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幽靈, 秦製的幽靈, 在中國遊蕩

人隻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能夠思想。
打印 被閱讀次數
讀書劄記《秦製兩千年》



諶旭彬的《秦製兩千年:封建帝王的權力規則》揭示了中國曆代政權都是秦製。正如歐陽修說 “自漢以後,帝王稱號,官府製度,皆襲秦故。”譚嗣同說“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

秦製的特征是以官僚集團而非封建貴族作為政權統治的基礎。封建貴族有可能與皇權正麵博弈,形成較為穩固的契約關係,發展為產權。但官僚集團是皇權的工具,不可能與皇權形成契約關係。秦製政權的兩個功能是:第一是控製社會(現在叫維穩),第二是最大地汲取社會的人力與物力。控製和汲取的手段體現在以下幾方麵。

鼓勵告密:商鞅變法第一次將告密納入國家製度,商鞅將民眾編為什伍,實施連坐之法。 “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漢武帝發布告緡令:凡告發他人隱匿資產或呈報資產不實,查證確鑿後,被告資產全部沒收,獎勵一半給告發人。導致中產階級普遍破產。唐武則天時十餘人一起飲酒,一人醉後牢騷說,太後沒給賞賜,當初不如支持李顯。另一人即離座去宮中告密。酒未喝完,眾人已被羽林衛捕獲,發牢騷者被處斬,同飲者以知情不報之罪絞殺,舉報者賜官五品。司馬光說,告密之風自此興矣。武則天製定了鼓勵告密者的法律條文。不許盤問告密者;官府要給告密者提供馬匹,將他們安全送到宮中,途中按五品官的標準供給飲食。告密者越級升官;不實也不會受到懲罰。於是,“四方告密者蜂起。”明朝朱元璋製定知丁法,鼓勵互相監視、遍地特務。《大誥》一出,鄰裏親戚有所畏罹,有父母親送子至官者,妻舅、母舅、伯、叔、兄、弟、鄰居送至京者多矣。清朝建立密折製度,鼓勵官員相互監視打小報告。中共建政後,更加鼓勵全民告密,美名為檢舉。向黨打小報告被稱為是積極要求進步, 靠攏組織。大中小學老師管理學生都靠培養心腹耳目。造成學生相互監督,學生舉報老師的種種現象。整個社會不以告密為恥,告密文化遂成中華文化特色。

社會散沙化與原子化:商鞅變法規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將大家庭割裂。朱元璋曾稱讚浦江鄭氏九世同居。馬皇後說:以此眾叛,何事不成?朱元璋害怕了,招其家長,欲找借口誅之。宋朝軍隊沒有戰鬥力因為組成多是社會無業遊民與地痞流氓。軍隊的主要作用是吸納社會上的無業遊民、消化國家內部不安定分子。“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則少一賊”。宰相富弼說朝廷的財政收入百分之八九十都用做軍費了。所以北宋民變的密度與強度要小於其他朝代。

限製自由:閭裏製始於秦漢時代。在城內用圍牆圈出許多方形“閭坊”。居民住在閭坊內的房子裏,不許臨街開門,隻能從設置的坊門出入。坊門由“坊正”監守,坊門日啟夜閉。唐朝的裏坊製,以鼓聲為準,早上坊門開啟;晚上隨鼓聲關閉。夜晚全城街道嚴格宵禁,如有“犯夜者,笞二十”。裏坊製在宋朝廢除後,類似的柵欄製度在清朝被恢複。北京內城建有柵欄1100餘道,外城有柵欄440餘道。柵欄門晨啟昏閉。直到清代中葉柵欄才漸漸消失,而“大柵欄”地名由此而來。元朝將人分為四等,從高到低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漢人每二十家被編成一個甲,由蒙古人做甲主控製。漢人如同囚犯和奴隸。晚上八點一刻之後,就禁止出行,禁止點燈,禁止活動。幾十家共享一把菜刀,漢人不得學習拳擊武術,不得乘馬,也不許用馬拉車耕地。明朝加強了戶籍管理製度。百姓不許隨便遷移。出門必需到官府開介紹信(路引)。每村每鎮,吃飯投宿,都要檢查路引。毛時代實行嚴格的配給製度,基本商品受到管製。人民受戶口管製,沒有遷居自由。就業由政府分配,人民不能擇業。農業戶口與商品糧戶口是世襲的。出行要單位介紹信,結婚離婚要單位同意。對人身和經濟的控製超過明清。政府壟斷了大部分資源。中國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三個還保留戶口製度的國家之一。

國強民弱:商鞅變法的核心是民貧則國富,民愚則易治。將國家與百姓對立起來,強調國家的富強必須建立在百姓的愚昧與貧窮之上。“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管仲“利出一孔”,隻有做到“予之在君,奪之在君,貧之在君,富之在君”,對百姓的恩賜與剝奪、百姓的貧困與富有全部操縱在官府、君王之手,百姓才會視官府為日月,愛君王如父母。桑弘羊推行的鹽鐵官營國家壟斷正是管仲、商鞅“利出一孔”思想下的產物。

最大限度汲取:宋代實行衙前差役,征集人民到當地衙門服役,挑選的標準是每鄉的財產達到二百貫的最富者。每次征召衙前役,胥吏到每家估計資產。如果不對胥吏賄賂,家中的東西,雞、狗、簸箕、笤帚、刀具、繩子,隻要能值上一文錢,都會拿來補足二百貫之數。被征者要自付一切費用,動輒耗費三五百貫錢。造成富者反不如貧,貧者不敢求富,害怕家產超過二百貫。最後差役將不滿二百貫者,亦差作衙前。為了減少家產和人口,百姓或孀母改嫁,親族分居;或棄田與人;“京東民有父子二丁將為衙前役者,其父告其子曰‘吾當求死,使汝曹免於凍餒’,遂自縊而死。”

由於沒有清晰產權,人民的財產可以隨意被皇帝征用。宋仁宗對西夏用兵,強行向開封城中豪富借款,一戶多達20餘萬貫;稍後在河東用兵,又向城中的“上等戶”搞攤派,許多豪富被攤派了超過1萬貫。宋徽宗以收複燕雲十六州為名,對全國富戶進行勒索。這些攤派從不償還,至多不過給個虛名的官職。後來宋哲宗對開封內“大拘掠”,諫議大夫梁燾說“我大宋有一項國策是高度優待京師之民,平常日子不怎麽騷擾他們,所以京師能發育出數百家大戶。仁宗當邊境有戰事急需錢時,將數十家大戶找來,一天之內就籌足了軍費。”建議宋哲宗不要搞壞了殺豬盤。為了和藩鎮打仗,唐德宗搜刮天下富商。“大索長安中商賈所有貨,意其不實,輒加搒捶。帛粟麥者,皆借四分之一,封其櫃窖。”漢武帝錢不夠了,就征收財產稅,“算緡”核查收入,“告緡”鼓勵舉報他人的資產。宋朝有一種“雜變”稅,任何物資都可以包含其中。其本質就是權力下對百姓無節製和任意的汲取。“一切臨民而取之”。

盛世饑民:漢武盛世的54年裏,人口能保持正常增長率(約每年增長0.7%)的隻有7年,低於正常增長的有21年,而人口減少或毫無增長的有26年。“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漢武盛世,天下百姓走投無路,隻能群聚為盜,“南陽有梅免、白政,楚有殷中、杜少,齊有徐勃,燕趙之間有堅盧、範生之屬。大群至數千人,小群以百數,掠鹵鄉裏者,不可勝數也。” 唐開元盛世,杜甫的描寫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唐玄宗也承認百姓“逃亡未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朝,距今已有2245年。千變萬變,中國的政體本質未變,秦製仍然在延續。


Matador 發表評論於
華夏的歷代皇帝們,哪一個對百姓實施「殺地土富豪奪其財產」的政策(土改)?有哪一個皇帝敢「君出戲言,出爾反爾」(引蛇出洞)?有哪一個朝代,「皇權的代表」無孔不入地進駐學校,醫院,政府各部門,甚至村莊(書記,村支書)?
Mary888 發表評論於
秦製的基礎是出於人的儒學與諸子百家的殘留,出於鬼的偶像教巫術,這樣的基礎 造就的隻能是鬼打牆的負循環文化,與出於神的西方共和民主製相比,自然見絀。

就是西方的也不會永久 畢竟其中還是有人的敗壞,耶穌再來時,神完全的完美的國臨到,那是基於神愛的國,是神治神製。
把酒論思 發表評論於
管住嘴 邁開腿 見天地 見眾生 悲乎 奈何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