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Gods 》(中文匿稱“學聖”)這是台灣學者Yi-Lin Chiang(薑以琳)的英文新書名字,她現在是上海NYU的社會學助理教授。
我們隻聽說過“學霸” 一詞,根據書中的解釋“學聖”是北京人對學習頂流學生的最高級別的頭銜。這書是兒子送給我的聖誕禮物,寫得相當流暢,現在讀了部分很是欣賞,可以寫些感想。
我開始以為是太太本家的蔣教授,因為有個名人叫Chiang Kai-shek(蔣委員長)。薑教授在2012-2019期間,跟蹤研究了北京頂尖高中的28位學生。她與他們成為了朋友,記錄他們的成長經曆。這是社會學研究,縱橫七年之久,以此研究中國新生代精英學生參與全球競爭的現狀。
這是非常應景和具有國際視野的研究,作者本人也是漂亮的賓大才女。看照片讓我想起太太年輕的時候,反正Chiang家都出漂亮女孩。同濟美國牛人校友:“好像沒班花漂亮[呲牙]”,牛人到過我們古董房,他有資格做對比評論。
這是從作者在賓大的博士論文延伸出來的書,她在北京和台北都有長年生活的經曆,中英文均相當流利。有些數據顛覆了我們的認知,也回答了以前困惑我們的問題。
比方說,我如果說錄取進北大清華的困難程度,隻相當於美國高中生被常春藤的任何一所大學錄取,或者可能還沒有常春藤難,你會相信嗎?另外我如果說,如果你是北京人,你去讀北大清華的競爭程度恐怕隻相當於被霍普金斯或我們華大錄取,你更不會相信,驕傲的清華人可能還會跟我幹仗。
讓我慢慢說,以數據說話。當然這是嚴重擴招或放水後的北大清華,不是我們當年全省隻有幾位至十幾位的北大。
同濟美國牛人:“我在OU讀博士的時候就有北大、清華、中科大來的,沒覺得他們比我強啊?”。其實中國那兩所名校也就那麽回事,文革中他們是打手,現在又培養出禍國殃民的蠢才。
清華的好多校友既沒有胸懷,更沒有幽默感,妥妥的工科腦袋。為了避免有些人士笑話我們這些考不上北大清華的人,我寫此文是源於嫉妒心理,這次我是完全忠實作者的研究數據,摘錄原文和讓機器翻譯:
“While about 40 percent of the test takers are admitted to college each year, only 0.08 percent of them enroll in Peking or Tsinghua! This rate is lower than the admission rates to the grandes écoles in France (less than 5 percent) and comparable to the Ivy League acceptance rate if all U.S. high school seniors applied (about 0.1 percent).”
(“每年約有40%的考試者被大學錄取,但其中隻有0.08%的人進入北京大學或清華大學!這個比例低於法國高等學府(grandes écoles)的錄取率(不到5%),並且與美國常春藤聯盟的錄取率相當(如果所有美國高中畢業生都申請的話,約為0.1%)”。
我同意該書作者的做法,應該在稱呼兩校(“梁效“是文革筆名)時以北大清華為順序,她應該是按英語字母排序。從漢語的語境看,北大無論是筆劃、拚音和順暢度都應該在清華前麵。
該作者的這個解釋還不夠準確,因為常春藤的錄取是麵向全球的。北大清華隻是對大陸學生才有意義,他們招國際學生相當腐敗,可以說水得很。雖然常春藤對國際生有配額,但是考慮申請分母的擴大,所以被常春藤錄取比北大清華錄取還要難。
至於北京人讀北大清華之容易程度達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北京拿著我們湖北、廣東或山東的巨額稅款,但是中央政府公開歧視我們外省人。五大美國名校家長:“阿拉當年外地考生比上海考生多出40~50分,tmd 相當不公平![發怒][抓狂]“
記得當年在記者招待會上,李鵬總理回答記者“應該如何關照首都?”的問題時,他說了句人話:“中央對北京的關心已經很多了!”。
可以看書的這些句子:“Peking and Tsinghua have admitted about 1 percent of Beijing students annually. By comparison, for admission Shandong students needed to land in the top 0.1 percent in the province, Guangdong students the top 0.03 percent.”
(“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每年大約錄取1%的北京市學生。相比之下,山東省的學生要進入前0.1%,廣東省的學生則需要進入前0.03%”)。
北京人讀北大清華的容易程度分別是山東和廣東的學生的10倍和33倍,那個地方到底有多麽腐敗。這對於兩所全國納稅人供養的公立大學是不是十分荒唐?隻有那體製才能確立如此偏袒官員後代們的政策。
在北京的總共291所高中裏,前10的頂尖高中學生考入北大清華的比例明顯增加,總的1%北京學生讀北大清華,但是前十的高中甚至可以擁有15-25%的學生考入北大清華。高中入學考試很嚴格,但是在總分580分裏差2-3分,家長可以出些讚助費讓孩子讀前10的高中。
北大清華在文革做了多少惡,可以看ChatGPT對“梁效”的解釋:“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梁效”並不是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統稱,而是兩校聯合成立的一個重要寫作班子的代號,具體背景如下:“梁效”是“北京大學(簡稱北大)”和“清華大學(簡稱清華)”的各取一字組成的代號:“梁”取自北大校名中的“燕京大學舊址的梁柱文化”象征;“效”取自清華校訓中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效法天道””
同濟校友肖傳國教授:“作為一個湖北醫學院文革時大批判文章寫手的工農兵學員代表,糾正一下:梁效的意思是"兩校“”。
同濟美國CEO校友:“同濟在中國已經很有名了,做的不錯。希望提高同濟校友在美國的影響力”
我的回複:“同濟在中國的知名度中上等,上海同濟與武漢同濟是一家人。同濟在美國的文學城相當有名,汪策、若敏和雅美之途都在那裏。一個醫學院出這麽多頂尖博主,弄得像是魯訊文學院。因為談同濟太多,雅美之途這小子還被五大名校家長取名為“耶華同”,即“耶魯、華大和同濟”。新年快樂[偷笑]”
回複 '大號螞蟻' 的評論 : 你不完全對,我們以前看過,哈佛錄麻省與加州沒太大區別,況且別人是私校。對外國能錄就不錯了,我支持名校對國際生實行配額,因為他們沒有付過一分錢的稅。
應該說,清華的男生大多沒有幽默感,不太懂人文曆史。我大概認識一兩百個清華人吧,印像就是這樣。我比較喜歡開玩笑,和清華的朋友開玩笑,他們的反應,往往是當真,然後和我一句句話驗證起來。讓我很尷尬。其實他們大多很聰明。可能是學校的教育,確實有某些問題。
有位八十年代畢業的清華朋友和我算過(他不是北京的),清華學生中,老北京的比例其實比外地學生高不了多少,可能大致相當。這裏老北京是指父母也是北京人。每個係絕大多數(85-90%)北京人都是二代北京人。其父母都是當年全國各高校的尖子畢業生,被選拔進入北京各大部委工作。而從畢業後的成就來看,這批人確實大比例地比小鎮做題家優秀,眼光也好。格局也大。想起一句話:貴族需要幾代人的磨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