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小院高牆”,封閉不出真正自信!

12月27日,全國青聯委員、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黃日涵在其個人社交媒體上寫道:

“甘肅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連續發布兩條內容抵製洋節後,被群嘲,已經刪除帖子”。

“負責發帖的老師,應該多喝點六個核桃,請問下‘三八節’、‘五一節’都源自國外,是不是洋節?這個發帖的老師可能不知道:馬克思,恩格斯也過聖誕節”。

“真正的文化自信,是開放包容,不是盲目排外、固步自封,中國開放的大門要越開越大,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不意味要盲目排外!”

近年來,一到一些“洋節”來臨,就會有個別機構發布“禁過洋節”的要求;還有一些身穿中國傳統服裝的個體,在街頭或網上,發布宣示“不過洋節”的牌子、條幅——而他們都有異口同聲、毫無例外的一大理由,那就是“拒過洋節,文化自信”!

首先,作為不同文化的表現形式——“洋節”,它們是否有害或有毒?如果是人神共憤的“垃圾文化”,其實不管中外,我們當然都要拒絕之。

可是,像被咱們列入國家法定節日的元旦,也是洋節之一,怎麽沒見有人拒絕與排斥呢?——這一公曆之下的“洋節”其實很多,比如,還有六一節、五一勞動節、三八婦女節……是不是因其“洋味”,也要一鍋端地給拒絕了呢?

其實,包括母親節、父親節等很多洋節,近現代以後,流入中國等世界各國,其包含的有益文化元素,並沒有危害到我們的文化,反而豐富和強化了我們的文化內涵,也是有目共睹。

更甚的是,像我們每隔一周,都要過的“禮拜天”之周六、周日,這其中的“禮拜”二字,可知是禮拜誰嗎?——它可是與“聖誕節”一樣,都是源於宗教的基督教啊!

如果你們隻拒絕“聖誕節”,那顯然就是看不起“禮拜天”了吧?是不是也要一起堅決拒絕,才彰顯出我們的“文化自信”呢?

就像黃教授所言——咱們最為“禮拜”的偉人馬克思、恩格斯,這兩位老人家也是過“聖誕節”的啊!

馬克思的生活來源,一直主要依靠恩格斯,在1853年聖誕節來臨前,馬克思致信恩格斯說:“你願不願意到這裏來過聖誕節,並住在我這裏?我現在給你準備了一個小房間”。

1868年,馬克思又致信恩格斯道“你如能寄給我幾英鎊,供即將到來的聖誕節之用,我將非常歡迎”。

此後,馬克思再次致信恩格斯:“我隻是告訴你一下,你的最好的聖誕節禮物收到了。你可以想象得到,我們全家是多麽歡欣”。

有人或會說,人家馬、恩本就是西方人,過自己的宗教節日理所當然,但西方的宗教節日有其文化侵略的含義。

可是,馬恩創造的“馬恩主義”,那可是我們“洋為中用”中的最大思想文化成果啊!這兩位偉人都在過的這一洋節,我們怎麽就這麽的怕了呢?

還有人說,正好聖誕節的日子,與我們抗美援朝戰爭的時間重疊了;再過去一天,又是我們偉人的誕辰紀念日。

可是,依此邏輯,,像我們的曆史上發生的很多重要事件,不少都會落在西方人的“禮拜天”,這咋整?是不是要將這樣的“禮拜天”,也全給拒絕於外呢?

說一千、道一萬,其實,這就是一個對於不同國家、民族的不同文化,我們應該抱以什麽樣的態度問題。

是以“民族自信”為由,將其拒之門外?還是抱以包容之心,做到互相尊重、互相交流、相互融匯,拿出開創“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胸襟與魄力——既要拿出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自豪感,又要敢於迎接世界文化撲麵而來的不同氣息,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否則的話,隻會走向固步自封,築起“文化的小院高牆”,從此自以為唯有老子才是天下第一了——大清當年就是這樣幹的,可是,最終還不是長辮子被剃了精光?

可見,有一些人,雖已進入到了21世紀,前額上不再刮得鋥光瓦亮,但一片空白的內心裏,卻仍然編織著綿長無絕期的“精神長辮子”,這其實,根本不是其嘴上喊的“中國人你要自信”,而是內心裏極度不自信的反向折射!

對於洋節,都能如此怕得要死,要將其關在門外——“不見心淨,從此幹淨”,那麽,建基於洋人的“洋產品、洋發明、洋科技、洋知識”,甚至包括洋人創設的“洋理念、洋思想、洋主義”等,我們豈不是更要一概拒之門外、永不納入了?

若是這樣的話,馬、恩兩位偉人,還敢過什麽“聖誕節”嗎?而像洋人發明、創設的“共和”二字,我們還敢用嗎?——這樣的話,除非回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王朝或帝王專製時代才行了!否則,一切與“洋”有關的東西,都會腐蝕了我們所謂的“文化自信”啊!

事實上,我們所言“文化自信”中的“文化”,並非隻包括傳統文化——即使是隻言“傳統文化”,也應是“剔除糟粕、吸取精華”後的優秀傳統文化,且更要加上近現代以來,我們吸取的人類文明的所有文化精華。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包括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其中的“民主、自由、法治、文明”等提法、理念與思想,其實,主要源於西方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共融與提煉,如果是小心眼到了“拒絕洋節”的地步,還何談對這些人類文明價值的追求呢?

人類曆史上的傳統文化節日,基本上都與先人在科學落後之下,對於鬼神的恐懼或信仰有關——包括我們的春節,也是如此。它曾是名副其實的“鬼節”,這本就是一個“驅鬼迎神”的日子,後來慢慢給世俗化成一大傳統文化節日了。

像“聖誕節”等西方傳統節日,當然大都有著深厚的宗教色彩,但仍不得不說,其在今天,也已非常的“世俗化”了——特別是來到我們這樣的東方文化國度裏,其在信教群體之外,大多隻是一個歡樂放鬆的契機與“借口”,或是商家們促銷的一個良日罷了。

因此,一些人整天高喊著“中國人你要自信”,但實質上,內心裏卻是怕得要死,這恰恰是文化心虛、思想恐懼的表現。

這跟一些人“反美是工作,去美是生活”之“流量愛國生意”的性質很相似,貌似是“嘴炮愛國之王”,但其實,一個個卻是“一生無悔入華夏,家住加利福尼亞”的最真實踐行者,這顯然並不是真正的“愛國者”,而恰恰是“礙國者”才對!

要是真的有文化自信,反而應將心胸打開,走出自我封閉的“文化小院高牆”;不僅主動迎接世界文化的交流、融通、互動與共進,更要敢於自信地讓我們的優秀文化走出去。

就像很多外國人也在過中國的春節一樣——甚至像美國的總統都能在春節這一天,參與並恭賀華人過節一樣,則我們的文化自信,何愁不能全麵樹立起來呢?

作者:瑜說還休

Firefox01 發表評論於
翻烙餅。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