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力及早預防 思考我友人與阿爾滋海默症

我在上篇拙文寫了“我友人與阿爾茨海默症”,得到不少網友關注。確實這個病目前在醫學界還沒有十分明確有效的預防方法。但專家同時指出,改善和控製生活方式,可以降低患病風險或延緩病情,結合我友人的情況,談一點粗淺看法。

一、家族原因

我友父親曾患有阿爾茨海默症。

話分兩頭,有人認為這是她患病主要原因,我認為是部分原因,或者說正因為有家族病史,做為自己更要當心才好。但並不是絕對與必然,不意味凡有家族史的人一定會得這個病。父母親有這個病,孩子們沒有患病的大有人在。說明基因雖不能改變,但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患病風險。我友患此病,與她的生活方式、心理狀態、社交方麵,尤其是退休後的生活狀態,有很大關係。

二、家庭生活環境

我友家庭生活條件優渥。舉個小例子,上世紀50年代,由京劇界發起抗美援朝籌款買飛機。她母親拿了家裏值錢東西去捐,走到半路發現丟了,又返回家中取了再去捐。改革開放前,我友就佩戴名牌手表。

我友父母隻有她一個孩子,可以想見他們對她得有多好。但她脾氣不好,愛生氣,經常心情不好,退休後又不愛參加社會活動,長期缺乏鍛煉。

2011年,我見到友人女兒。剛聊一會兒,友人女兒就對我說,你脾氣真好,真羨慕,你和你女兒關係這麽好。我媽就不行,我媽老和我吵架。

友人女兒專門在北京買了大房子,接她退休後一起居住,但後來因為脾氣,性格,女兒也沒轍,隻好再分開。

可見家庭條件好並不意味著就不會換上阿爾茨海默症。要保持良好情緒,遇事不生氣,不著急,保持精神愉快,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積極鍛煉身體,盡力創造豐富的精神生活,或許對克服遺傳因素,預防老年癡呆症有幫助。

三,退休後的心態狀態沒跟上

想我友人退休前有職有權,很多時候都是她說了算,有話語權,又有好強上進。退休後和原來不一樣,失落感,患得患失,一點兒事就愛與子女吵架,或多或少會直接影響到她的心情,情緒。連同我在內,沒有能及時引導她注意自身變化,忽視了客觀上對於她的職能轉變帶來的心理變化。長此以往,勢必影響到她的大腦功能及健康。

我記起大約13年前,我聽到加拿大中文電台早上的廣播說,現在很多老人家退休了,反而聽到老人家抱怨,退休了,合不來,愛吵架,愛生氣,怎麽辦?人啊要有感恩之心,讓我們用感恩的心情過老年,用感恩的心情迎接每一天。

現在我也老了,越來越覺得這段話特別管用。如果我友人也這麽去想,去調整,那麽心裏的情緒,狀態,會不會就不一樣?當然,具體個案得具體分析。

四、腦子給關上了

2018年,友人住我家時,不愛看電視,不愛看手機,也從不上網,隻愛看多少年來習慣了的小報紙。動作上是拿著報紙看,一問,就跟沒看一樣。現在想想,其一,慣性思維,不愛接觸新東西,把自己與新東西,新時代脫節。其二,不接觸新事物,對新東西不感興趣,其三,不愛動腦筋,讓腦神經無的放矢積極不起來。

退休後不愛出門不愛動,與外界接觸少,交流少,少動腦。

專家說,大腦中海馬體管記憶。經常用腦,刺激,激活它,對於防止阿爾茨海默症俗稱老年失智症,大有關係大有好處。反之亦然。

五,早發現、早預防,比後悔藥管用

我友人曾在疫情中患腦血栓,被醫生搶救回來,隻留一點點小毛病,走路有一條腿有一點慢。不動,不愛動,越來越不動,坐輪椅又有專人照顧。可想而知,各方麵的因素加在一起才使得病情發展快。

後期階段,最難受的是家人。我還有朋友的爸爸得了這個病,媽媽是醫生,全職一個人在家照顧到後期,牆不是牆,地不是地。盡管如此,仍然是她的媽媽照顧到最後。她的媽媽能挺到照顧到最後,我聽著就敬佩,個中之難是外人不知道的。所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還是前期預防更重要啊!

想我友人從退休到確診,有十餘年時間,從確診到今天不到七年。從那麽優秀的專業人才患病。本來孩子那麽孝順,為她著想,終未成行。好好的人生一副牌就這麽沒有了。不無遺憾,惋惜。如果我們能從中得到一點點啟示,一點點挽救,幫助,也是好,也是敬畏生命。

結尾,雖然,我不能深刻寫出原因,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心裏的不快樂占上風,好事也不當好事,鬱鬱寡歡,老愛生氣,確實是一個重要原因。用一位超市收銀小姑娘的話說,快樂是一天,不快樂也是一天,何不讓自己快快樂樂呢!

感謝文學城博客前輩留言,很有參考價值,對我也很有幫助和啟發,寫出此文。

感謝文學城博客,感謝大家。

peter黑 發表評論於
這就是命,你朋友2018年就有症狀了。有的人發展的慢,有的快。得病時越年輕,發展的就越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