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對壘,西方軍隊為何常勝?

人隻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能夠思想。
打印 被閱讀次數
讀書劄記:維克多漢森《殺戮與文化》



維克多漢森是美國軍史學者。他在《殺戮與文化》一書中檢視了九場東西方之間的裏程碑戰爭:希臘薩拉米斯戰役、亞曆山大征服波斯、坎尼會戰、普瓦捷會戰、科爾特斯對墨西哥的征服,勒班陀海戰、羅克渡口戰役、中途島海戰和越戰春節攻勢。他試圖回答為何西方軍隊是最致命、有效的軍事力量。西方指源自希臘與羅馬的古典文明體係。他認為文化與價值觀(對異議的容忍、對創新與改造的推崇、對公民理念的堅守)是先進武器與優秀士兵的催化劑,最強大軍隊的源泉。

在軍事領域中,西方文明是唯一能夠在紀律、士氣,技術上取得高度水平的文明體係。個人自由,平等,紀律嚴明,主動求戰,思維靈活並能夠適應新的戰術,都是希臘文化的產物,源於共識政府體製,源於中產階層內部的平等地位,源於對軍事事務的民眾監督,也源於政教分離、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和理性至上。自由公民組成的軍隊是最好的軍隊,因為他們在戰場上是為了自己、自己的家庭和財產而戰,而不是為了國王和貴族。西方式的自由理念,植根於能夠允許個人獲取利益並保護個人財產的開放式經濟體係。在幾乎每一場西方士兵參與的戰役中,自由的理念都是不可忽視的因素。自由所代表的內涵早已超越了諸如投票之類的行為,而是成為一種平等主義的光環,籠罩希臘城邦人民生活的方方麵麵。希臘聯盟要求每一名戰士在戰前宣誓,“我將奮戰,至死方休,視自由高於生命。”

羅馬公民權對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影響在於:漢尼拔即便大勝,他的傭兵部隊也難以獲得人員補充。羅馬盡管屢戰屢敗,仍然能得到源源不斷的有生力量。因為政體的優越性,羅馬在之後的戰事中不僅重新控製了意大利,還征服了迦太基,並在隨後的幾十年裏,成為整個世界的主人。戰爭的悖論是,戰鬥中的決定性因素往往更概括、更抽象、也更隱秘。技術、資本、政權的性質,士兵征募和付薪的方式,才是不同文化相互交鋒中決定勝負天平傾向的砝碼。西方軍事傳承中的特有因素,諸如重視自由、公民軍隊、強調決定性戰役、個人主義、理性主義的戰爭觀、充滿活力的軍事市場、強調作戰紀律、保留不同意見以及自由批判的精神,使得西方擁有遠超過自身人口、資源或領土比例的軍事力量。

土耳其人可以通過進口或偷竊西方產品與技術建立一支現代化槳帆艦隊,但是威尼斯力量的優勢在於自由思維、政治與文化的獨立發展,而這在東方是無法獲得的。無論人口多麽龐大、自然資源多麽豐富、領土多麽巨大,也無論強製稅收斂了多少財或者吸引多少外國人才,這種軟實力靠剽竊永遠無法獲得。

自由資本是進行任何大規模戰爭的關鍵。沒有它,軍隊就不能征召、補給或作戰。資本主義與個人自由和民主密不可分。在相當程度上自由資本體現了西方從薩拉米斯時代一直到海灣戰爭時期的軍事支配地位。

勒班陀之戰對陣雙方經濟上最為明顯的差異,能夠從基督徒俘獲的阿裏帕夏旗艦上發現的那15萬枚金幣上體現出來。由於土耳其帝國產權不清晰,阿裏帕夏擔心家產被蘇丹沒收,他帶著巨大的個人財產打仗。正像亞當·斯密所說“在那些不幸的國家,人民隨時有受上級官員暴力侵害的危險,於是,人民往往把他們的大部分財產藏匿起來。”

威尼斯大兵工廠的建立,源自其資本主義體係和立憲政府機製的自然發展。立憲政府允許資本主義在低稅負下發展,並且保證個人財產不會被充公。此外,對威尼斯的公司提供法律保護。要解釋威尼斯槳帆船為何在整個地中海中設計最佳、武裝狀況最好的問題,除了共識政府體製、自由市場環境和投資刺激等原因之外,理性主義和公正質詢也功不可沒。

在中途島海戰中,日本士兵人數要遠多於美國,他們也顯得精神飽滿、渴望戰鬥。但日本人缺乏公民軍隊理念,士兵不是自由公民,依靠的是老一套狂熱主義而非對契約的忠誠,是精神而非冷靜的理性。缺乏獨立精神,習慣於依賴別人和奉承上司。與個人主義相反,無主動創新精神,唯唯諾諾,墨守成規。美國士兵的以下特點對戰爭的結果有決定性的影響:發揮個性而非群體共識,自發性而非死硬服從,不拘禮節而非等級製度。這些特點表現在四個重要方麵:破譯日本海軍密碼、三天修好約克城號航母、美國海軍指揮層的靈活主動和美軍飛行員的英勇。

在戰鬥關鍵階段,各級美軍士兵表現得異常富有革新精神。在美軍中,當來自上級的命令相當模糊甚至根本不存在時,大部分人都不怕負責而主動製定方針政策。這與日本帝國艦隊恰恰相反。其結果是,美國人在計劃執行出現失誤時會當即予以更改,當正統攻擊方式無效時便轉而試驗具有創新性的攻擊方法。

西方文明的軍事傳承是由其深厚獨特的文化積澱所帶來的紅利。由於文化上的因素,他們在戰場上的容錯率大大超出他們的敵人。西方戰爭方式不僅基於技術上的優越性,還有一整套政治、社會與文化體製。優良的技術是無法僅僅靠進口獲得,為了確保技術不至於變得停滯不前,也必須接受自由質詢、科學方法、無約束研究和資本主義生產。

越共在停戰後的24個月裏殺死或驅逐的本國人,比美國人在十年戰爭中殺死的還多。在西貢陷落後的頭兩年(1975~1977年)中,東南亞的平民總死亡人數——包括死於柬埔寨大屠殺、當場處決、集中營的惡劣環境的人數,再加上未能順利逃脫的難民——幾乎達到了美國幹涉的主要10年(1965~1974年)期間平民死亡人數的兩倍。越戰是在美國而不是越南輸掉的。美軍從未輸掉一場戰鬥,但他們從未贏得這場戰爭。美軍輸掉了這場戰爭,但卻贏得了和平,其民主和資本主義範例贏得了前所未有數量的擁護者,它改革後的軍事體係經過考驗,並沒有變弱,而是越發強大。西方文明給整個人類的貢獻,在於它創造了唯一能夠良好運轉的經濟體係,在於它帶來了推動物質文明發展與科學技術進步的理性思維,在於它提供了唯一能夠保證個人自由的政治架構。


goodmum 發表評論於
得人心者得天下
futufutu 發表評論於
不管俄國算不算西方,先入為主的判斷是如此明顯。跳過了很多戰役!
思蘆 發表評論於 2025-02-05 13:17:14
回複 'Timberwolf' 的評論 : 俄國算西方嗎?
思蘆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把酒論思' 的評論 : 越戰都說了,還怕韓戰嗎?怎麽評價韓戰?不能像阿Q那樣吧。
老財主說兩句 發表評論於
韓戰和越戰基本一回事。東方戰爭的精髓是不怕死人。可以源源不斷地驅趕人們上戰場
把酒論思 發表評論於
他說的挺好的,最好再說說韓戰。
思蘆 發表評論於
回複 'Timberwolf' 的評論 : 俄國算西方嗎?
Timberwolf 發表評論於
日俄戰爭算嗎?
新林院 發表評論於
【就算是橫掃亞洲的蒙古人,在維也納森林戰役中也慘敗給了西方的重甲騎士軍團(還是在人數絕對優勢,並且名將速不台帶領下打得大敗).蒙古軍戰死1300人,而西方的聖殿騎士團303人僅有3人戰死.這麽懸殊的比例,導致速不台決定撤兵,】
能不能給出信息來源?
維基百科對蒙古軍隊在維也納戰役有以下敘述:
速不台計劃和執行了對歐洲的進攻。
維也納重創了一小股蒙古軍隊。戰鬥結束後,維也納方麵估計,蒙古一方損失 300 到 700 人 之間,歐洲一方損失 100 人。
The attack on Europe was planned and executed by Subutai,
Vienna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Duke Frederick and his knights, together with their foreign allies, managed to rally quicker and annihilate the small Mongolian squadron. After the battle, the Duke estimated that the Mongols lost 300 to upwards of 700 men, while the defending Europeans lost 10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ngol_invasion_of_Europe

luren_1970 發表評論於
好文!其實東方軍隊一向不是西方軍隊的對手.就算是橫掃亞洲的蒙古人,在維也納森林戰役中也慘敗給了西方的重甲騎士軍團(還是在人數絕對優勢,並且名將速不台帶領下打得大敗).蒙古軍戰死1300人,而西方的聖殿騎士團303人僅有3人戰死.這麽懸殊的比例,導致速不台決定撤兵,並且再也沒有動入侵西歐的念頭.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