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青梅竹馬
5.1 教會小學
天津海河像巴黎塞納河、倫敦泰晤士河、日本隅田川和彼得堡涅瓦河一樣,是貨物集散的通道:上遊土特產在這兒集結後發往世界各地,遠洋巨輪運來的貨物在倉庫囤積,再陸續轉運內陸商阜。天津這塊濱河沿海的寶地早就被列強垂涎三尺,十九世紀中葉就有了法英租界。租界充滿了西方文化的氣息:靠右邊行駛的交通規則、單雙號分路兩邊的門牌號碼,給城市以規範;高大建築、柏油馬路、電車汽車,更有洋火、洋布、洋麵、洋油,洋灰、洋行、洋娃娃,為生活該來方便。
法國文明在天津的影響尤其深遠:法國領事館、法國橋、法國公園、法國菜市、法國教堂、法國學校等等法國文明;隨後,英國文化也占據了一席之地英國銀行、跑馬場、聞名遐邇的五大道、馬大夫醫院、基督教堂和教會學校等英國文化。
馬大夫醫院是光緒初年英國傳教醫師馬根濟(John Kenneth Mackenzie)發起,李鴻章出資興建,是一座中外合資的洋務醫院,這裏的醫生護士大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為方便他們禮拜,醫院南邊專門建了一座可容納兩三百人的教堂。
禮拜天,牧師在教堂布道之後,信徒們分組在不同的房間裏學習《聖經》;其他六天不做禮拜時,教堂是禮堂,學習《聖經》的房間是教室。也就是說這裏周末是聖徒的教堂,其他時間就成了我們的正德小學。
5.2 新年晚會
正德小學總共有六個年級,三百多名學生。一年級的班主任老師姓周,留著齊耳的短發,穿著瓦藍色兩排扣兒掐腰的列寧裝,白襪子和係偏帶的黑色解放鞋,她總是笑眯眯地說著讓人感到親切的東北話。元旦,在禮堂裏上演她編導的話劇《小迷糊上學》,故事講的是一個男孩貪睡,起來後慌忙找衣褲鞋襪,找了半天還差一隻襪子。眼看著就要遲到,他啥也顧不上了,胡亂擦了把臉,慌慌張張進校門,踩著鈴聲進教室。老師讓他交作業,他擦了擦滿頭的汗水,像雞刨窩一樣翻找書包。作業本沒找著,倒是翻出一隻襪子。
奶奶看著我的表演就笑,那是真實寫照呀。
場間周老師給我梳頭化妝,再次登場,變成早睡早起有條有理的好孩子。
演出結束,沒等卸妝我就下台跑向奶奶,小聲問,演得好嗎?她笑眯眯地摸著我的手背,似乎在祝賀我的演出成功。奶奶身上帶著些許樟腦球的味道,因為她穿的那件呢子大襟是前天翻箱倒櫃找出來的,熨得平平展展掛在衣架上,今天才穿上的。
我抱著奶奶的胳膊看接下來的演出,周老師輕輕敲著揚琴,後台傳來《十大姐》的歌聲:“大姐那個生來臉兒紅呦,黑黝黝的辮子長又長。”帷幕拉開,十個姑娘腳步輕盈地走出來。頭一個腰肢柔軟,舞姿舒展,動作妙曼。我晃著奶奶的胳膊悄聲說:“領頭的叫高潔,我們的大班長。”
“像紅頭阿三。”
我問:“阿三怎麽啦?”
“黑黑的,像個印度人。”
“黑,我們都叫她黑瑪麗。”
“少年有誌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哪能從小就念叨女小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