寫作。閱讀曆史、地理等知識,追尋探險背後的故事。曾上電視參加益智類競賽節目-金頭腦,並奪得月優勝。這就是我,一個愛好廣泛的小夥子。
打印 被閱讀次數

我本科畢業那年,美國正好爆發金融海嘯,失業率達到10%;我沒法找到全職工作,隻能找到兩份半職工作 -第一份在隻有一個老板的CPA事務所裏做助理,另一份在舊金山市中心的Renoir Hotel(雷諾阿酒店)裏做會計助理。

雷諾阿酒店位於舊金山市政廳附近的市場街、七街、McAllister街所組成的三角區域內。離聯合國廣場、亞洲藝術博物館等舊金山景點僅一步之遙;但是無家可歸者的情況也比較嚴重。



我所在的會計部在大堂與二樓之間的夾層中。會計經理坐在我的前麵。男老板一般下午來辦公室,坐在我旁邊;女老板大概每周來一次。

會計部的隔壁是銷售部。裏麵有四個人,領頭的是一個德國人,底下的有一個日本人、一個希臘人、一個菲律賓人。

在大堂工作的前台接待有幾個人,多是帥哥美女。他們有華人、意大利人、德國人、美國白人。他們要輪流在半夜值班,做酒店Night Auditor(夜間審計員)的工作。



做水電等維護工作的有幾個人,包括華人、拉丁裔;在酒店房間做收拾工作(Housekeeping)的有十幾人,多是不怎麽會說英語的華人,尤其是中年女性華人。





想不到隻有130個房間的雷諾阿酒店竟然有幾十名員工。這是我以前沒想過的。

另外,酒店的地下室有一間休息室和若幹房間。休息室有微波爐、電視機等設備,供酒店員工在中午(或者晚上)休息專用;房間中有一間雜物房,專門存放會計(財務)文件,隨時方便相關部門來審計;老板說這些文件要存放七年。我每個月至少有一天時間要來雜物房搬運文件(資料)。

按照現在找到的當年的履曆表,我的工作主要包括:管理應付賬款(Accounts Payable),處理發票、賬單、信用卡收款,用Quickbooks打印支票;用機器將支票存入銀行,銀行賬單每月核對(Bank Reconciliation);協助出糧(付工資給員工)和1099表(與稅務有關)的處理,計算員工的有薪假期PTO和病假小時餘額除了這些主要工作外,打雜的工作還包括外出寄信、協調員工(尤其是在房間做收拾工作)的時間安排,確保在每段時間都有足夠員工去房間收拾,等等。

當中存支票的任務,主要不是存放客人支付給酒店的支票,而是租戶交給房東的支票。這是因為老板開了幾家房地產公司,在舊金山灣區買公寓,然後收租。當中的錢進錢出的資金量都是很大的。

在酒店裏工作了兩年多後,我既沒有轉為全職、工資也基本不變,現在想來也是挺窩囊的。後來,因為我考CPA(會計師證書)不太順利,需要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去準備考試,所以就把這份半職工作給辭掉了。



在該酒店工作了幾年,當中確實有一些難忘的經曆。

有些事情是與我本職工作有關。比如,協助計算工資給員工(出糧)時要非常小心,要算好他們的break(休息時間)和Overtime (超時工資),否則他們會上來跟我們會計部爭論,尤其是那些不怎麽會英語的華人員工。每次發工資時,都會發生爭論,有時會反複爭論多次。

2010年初,老板為了減少開支,把銷售部的一名菲律賓裔職員由全職改為半職,每周工作大概25小時。結果他去申請EDD(加州失業局)的失業保險金,有時他的工資超過了EDD的補助(即拿不到補助),有時則低於EDD的補助額(意味著他可以拿到補助)。錢不多,可能就幾十上百塊錢,但是每次(兩周一次)EDD寄表過來,我們都要審核;這樣持續了大半年,直到他重新成為全職員工。

有些事情是與我本職工作無關。比如,有一次銷售部員工發生激烈爭執,連我們會計部的人隔著房門都聽得一清二楚;後來銷售部經理(德國人)把和他當麵爭吵的希臘人辭退了。聽說後來希臘人去外麵找工作時,外麵公司的HR(人力資源部)來作背景調查時,德國人依然在說希臘人的壞話。這件事後來鬧大了,希臘人直接上酒店來投訴,說你再這樣搞下去,我就找律師來起訴你。最後估計德國人消停了,希臘人最後估計也找到了新工作。

2009年的感恩節,酒店給全體員工每人一隻火雞作為節日禮物。這也是我第一次在感恩節收到那麽大的一隻火雞(超過20磅),吃了一個星期才吃完。

酒店裏最熱鬧莫過於是在有旅遊團來下榻的時候。幾乎所有員工都要在酒店門口迎接,並幫忙拿行李。我和會計部的員工好像沒有參與過。

這是在網上找到的資料:

雷諾阿酒店的起源實際上可以追溯到1900 - 1904年。當時舊金山著名建築師Albert Pissi

設計並建造了卡拉漢大廈,該大樓最初是一棟六層辦公樓,在1906年大地震中被摧毀。

地震發生後的第三年,它就在相同的地基上重建為兩層建築,用作辦公用途,並設有地麵商店和精品店。

1926-1927年,該大樓的下層進行徹底改造,並增加了五層樓。該大樓被認為是舊金山灣區第一批“抗震建築”之一。

新大樓作為一流的四星級酒店重新開業,名稱為“Hotel Shaw”。在1930至1940年代,酒店服務於富裕人士。它位於舊金山充滿活力的劇院區中心的市場街十字路口,是舊金山的景點之一。

1980年代,該酒店被轉手、改名兩次,並進行了耗資150萬美元的翻修。

自1986年以來,該建築作為市場街劇院和閣樓區的一部分被列入國家史跡名錄;該區占地131英畝,包含20棟列名建築。



1993年,該物業被餘氏家族購買。新業主將大堂重新裝修成新古典主義風格,並將該物業更名為“雷諾阿酒店”。

2012年,Kor Realty Group購買了雷諾阿酒店,並在第二年將其關閉,開始進行重大翻修(實際上是EB-5項目)翻修期間,酒店的所有員工都被辭退。幾個月後,找不到新工作的華人員工還舉行了一次抗議活動,上了英文媒體的新聞報道。

資料來源:https://renoir.thesanfranciscohotels.net/en/

海風隨意吹 發表評論於
謝謝分享人生經曆,一個人,一個酒店,一棟大樓有那麽多的故事,令人入勝。
soullessbody 發表評論於
樓主敘事簡單明了,不羅嗦但也把幾條線的來龍去脈都交代明白。不愧為金頭腦。

現在是會計師的話,您的客戶有福了。
灣區範兒 發表評論於
謝謝博主分享。這個地區的酒店商業完全被周圍的homeless毀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