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拓寬了。
當年在海澱甘家口一帶很有“名氣”的、“熱鬧”擁擠的增光路,曾是“新疆村”的所在地。記得曾在同事的慫恿下去那裏吃新疆小吃,饢、大盤雞之類的。非常不喜歡街兩邊那些低矮破爛髒兮兮的如棚戶一樣的小攤、小店,以及被這些小店擠占的幾乎無法下腳的街道。那時,增光路的兩邊已陸續拆舊新建了一些住宅樓,還記得我曾抬眼四望心裏嘀咕,這樣鬧哄嘈雜的環境如何受得了。但如今,增光路已經改造成了一條清爽的四車道的馬路。
還有,那條曾經小巷一樣的南北走向的狹窄的白堆子路,如今是寬闊的至少六車道的主路,貫通了阜成門外大街和車公莊大街, 現在叫首體南路。原來街邊的小樓、平房一拆除殆盡。
北師大、小西天一帶的路拓寬了。
再早一些,西單劇場拆了,位於西單路口的天福號老店一去不返;中關村、黃莊包括魏公村一帶“麵目全非”。那一片有好幾家書店,有一家好像叫“聽鬆”(記不清了),記得午休時,忍著困頓,去逛過,現在早已不知蹤影。
立交橋多了。
仍然記得當初西直門橋建成時,各路吐槽說其無用,不必要,三層、方圓型的回轉,讓人迷糊。但那時,橋下還有一些小店、報攤,可以步行遊逛。
記得當初三元橋初建成尚未通車時,我們曾去走橋,頂著大太陽,上上下下地欣賞,讚歎那個新穎的蝴蝶翼一般的設計,以及與橋配套的綠地草坪,覺得很壯觀,很美。
記得當初木樨地橋修成時,我們抱怨那東西橫亙的水泥“怪物”擋住了我們的視野。三裏河路和複興門外大街路口,是橋。走在橋下,四顧的是水泥墩子,看不到對麵的樓、店。抬頭,是直壓頂顱的水泥橫梁,再看不到天。穿橋而行隻是穿橋而過,再看不到周圍的風景。讓人失去方向感,找不到標誌了。
還有,動物園門前的小廣場沒了,北京展覽館前的開闊不見了,迎麵而見的是又一座立交橋。… …
這些變化,很難簡單地用一句,好與不好來概括。
橋多了,顯然利於疏解交通,利於車行。西三環上,永遠是車流滾滾。但立交橋對於行人而言卻非常不友好。比如公主墳的新興橋的周邊,曾經有那麽多可看、可走的地方,如今隻有橋,巨大盤環的立交橋,幾乎占據了公主墳路口的所有的地麵空間。站在城鄉貿易中心的大門前,環視出去,是交叉錯落的高架橋,是縱橫交錯的欄杆,讓人失去勇氣,去走一走看一看橋那邊的曾經的熟悉。
我每次回去,不論去哪裏,都是坐車,坐公交或者打車,在地麵上,一路走,一路看,尋找那些舊時熟悉的街、景,欣賞層出不盡的新街、新景。當然感受到路寬了。街邊原來的低矮淩亂的、臨時搭建的小房子、小棚子被清掉了,城市幹淨整齊了,顯得寬敞了。 但是,另一個讓人未曾想到的是,由於街麵的拓寬,一些曾經深“藏”於深巷之中的、拐彎抹角兒才能找到的單位、公司,突然就拋頭露麵了。於是,坐在車裏、行在橋上,就看見了那麽多莫名其妙的單位,一個可以臨街展示的門臉,豎掛著的通常是白底黑字的巨大的名匾,驕傲地立在被近在咫尺的立交橋擠壓的狹小的空間。
街道拓寬,也使得北京城的一部分老舊城區見了天日。護國寺、平安大街、安定門內大街、鑼鼓巷等等,變成了新的“老北京”,那些仿古風的新門樓,讓人看了五味雜陳。相反,西四路口的那間新華書店,我上學時曾無數次去逛書、看書、買書,去年底回去時又跑去重遊,卻看到門柱油漆斑駁,有些微傾,不僅暗生感慨,為何不修舊為新呢?
那些路,那些橋,吃掉了太多的城市空間,抹殺了城市的生機,吞噬了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們的靈氣。
(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