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朋友

一、學海無涯

     當年到美國留學,到機場接機的是台灣同學,在隨後的幾年裏從他們的身上能感受到一種同胞之情,更能感受到人性的真誠和溫暖。那時他們一個中國的立場,比大陸同學更加堅定。他們對中國大陸的認知遠遠超過我們對台灣的了解。早年的中國同學會都是台灣人組織的,因為大陸學生太少,所以我們是一個同學會,是在一個中國的旗幟下聯歡,慶祝我們共同的民族節日。

      台灣中國同學會的活動有一半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比如書法、燈謎、剪紙、風箏等。後來知道中華民國政府有專門的海外文化交流基金,高校的校友會自然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在台灣人辦的中國同學會裏還真是學到不少傳統的或者非傳統的東西,比如重陽節,做月餅,抽獎,等等。說來可悲,我在出國之前都不知道重陽節。

      我到美國時大陸學生鬧獨立好幾年了,但有一個台灣來的何教授是一個堅定的民族主義者,堅決發對分裂。何教授學術和人品非常卓越,德高望重,是我等後生晚學的楷模。我們十二分的獨立意願在他麵前一站三分都不剩了,沒人敢在他的麵前談另立山頭。何教授的權威勉強維持了兩個中國在一起幾年。我們大陸有學生學者大約二、三十人,加上家屬也不到四十人。台灣方麵至少有三百號人,拖家帶口,上有老、下有小。中國大使館鼓勵獨立,每一個花名冊上的人頭每年可以向大使館申請五塊錢的活動經費。所以我們要竭力網羅各類人才,不僅所有家屬,當地中國店老板的一家老小都成了 《xxx 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的正式會員。因為當年囊中羞澀,一方麵要老板的人頭費,另一方麵還要向店老板化緣,美其名曰廣告費。

      台灣同學看我們獨立意誌堅決,感覺強扭的瓜不甜,也就同意兩個中國分開活動了。最初還有一個一致意見,中秋和春節兩大節日共同舉辦。很快新的矛盾就出來了。台灣人的活動是要交錢的,否則哪來獎抽。活動費用每個台灣人交六塊,每個大陸人交一塊,台灣主辦方還特意將一些獎給了大陸人,在經濟上台灣人明顯吃虧。原來大家在一個旗幟下,生活在水深火熱的淪陷區中的同胞生活貧困也是實情,補助一點也是正常。現在你高調獨立,還要來揩油,一些人難免腹誹。大陸這邊很多人一塊錢也不想交,學生會幹部要挨個做工作,聽到的是一些神答複。“你知道一塊錢是什麽概念嗎?可以買四條麵包,兩條就足夠我吃一個禮拜”。

      我們向台灣同學喊話,你們可以參加我們的聚會,免費的,隻是沒有獎抽。我們自己擀餃子皮,自己包餃子,各家再隨意炒幾個菜,力求將成本降到最低。我們年輕,我們有幹勁,有朝氣,有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我們就是沒有錢。在中秋節前的一個多月, Grocery Store 的絞肉打折,(那時還很少有豬絞肉賣),我們就跑到店裏要 Rain Check, 還指定哪一天來取貨,經理先是用詫異的眼光看了我們一秒,隨後就微笑著同意了。誰說人窮誌不短,那個時候一分錢也要扳成兩瓣花。

      絕大多數台灣學生都需要家庭的接濟和供養,就像今天的大陸留學生一樣。許多人在本科就讀,甚至語言學校。許多女孩子到美國的目的就是找配偶,不一定能釣到金龜,如意郎君還是有希望的。大陸留學生中的未婚男性成了她們的首選目標,而大陸男子之前碰到的都是半邊天,恐龍女之類,哪裏經得起溫柔蝕骨的纏綿,往往不攻自破。一旦戀愛關係確定,女孩就動員未來的夫婿申請常青藤類的名校,考慮畢業後出路的問題,這種遠見當時的大陸留學生還沒有。她們的理論是“你既然能拿到州立大學的全額資助,那麽拿名校的錄取應該沒問題。你不是會讀書嗎?我家早就準備好了資金送你進最好的學校。” 這本質上是一種投資,感情和資金雙重的,任何投資都有博弈的性質,我拿青春感情加持資金賭明媚的未來。

      長昊同學北大畢業,在清華讀完研究生,到我校又讀了個 Master. 那年夏天答辯通過,和幾個朋友開車到 Coronado 旅遊,山區、大雨,半路車禍,長昊當場暈迷,警方派出直升機,送到100英裏外的醫院。經過一天的搶救醫生也沒能換回那條年輕的生命,天妒英才。

      長昊的台灣女友 Jennifer 忙於論文的最後修改準備答辯,就沒去。長昊的後事是在兩岸同學會的協助下 Jennifer 親力親為一手料理的,從聯係長昊的父母、大使館,到追悼會,火化。長昊的父母在山西農村,當地縣城都沒去過幾次,他們婉拒了 Jennifer 讓他們到美國參加葬禮的邀請。美國的後事料理完畢後,Jennifer 捧著長昊的骨灰盒遠涉重洋,送長昊遺骸回鄉。到莊子上時更是披麻戴孝,以未婚媳婦之禮拜見不是公婆的公婆。最後入土為安,魂歸故裏,Jennifer 走完了全部過程。

      Jennifer 在我校碩士畢業後到Rice University 朱經武教授那裏讀了PhD, 做當時熱門的超導研究。後來和一個大陸留學生結婚,拿到學位後二人雙雙到台灣大學任教。

二、職場撲騰

三、混跡社會

歲月沈香 發表評論於
寫得好!
唐山故鄉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格利' 的評論 : 多謝鼓勵。昨天看到兩篇關於台灣同胞的文章,觸發了我的回憶。一些和他們交往的片段翻滾出來,乘著還未老年癡呆,趕緊記錄下來。我們的經曆見證了曆史的巨變,包括科技、資訊、經濟、人際關係,等等。眼花繚亂,幸耶?不幸耶??
格利 發表評論於
好文,想不到台海兩岸學生會還經曆了那樣一種聯合。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