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科隆大教堂
歐洲內河郵輪行之十
我們乘坐的歐洲的三大內河郵輪從阿姆斯特丹(Amsterdan)出發,第一站停靠的是位於萊茵(Rhine)河畔的德國科隆(Cologne)市。寬闊的萊茵河緩緩地流過科隆,把城市分為東西兩半。東部是新區,西部是老城區。科隆是德國的西大門,建於公元前38年,為古羅馬要塞。因位居歐洲東西和南北交通要衝,中世紀時經濟已頗為發達。十九世紀中葉後,隨著魯爾煤田開發和鐵路修築,發展更為迅速。
科隆大教堂是德國參觀人數最多的旅遊景點之一,是科隆不折不扣的標誌性建築物,也是到科隆旅遊的首選景點。可以說,沒有科隆大教堂這個舉世聞名的象征性標誌,科隆就不成其為科隆。1996年,作為德國第二、世界第三高的科隆大教堂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大教堂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以最純粹和完全的形式展現了最哥特式的主教坐堂。科隆大教堂周圍不允許蓋高於60米的建築,所以今天的視野所及和上個世紀區別並不大。
科隆大教堂的正式名字叫聖·彼德(Hohe Domkirche St. Peter und Maria)大教堂,始建於1248年,高157.38米,直到1880年才最後竣工,曆時632年。在建築史上,科隆大教堂既不是最古老也不是最大最高的哥特式教堂。但它被稱為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高尖塔、花窗玻璃、肋狀拱頂都是哥特式風格的建築特色。"哥特式"在這裏的意思是"野蠻的,野蠻人的",被中世紀時一些提倡和推崇古羅馬文化的人,用來表示對當時這種新興建築風格的否定和蔑視。時光推移,幾百年前受到鄙夷的樣式和風格,如今與巴洛克和洛可可式一起,成為歐洲最有代表性的古典建築風格。
介紹科隆大教堂,網上的資料多如牛毛,用不著我累述。有一點給我印象深刻 – 這個全球那麽有名的教堂居然不收門票,除了它的珍寶廳6歐元,登頂塔樓2歐元。前一天參觀阿姆斯特丹的一個小得多的且簡陋得多教堂門票還收13.5歐呢。開始,我在進門處附近還傻嗬嗬的找售票處,甚至擔心沒有預先購票是否今天能進得去。
據說,光維護大教堂,科隆市每年都要投入數百萬歐元。大教堂似乎一直在維修之中,它的特色是不同時間出現在教堂不同部分的腳手架。為此,科隆大教堂也被戲稱為"永遠的建築工地"。
每天參觀大教堂的人數約2萬,一年下來就650萬左右。如果每人收費1歐,那麽,科隆大教堂的維修經費將綽綽有餘。
我問導遊:為何科隆大教堂乃至德國的教堂大都不收門票呢?如果收的話,那將是一筆多麽可觀的收入?可見歐洲人沒有生意頭腦。但導遊用不解的眼光看著我,反問:“為何要收費?”我說,教堂、寺廟是公共資源,也需要日常維護和人工管理,不收費怎麽維持呢?德國人告訴我,民眾交稅了,如果再收門票就是掠奪。這個道理也可以延伸到德國的高速公路、大學教育等其它領域。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果撥款還不夠教堂開支怎麽辦?他們的辦法很簡單:靠信眾的自願捐款。歐洲的教眾大都比較虔誠,能夠自發向教會捐款。教會也比較透明,及時向捐款者公布捐款數目和用途。他們收到捐款後不會提留用於自己消費,更不會暗箱操作,將其裝入個人腰包,所以信眾對教會很放心,對自己捐款的用途也很有信 心。
除了教徒的捐款之外,教堂也設立捐款箱,旅遊者可以自願捐贈。一般而言,在教堂點蠟燭或把經書拿走,隻要象征性地捐點錢就可以了,多少不限,也沒有人監督。如果手上沒有零錢或根本不想捐款,蠟燭白點、書籍白拿也沒有關係。
老婆捐了5歐元,買了一柱小蠟燭,在祈禱著什麽 – 這是她走進教堂一般都會做的事,做為異教徒的我不知道她信的佛教是怎麽跟天主教、基督教融會貫通、和平共處的。
二零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