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雕塑 --- 鐫刻信仰(上)
20世紀初河北省峰峰礦區的響堂山石窟被發現,隨即遭受嚴重的破壞和盜竊,引發海內外的古董商和經銷商的重視,聞風而來。國家亞洲藝術博物館的前身弗裏爾美術館(Freer Gallery of Art)在1920年前後從那裏購買了幾十件佛教藝術珍品,再加上從中國其它地方購置的佛教藝術品,形成中國佛教文化的收集。如今,這些佛教珍品被收藏展放於第八號展館。
圖一,標題為《淨土第一圖》,這是公元六世紀的浮雕,中國最早的佛教天堂描繪,原位於中國響堂山石窟的一個洞穴入口處。浮雕描繪西方極樂世界(即淨土世界),處於中央的阿彌陀佛舉起右手。下方的水池中,靈魂從蓮花中浮現,意味著將在淨土中重生。年代:北齊(公元550年-577年);原址:河北省峰峰礦區響堂山石窟;材料:石灰石。
圖二,阿彌陀佛(佛祖)、菩薩和神祇。六世紀時佛教在中國迅速傳播,北齊民眾虔誠地崇拜佛祖,祈求天堂的居所(長生天)。年代:北齊(公元550年-577年)。原址:河北省峰峰礦區響堂山石窟。材料:石灰石。
圖三,佛祖的頭像。河北峰峰響堂山石窟寺,南洞。年代:北齊,公元550-577年;材質:石灰石。彩色和鍍金的痕跡尚存,眉心上的珍珠遺失。
圖四,弟子阿難(Ananda)的頭像。河北峰峰響堂山石窟寺,南洞。北齊,公元550-577年。材質:石灰石。彩繪痕跡尚存。
圖五,宇宙佛(亦被稱作毗盧遮那佛,Cosmic Buddha,Vairochana)雕像的正麵和背麵。佛像正麵為六塊佛教宇宙的概念圖,胸部上方描繪天神界,釋迦牟尼(佛祖)正向仍然遭受苦難的神靈宣講。正下方是須彌山,即宇宙的中心,被描繪成一根被兩條龍纏繞的柱子。山腳下住著多臂半神(阿修羅)。繼續向下是人類、動物和鬼魂的境界。最後在腳部附近佛教的地獄,受難者。
原址:中國河南北部;年代:北齊,公元550-577年;材質:石灰石。
這尊站立佛像意義非凡,整個都雕刻著淺浮雕的敘事場景,猶如魔法散發。這種罕見的設計與毗盧遮那佛有關,毗盧遮那佛被描述為包括釋迦牟尼本人在內的所有現象背後的創造力量。宇宙佛也就是毗盧遮那佛(Cosmic Buddha, Vairochana)。
圖六, 宇宙佛是博物館中最重要的藏品之一,石灰石表麵刻下了150多個人物,至今也沒有完全搞清。館方用3D 成像技術拍攝了這尊雕像,使用激光對雕刻的皮膚進行了超精細的數字圖像處理。掃描結果和照片有著很大的不同,掃描件存放在Smithsonia National Art Museum 的網站上。如果對這尊雕像的全方位整體或者任何一個細節感興趣,可以掃上麵的二維碼,以獲得更多的信息細節。
圖七,鏡像對稱的未來佛,即彌勒菩薩,沉思於天堂之中,等待著回人間重生。地點:河北省曲陽縣;年代:北齊,565年;石材:漢白玉。
圖八,未來佛雕像的背麵,基座上鐫刻兩段銘文。第一段刻於六世紀,佛教徒為家人祈福,並希望普渡眾生,表明了當時的虔誠。第二段刻於1000年後,列出重修曲陽寺廟的捐贈者。專家認為在鐫刻兩段銘文之間的1000年中,在當地有過一段毀佛的曆史。
圖九, 基座上的銘文。
圖十, 漢白玉雕像,未來佛,坐在兜率天的銀杏樹下苦思冥想,等待他的最後重生。地點:河北省曲陽縣。曆史上曲陽有大型采石場和製像作坊,1953年曲陽出土了2000多尊漢白玉雕像,可見當時的生產規模。
圖十一, 菩薩與惡魔。在古代人們認為魔鬼是造成一切苦難的罪魁禍首,將菩薩置於鬼怪之上,意味著佛教信仰賦予力量戰勝恐懼。
典型的布局位於響堂山北洞,洞壁上排列著16個深龕,形似寶塔。每個龕內供奉一尊菩薩,獨立的菩薩雕像從附近的采石場運來,石灰石材質。在龕下洞穴牆壁上雕刻生有雙翼的怪獸浮雕,在結構上支撐神龕。這些怪獸是雕刻在洞穴牆壁上的浮雕。如今,洞穴中所有的壁龕都失去了原有的菩薩神像,許多怪獸也被從牆壁上鑿掉。北洞是響堂山最早、最宏偉的建築,由北齊第一任統治者文宣帝高洋(550-559年在位)讚助建造。
圖十二,菩薩細節和神龕造型,菩薩應位於深龕之內,鬼怪在神龕之下。原址:響堂山石窟北洞,年代:北齊,550-559年;材料:石灰石。
圖十三, 鬼怪細節。生有雙翼,跪姿。從響堂山洞穴的牆壁上鑿下。石灰石材質。
圖十四,亞洲藝術博物館對響堂山石窟介紹。從石窟開鑿的時間順序而言,響堂山石窟介於大同的雲崗石窟和洛陽的龍門石窟之間,它們一起構成了中國的三大石窟。三大石窟的風格各異,就建築形式和風格而言,響堂山石窟承上啟下。
附注:響堂山石窟,又稱響堂寺石窟,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最初開鑿於北齊時代(公元550—577年),之後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鑿。響堂山石窟是河北省現已發現的最大的石窟,擁有16座石窟,4000多尊雕像,石窟均營鑿在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鼓山最優質的石岩中。石窟幽深,人們在山洞裏擊掌甩袖,都能發出洪亮的回聲,故名“響堂”。響堂山石窟分南北兩處,相距約15公裏,因石窟群在山腰,人們談笑、拂袖、走動均能發出鏗鏘的回聲,傳名響堂山石窟。現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餘龕,大小造像5000餘尊,還有大量刻經、題記等。響堂山石窟是河北省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四星級森林公園。2012年11月份,響堂山風景名勝區晉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響堂山石窟由多個石窟組成,包括北響堂、南響堂和小響堂(水峪寺)。北響堂石窟位於和村村東的鼓山天宮峰西坡,由南向北排列共有九個洞窟,大小佛像72尊。南響堂石窟地處臨水鎮紙坊村西北,景區現存大小石窟7座,保存最完整也最美的當屬千佛洞,為三壁三龕窟,洞壁四周布滿了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佛像。
響堂山石窟不僅是河北省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中國三大皇家石窟之一,與雲岡、龍門石窟齊名。其雕刻藝術承前啟後,是中國石窟藝術發展史上從大同雲岡到洛陽龍門過渡階段的一個重要標誌。北齊時期,高氏皇族極度崇佛,響堂山石窟成為他們避暑禮佛的重要場所。響堂山石窟的雕刻精美,內容豐富,包括大量的佛像、刻經和題記等,具有極高的曆史和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