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歸來,我看到了什麽(2)

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玩的地方不多而噢惱不已,不會因為記載的太少而悔恨終生。
打印 被閱讀次數


二:蒲甘

下午4點過到達蒲甘,眼見廣袤無際的荒原,叢林中隱現眾多佛塔,甚是壯觀。小白老師先帶我們去尋找暮歸的牛羊群,陽光西斜,光線正好,還有佛塔做背景。緬甸的牛,瘦骨伶仃,顏色都是白色的,跟赭紅色的古舊佛塔絕配。牧牛女瘦得像柴火棍,她們身手敏捷,趕著白牛往家走。兩個牧牛女怎麽控製一大群牛呢?她們除了用鞭子,還用彈弓!隻要看見調皮的牛有脫群的傾向,她們用彈弓收拾它,讓它乖乖歸隊。我們在牛群中找視角,請求牧牛女擺姿勢,人家不僅不惱,還微笑配合。



今晚的夕照去了湖邊一個高坡,上麵有圍欄,已經有很多遊人聚集,看日落是蒲甘必遊項目之一,遊客都樂此不疲。這裏儼然成了一個景區,四周好多小商小販在擺攤。景區廁所顛覆了我的認知,在這麽個貧窮落後地區,廁所也不是現代化的,但是居然幹淨無異味!進廁所必須脫鞋,生平第一次光腳進公共廁所。可見這個國家民眾的基本素質,貧窮但不邋遢,我對勤勞的緬甸人好感陡增。

今晚西方雲層厚重,恐怕難以見到夕陽。西南方向是一座高大的紅磚佛塔,形狀像金字塔,禿頂,後來知道這是蒲甘最大的達瑪揚基塔(Dhammayangyi Pahto),珠珠說為了好記就稱它為“大媽養雞”塔。



山坡暮色。



第二天早早起來趕往蒲甘唯一的一座高架觀光塔拍日出,本來蒲甘日出觀景最佳地是瑞山坨佛塔(Shwesandaw Paya)高層,那裏有好幾層外圍平台,已經修有梯子扶手方便早上攀塔的遊客。但一群老外在上麵拍創意照,一個模特女孩從塔上失手掉下摔死後,官方便禁止攀塔了。不僅是瑞山坨塔,所有的佛塔都不讓攀爬了,要看日出隻能去這個“納明特觀光塔”,或者是官方指定的高坡或者佛塔廢墟。觀光塔附屬於一個豪華酒店(Myingyan Aureum Palace Hotel),是緬甸一個有軍方背景的大佬修建的。本來蒲甘為了申遺,讓拆除景區內所有的人造景觀,因為現代化的建築與古塔群極不協調。這個觀光塔被大佬重新裝修一番,外牆塗上暗黃色做舊,頂上裝了塔尖,外觀與顏色都力圖與塔林相匹配,加之他有高層撐腰,觀光塔保留下來,而其它的觀景台都拆除了,原來攝影人嗤之以鼻的觀景台,如今獨霸一方,成了唯一能俯瞰蒲甘大地的地方。

最高層是個寬闊的360度走廊,拍日出日落都方便,今天的晨拍和夕拍都在這裏。樓下第三層也有個360度露台,角度稍微低一些。小白老師讓我們今天早上朝著西方拍,主要拍熱氣球起飛,從我們站的位置可以看到熱氣球點火放飛的全過程。熱氣球點火時非常好看,紅紅的火光配上晨曦中藍調的佛塔,形成冷暖對比。





大量熱氣球升空了,裝點布滿朝霞的天空,時刻都在變換隊形。前景是酒店花園,裏麵有椰林水池和散落在林中的佛塔。





氣球與著名的幾座佛塔同框:金色玉米棒子形狀的是阿南達寺(Ananda Pahto);左邊高大的是棱角分明,造型樸實莊重的達賓紐寺(Thatbyinnyu Pahto );中間靠近阿南達寺的是馬哈波蒂佛塔(Mahabodi Pagoda)。



今天天氣不錯,有雲有太陽,我們正在這邊歡快地拍熱氣球,忽聽背後人群一陣歡呼,太陽出來了!



不過天空中沒有熱氣球點綴,似乎少了些內容。從觀光塔上看的話,太陽升起的方向和蒲甘眾多佛塔以及熱氣球升空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看日出就隻能單純看日出,根本看不到朝陽從著名眾塔群中升空的景象,也拍不到空中氣球與朝陽同框,這就是觀景塔地理位置不好之處。

小白老師讓我們先在頂層拍,然後下到三樓換一個視角拍。下到三樓往東方一看,哇,那種光影效果才是我夢寐以求的呢。



白天的安排是參觀幾座最著名的佛塔。大巴先把我們拉到一座金碧輝煌的鍾形佛塔前,珠珠在車上介紹了一些背景,佛塔叫瑞喜宮(Shwe-zi-gon Paya),是蒲甘佛塔的鼻祖,最早建造的。佛塔通體渾圓,金光閃閃,這其實是一座石塔,金色是塗上去的,看上去像座金屬塔,亂真效果明顯。聽珠珠說蒲甘塔林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未獲得成功,原因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認為佛塔不能完全算成古跡,太多翻新的痕跡,從這座佛塔可見一斑。可能緬甸人還不知道“文化遺產”的內涵,他們在修複佛塔的時候,滲入了許多現代元素,比如,為了使古老的佛塔顯得幹淨好看,他們把紅磚外牆全塗白了。珠珠說蒲甘的佛塔不僅是古跡,還有功能性,當地人要用來參拜的,大佛塔內的菩薩必須保持鮮亮整潔,重新塗漆描眉畫眼是免不了的。

進入塔內參觀要脫去鞋襪,踮著光腳在砂石路上走,十分硌腳,我的腳心細皮嫩肉的,有點受不了。團友鍾醫生給了我兩片傷濕止痛膏,貼在腳心,走起來好受多了。瑞喜宮四方都有供奉香火的燭台,神色虔誠的當地人雙手合十跪拜或者閉目祈禱。院子裏路旁擺放有水罐,那是積功德的善人之舉,擺放在那裏的飲用水,無償供路人解渴。



進到最大的佛塔達瑪揚基塔即”大媽養雞“塔裏麵去逛,裏麵高高的空間,一圈寬大的回廊,陰天光照不強顯得陰森森的。這座塔的故事由珠珠給我們娓娓道來,修建這座塔的國王是個暴君,他殺父弑兄奪取王位,而後又想用修佛塔來積功德贖罪,暴君對建塔工程要求嚴苛,工匠出錯便受罰被剁手,佛塔的設計師知道下場不妙,就千方百計拖延時間。這座塔以“雙佛塔”著名,內部供奉兩尊並列佛像:釋迦牟尼和彌勒,暴君國王想用此寓意父子,為自己開脫。雙佛像的背後還友一尊臥佛,典故不知。可謂惡有惡報,塔頂還沒建完,暴君就被仇家暗殺。世上的事情往往就這麽蹊蹺,暴君嚴厲監視下修建起來的塔異常結實,1975年大地震,蒲甘有近900多座佛塔坍塌,而“大媽養雞”塔巍峨屹立,沒什麽損傷。



“大媽養雞”塔前準備的買花獻佛的姑娘。



午飯後我們去的是號稱蒲甘最精美的佛塔阿南達寺,主塔上部形狀有點像個玉米棒子,敷設著一層一層的金箔,基座和走廊嵌鑲連串小金佛像,牆麵有壁畫,無數的副塔裝飾著石刻白獅子。裏麵四方有門洞,門洞有厚重的柚木大門,裏麵豎著10米高的佛祖釋迦牟尼立像,一共4尊,整根柚木雕成,漆得金光閃閃,來此朝拜的當地人很多,每尊佛祖像前都有人獻花進香。院子內的一個小水池旁邊,小白老師教我們丟石頭造漣漪拍佛塔的倒影。



快到黃昏時,我們又爬上高層觀光塔,晚上的遊人比清晨少多了,西方陰沉沉的,看樣子跟昨天一樣看不到日落,晚上沒有熱氣球,也沒有早上那種朦朦朧朧的霧景。倒是用長焦鏡頭拍到了兩座很特別的大佛塔。下圖所示:前麵的塔叫蘇拉瑪尼寺(Sulamani Temple),因塔內保留的大量壁畫而聞名。後麵的就是最大的禿頭塔“大媽養雞”了。蘇拉瑪尼塔曾被譽為“剪影最上相”的塔,各層平台角落均建有小塔(Stupa),塔尖格外高聳,塔身上那幾十隻塔尖亭亭玉立,靜靜的指向天空,特別俏麗。但是很不幸,2016年的大地震對蘇拉瑪尼塔的損毀是致命性的,那些秀美的塔尖全被震落,成了一座禿頭塔。兩座禿頭塔重疊,讓人唏噓不已,來蒲甘得趁早啊,來晚了,攀塔禁止了,觀賞塔林的視角受限,來晚了,最上相的塔變禿頭了,晨光中的剪影再也拍不到了。



隔天清晨的拍攝地方是麵向東方的一座佛塔廢墟上,屬於官方劃定的可以爬的地方,能夠遠眺伊洛瓦底江。珠珠找了個當地人領我們走小路去到廢墟下麵,這時開始嘩嘩下大雨,我們全團人員躲進了小販子賣東西的棚子裏,大巴小弟給我們每個人都準備了大雨傘,真貼心。這樣下雨的話,今早熱氣球是沒戲了。

天漸漸發亮,東方出現了一絲紅暈,我們都爬到廢墟頂上,架好腳架準備開拍,紅暈越來越濃,襯著藍色的雲層,煞是好看。紅球一樣的太陽終於露頭。



白天去了蒲甘東部的一個古城牆,那裏散布著一些坍塌了的佛塔,旁邊是個很原生態的村落,蒲甘佛塔群內以前有19個村落,但大多數人都搬離了老蒲甘地區,到新蒲甘去了。這個村落沒有搬走,成了為遊客準備的民俗村,旨在讓遊客看到原汁原味的村民生活。村子有圍牆和籬笆,裏麵居民保持著緬甸農村傳統的生活習俗,大多村民栽種芝麻和花生,他們靠生產芝麻油花生油為生。珠珠說這個地方叫”敏南都“,這裏見到木推車裏的孩子,瘦骨伶仃的白牛,四麵透風的茅草房。



我們在人家的房子裏院子裏亂轉,看他們勞作。村民們也不介意,對我們非常友善。



伸頭探腦覷視人家的室內,在村民家裏看到牆上掛著昂山將軍以及“The Lady”昂山素季的照片。雖然家徒四壁,連像樣的家具用品都沒有,但室內卻收拾得幹幹淨淨。



碰到抽雪茄的老太太,正在吞雲吐霧。這裏男人不抽煙,他們有更刺激的東西:嚼檳榔。可是我不願意拍他們,因為一張嘴就是“血盆大口”。



路邊的村婦挑著籮筐,籮筐裏的孩子時不時朝我們做鬼臉。



午飯後乘馬車巡遊佛塔林,兩人一輛馬車,一人前座跟馬車夫坐一排,一人坐後麵車廂內。車廂裏的人要往前看得把身子扭過去,姿勢很別扭,好受一點的姿勢是坐直了向後看。馬兒走的是汽車到達不了的馬道,滴滴答答向前進,不一會,高低不同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佛塔就出現在道路的左右兩旁。珠珠交代我們如果要馬車停下來,隻要跟馬車夫說英語“stop”便可,一隊馬車浩浩蕩蕩開往塔林深處。任何一條不起眼的小徑都可以通往一座寶殿,每一座佛塔,即使部分坍塌,也能感受到它昔日的輝煌,小徑交錯相通,曠野密林中,有一種破敗的淒美感。





領頭的車選了幾處停留之地,讓我們下車舒舒筋骨,四周環顧。到了一處柚木修成的寺廟,不等馬車停穩,一大群拿著圖畫的小孩子簇擁上來,孩子畫的無疑是“The Lady”,還是不同顏色的版本。



孩子們向我們討要東西,口裏還說著“我餓”,這些都是蒲甘旅遊發展帶來的副作用,我們拍小孩照片給錢給糖果,其實把本來淳樸的孩子教壞了,以後他們見到旅遊的就知道要錢。沒有辦法,我也無力改變現狀,給了一個湊上來的男孩一盒文具,他還將我的圍巾也要了去,一見他要到了東西,其他孩子都湧上來要,在緬甸別處可沒見過這麽纏人的孩子啊。





在蒲甘有天下午光照強烈,我們進入一座特殊的佛塔,請小僧人來給我們演示他們的日常,打坐、學佛法、拜佛、參禪、等等。這需要得到官方和僧院的允許,時間長短也由陪同來的官員掌控,珠珠忙活了好一陣子,聯係好了僧院,訂好了時間,取得了官方允許。但她也吃不準到底能不能成,因為官員經常食言,說不來就不來,或者來了以後不高興了,甩手就走。

到了時間我們進到佛塔內部,這是一座年代久遠的佛塔,牆麵斑駁破舊,壁畫已經模糊不清。正方形的台基,裏麵東西南北4麵都有佛像,兩尊臥佛兩尊立佛,佛像上布滿了塵土,窗戶有柵格可以透射光線,塵土飛揚的室內,有一種朦朧不清的感覺。



官員用摩托車載著兩個小和尚來了,我們畢恭畢敬,態度非常虔誠,官員看上去比較滿意,便有了下麵這組我此行最喜愛的照片。







看著小僧人演示體驗佛教境界的“六和敬”。六和精神即是“佛教僧團”的行為準則,即:

戒和同修

身和同住

口和無諍

意和同悅

見和同解

利和同均

佛界的道理全憑自己去感悟,六和敬即是個人言行的準則又是對社會規律的總結。我翻來覆去琢磨這些字句,越發覺得有點意思。試著俗解一把:“戒和同修”的意思即無規矩不成方圓;“身和同住”的意思即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意和同悅”等同於酒逢知己千杯少;“口和無諍”即話不投機半句多;“見和同解”的意思是道同與之為謀;“利和同均”即有福同享的意思。





我們仿佛忘記了時空,看到散落的佛光在窗隔裏若隱若現,看到黑暗中出現了一條通往天際的窄道。我們找到了讓人心動的瞬間,小僧彌為佛點燃蠟燭,耳畔隱約聽到佛在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在蒲甘的最後一天清晨,我們到了一處高地拍日出,霞光把霧染成金黃色的輕紗,披在塔身。熱氣球升起後,有的高高飄在蒲甘平原的上空,有的低低掠過灌木草叢中數不盡的佛塔。我們附近的塔無從知其姓名,按珠珠的說法,是草根佛塔,它們數量最多,散落在蒲甘芒草遍地、霧塵彌漫的大平原上。也許每座塔都有一個故事,也許每座塔都是一個期盼,卻再也不會有人知曉。仍然,當萬籟俱寂的大地慢慢變得明亮,樹冠間的薄霧繞著古塔飄蕩,群鳥驚飛,我們有種蕩滌靈魂的感動。









震撼之餘,心裏始終縈繞著一個問題:為什麽要修建這麽多的佛塔?為什麽有的塔宏偉精美,而有的塔簡陋樸拙?

自公元11世紀到13世紀,蒲甘先後建造了萬餘座佛塔,被稱為“萬塔之城”。大大小小的寺廟佛塔密密麻麻地布滿在25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大部分時候佛塔比遊人多,空無一人的佛塔比比皆是。1044年,緬甸曆史上第一個包括緬、撣、孟等民族的統一王朝即蒲甘王朝建立,開始信奉小乘佛教,在統一各民族期間,國王從各地搜羅了大量能工巧匠,從此開啟了長達兩個世紀的造塔運動。當時整個王朝全民思想高度統一,無論貴族、商人、僧侶還是平民,一生中最大願望便是捐修一座獻給佛祖的塔,他們篤信建塔就是完成一個善果,就可以積功德,就可以普惠眾生。建塔最為狂熱的時期,修起的佛塔有13000座之多。有道是:“抬頭見佛塔,步步遇菩薩”。捐建者的經濟實力、社會地位以及審美趣味各不相同,參與程度也不同,因此佛塔沒有一座雷同,無論是造型、結構、用料、裝飾都有著獨特的風格。但是有一大遺憾:這些佛塔不會很結實,不可能屹立千年!

曆經百年滄桑後,土磚造的佛塔不斷倒塌、損毀,規模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縮小。所以,蒲甘是一個不來就晚了的地方,因為佛塔在減少,而遊客在增多,當地小孩學得油滑,商販變得咄咄逼人,不由想起一句俗語:“時間是個盜賊,會偷走你的純真”。

又及:蒲甘終於在2019年申遺成功

上一集:

緬甸歸來,我看到了什麽(1)

gaobeibei 發表評論於
寺廟和小和尚的照片非常美麗!
花似鹿蔥 發表評論於
謝謝分享。去緬甸的都是好漢。這麽美的景色,怎麽會陷入戰亂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