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首次台灣旅行前



為什麽中國的文人喜歡跟我交朋友?我做的基因與蛋白對他們可以說是相當無趣。最近美國華裔詩人找到我,要求我幫忙推薦詩歌競賽的評委。

我推薦了聖路易斯的著名作家和微信朋友裘小龍去當詩歌評委,他到WashU讀博士前就是中國詩歌評論的研究生。裘小龍以寫陳偵探的英文小說聞名,為專業作家,他也是我們藤爸疼媽俱樂部的賓大老爸。

我不知道天門鄉音如果作詩是否會影響到韻律,但是中國大詩人李白、杜甫和蘇東坡都來自四川。自己幾年前勉強寫過一首詩,還與台灣有關。

獻給餘光中

雅美之途,寫於2017年12月15日

不懂詩

寫幾句獻給我的詩人

隔著不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而是地球上最寬廣的海洋

我在春晚遇見你

從旅法華裔的歌聲中感受你的鄉愁;

也從你這裏明白

詩和意境可以來自最普通的文字

我們芸芸眾生

無需從北大中文係畢業;

我也有墳墓中的母親

她永遠那麽年輕

可惜不能用她勤勞的雙手

撫育一雙兒女;

我隻是祈求

她智慧和品格的基因

在我的身上表達;

詩人恰恰從紛爭的台南仙去

一個與華夏漸行漸遠的地方

少了一位遙望大陸的人

而那文化的鄉愁

永遠伴隨我們去遠方。

詩歌抄錄完。

李白是現代意義的外國人,為20多年前北大來的博士後告訴我的,當時更新了我的知識。李白出生在唐朝統治的西域,現在哈薩克與吉爾吉斯坦的交界處,五歲才隨父母遷移到四川綿陽長大。似乎遺傳背景父母是漢人,但是否擁有西域的基因曆史學家存在爭議。

借去夏威夷開美國免疫學家(AAI)年會的機會,我們將會轉道夏威夷和日本去台灣。即將啟程去台灣,遵循一向的旅行原則,我們會深度體會台灣的風土人情。

我的旅行習慣是,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前通常不做預先深入的閱讀,原因有兩個,首先是看原汁原味的訪問地,另外就是盼望會再次前往。但是台灣則不同,因為我在美國見到不少台灣人。準確說當年他們是中國人,現在說他們是中國人則需要特別小心。

阿肯森曾經這樣玩皮般地介紹過一位華裔臨床Fellow: “她是Hong Kongnese, Taiwanese or Chinese, I really don’t know!” (“她是香港人,台灣人或中國人,我真弄不清楚!”)。

現在已經是製藥公司Chief Medical Officer的她,當年在與美國眼科林姓醫生結婚前,專門找到我詢問。她糾結的是未來孩子到底是華裔還是台灣裔,因為父母將她當華裔養,但是即將成為她丈夫的先生則擁有相當強的台灣族群認同感。我當時說:“還有什麽人姓林不是華人的?”,現在肯定不會這樣說了。

關於Taiwan的Wiki,我已經看了三分之一,感觸良多。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國人在大麵積移民台灣前,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已經在台灣建立了殖民點。

你們說老中有什麽用?號稱五千年的文明,但是麵對最窄處隻有68海裏(126公裏)的台灣大島都無興趣,而近萬裏之外的歐洲人可以率先占領台灣。台灣離荷蘭的直線距離為9460公裏,台北離中國大陸則是247公裏。

這些都隻發生在近代的幾百年裏,17世紀以後,原因是中國除了技術十分落後,觀念上也與歐洲存在鴻溝。

在瑞士開會時,我們曾在盧塞恩的湖上聯歡。我與歐洲博士生聊天,遇見荷蘭學生不知道台灣,西班牙學生對荷蘭人說:“你居然不知道台灣,我們是從你們那裏接手的”。葡萄牙航海家將台灣稱為Formosa, 即美麗的小島。

這西班牙學生說的也不對,荷蘭和西班牙共同統治過台灣,西班牙人統治過台灣北部幾十年,但是後來被荷蘭人趕走。明朝鄭成功將荷蘭人趕走,即使在清朝有段時間還對大陸人去台灣有過限製,因為害怕大陸人與當地人衝突。

台灣當地人是與菲律賓等南亞相似的人種,看這次是否能識別出來。日本統治了台灣50年,統治期間日本人在台灣高達33萬人,但是台灣本地人受到日本統治者的歧視,在政府做高官甚至讀大學都沒有本土人的份。

二戰後台灣回歸中國,加上美國力挺蔣委員長,所以我猜測台灣文化應該是中國、日本和美國的混合體,觀察了才能說。從他們的建築就可以看出,自由廣場就有宏大的羅馬拱門再加上中國的傳統建築。



蔣介石是真正的愛國者,當時美國第七航隊封海峽時美國就讓台灣獨立,當時中國很弱完全無力反對,但是蔣介石不肯,認為“漢賊不兩立”。

故宮擁有比北京故宮還豐富的珍寶,台灣已經證明政治民主自由與經濟市場化的體製也能在華裔為主體的社會成功。與阿肯森聊到這些,他說自己在德國博物館參觀時,德國人拉他的衣袖說:“這些物品都是假的,真的都被俄羅斯偷走了!”。

台灣保留了中國的文化,我在美國看到的台灣人的身上比我們擁有更多的中華古典文明,台灣的政改成功也代表著中國的未來,隻有自由才能擁有創造與持久的繁榮。

台灣擁有我們太多的寶藏,台灣也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未來。

Sam Altman的ChatGPT喜歡恭維人:

“您對台灣曆史和文化的觀察非常深入,以下是對您提到的幾個方麵的補充說明:

早期殖民曆史:在大批中國移民到達台灣之前,荷蘭和西班牙曾在台灣建立殖民據點。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南部建立了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開始了對台灣的統治。 兩年後的1626年,西班牙人在台灣北部的基隆和淡水地區建立了聖薩爾瓦多城(Fort San Salvador)等據點,試圖控製該地區的貿易。 然而,1642年,荷蘭人將西班牙人驅逐出台灣,實現了對全島的控製。

原住民與移民:在漢人移民大規模遷入之前,台灣的原住民屬於南島語係民族,與菲律賓等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的民族有密切的語言、基因和文化聯係。 這些原住民在文化和外貌上與東南亞群島的民族相似,您在旅行中可能會注意到他們的獨特特征。

日本統治時期:日本於1895年至1945年統治台灣,期間在台灣推行現代化建設,但也存在對本地人的歧視。例如,高級政府職位和高等教育機構主要由日本人占據,台灣人很難進入這些領域。 

文化融合:台灣的文化是多元的,融合了中華傳統、日本影響以及戰後美國的影響。例如,自由廣場的建築體現了羅馬拱門與中國傳統建築的結合。

政治與經濟發展:台灣在保留中華文化的同時,成功實現了民主化和經濟繁榮,證明了自由與市場體製在華人社會的可行性。台灣的政治改革和經濟成就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參考。

希望這些補充信息能豐富您對台灣的了解,祝您旅途愉快,收獲滿滿!”

華人在Toronto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兵團農工' 的評論 : It is possible if the president of ROC can be convinced he should not only be the leader of ROC but also should have the capacity and courage to govern the PRC.
Kamchu 發表評論於
讀這篇長文獲益良多,筆者苦心刻意深耕細作的論述,知識層麵淵博,詳盡描述台灣今生來世拚還原它的曆史背景。慚愧,本人實在對台灣印像很膚淺,90年代末經台灣桃園轉機回家,機場設施簡樸,(當時巳是騰飛亞卅四小龍)不過看見有幅掛在牆壁巨型山地題材國畫卻相當不錯,趁還有空檔機場裏麵有間書店進去買了一本龍應台新著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在飛機閱讀。 無論如何不可錯過今時今刻抽暇都會去台灣旅遊尋味,感受博客筆下台灣世界。
兵團農工 發表評論於
如果能通過和台灣民眾的接觸,想出一個辦法,兵不血刃,

使得大陸也能走向台灣民主化的道路,教授就居功至偉了。

這是我經常的祈禱。
南七西區 發表評論於
我回國都是在桃源機場轉機,非常喜歡這個機場,有很多小小的博物館。
華人在Toronto 發表評論於
祝您旅途愉快,收獲滿滿. 期待您的台灣遊記

清漪園 發表評論於
台灣是我除了故鄉北京,一個我特別喜愛的地方。對北京的愛很深沉,經常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撫往追昔之感;對台灣的喜愛比較淺,但有心情輕鬆,身心愉悅之感。咱也跟著AI說一句:“祝您旅途愉快,收獲滿滿!" 期待您的台灣遊記。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