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法隆寺,中國工匠之傑作?》其一

 



       完成《由抱廈至唐破風之美學思考》一文後,有讀者反饋想了解筆者文中關於日本法隆寺很可能是中國工匠傑作這一提法,這是筆者兩年前去奈良京都觀光後寫在散文集《京都散記》中麵對千年古寺的即興聯想,因散文敘述隨意,在此筆者以論文形式清晰完整地作以闡述:千年法隆寺極有可能是中國工匠被邀去日本而建造,以下筆者分四部分加以闡述,一,關於遣隋使現存文獻考證中國工匠被邀赴日本的渡海條件。二,解開三個疑點。三,敦煌風格壁畫的“拷問”。四,梁思成先生的遐想。

 


         如果說今天還能看到人類在四千年前造出的金字塔,在二千年前造出的古羅馬鬥獸場,那麽一千四百年前建成的法隆寺,這一世上現存最古的木造建群。眾所周知保有悠久曆史的中國木構古建築現存完整的僅有四座都在山西,最古的是唐建中二年即780年所建的南禪寺大殿,而法隆寺還比它早了173年。如此古老的木造建築能躲過千年的災難或腐化,除了人為保護和修補,不得不感歎是上天之恩賜或者是信仰中“佛力加持”。筆者之所以懷疑法隆寺建築群不大可能是日本本土工匠所建,這也是親臨實地,站在這樣古老大殿和佛塔前的感性認知,和筆者所了解的日本曆史上有關文獻差距大到難以置信的地步,簡單的說日本從農耕文明的彌生時代一直到十七世紀江戶時代之前,普通庶民還是以茅草屋頂的一層建築體居多,日語稱“茅葺”(かやぶき),如果在一千四百年前出現如法隆寺這樣體量的建築,對於日本平民甚至貴族亦如遍野千裏的沼澤地上突然聳起一幢摩天大樓,而同時代的中國土地上,如唐代杜牧描寫南北朝時代的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當時寺廟閣樓已處處可見,筆者就是生念起這一疑問,在重新查閱文獻,反複思考和自我否定的焦結中,慢慢撥開雲霧見識光明。



          要建立起隋朝時代中國工匠被邀來日本建造法隆寺的可能,首先要縷清這樣的可能若是真實而所具備的時間和渡海條件,了解日本遣隋使曆史就是解開疑問之鑰匙。遣隋使和後來的遣唐使與一位日本古代著名人物有關,他就是聖德太子<聖徳太子/しょうとくたいし>,據《日本書紀》592年推古天皇即位,當年立其侄兒聖德太子為皇太子輔佐朝政。聖德太子執政後力推向當時隋朝派遣使者團,接受高於本土的文明國都的洗禮, 他先後五次派遣“遣隋使”全盤學習當時中國政治製度,文化和經濟活動,筆者通過閱讀圈定第一次和第二次遣隋使活動和法隆寺建造年代有討論的可能,依法隆寺建成於607年看,第一次遣隋使始於開皇二十年(600年),《日本書紀》無記載,但中國《隋書   東夷傳倭國傳》記有高祖文帝與日本遣使的對話:

         “開皇二十年,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北孤,號阿輩雞彌,遣使詣闕。上令所司訪其風俗。使者言倭王以天為兄,以日為弟,天未明時出聽政,跏趺坐,日出便停理務,雲委我弟。高祖曰:‘此太無義理。’於是訓令改之。”


         該次使團歸國後促成聖德太子製定冠位十二階和十七條憲法。第一次遣隋使團回日本時間不詳,但第二次遣隋使團依《日本書紀》記載是607年,可見第一次使團歸國在建造法隆寺之前,而第二次遣隋使團是建完法隆寺同年出發,至此中國工匠隨船邀來日本建造法隆寺有時間的吻合,至於隨遣隋使團的工匠完成法隆寺建造後是否同船回國已不得考,筆者認為工匠的技藝傳承需要年月,這不是一本佛經一套典籍書本所能解決的。參閱唐代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弘法佛教的有關史料,當時渡海出國都屬於“因私出入境”均屬違法懲辦對象,隋唐唯一官派赴日本使團是遣隋使第二次,綜合《隋書   東夷傳倭國傳》和劉善齡著《細說隋煬帝》,大業四年九月,為回複多利思比孤,派裴世清等十三人出使倭國回禮。在百濟渡海最後在竹斯國登陸,小德阿輩台帶數百人出迎,十天後大禮哥多毗帶二百騎出迎。推古天皇出朝歡迎之後宣諭和問禮,翌年一月他表示朝命完成請準回國。推古女皇設宴歡送,派小野妹子為正使,吉士雄成為副使,通事鞍作福利與學生高向玄理陪他回國,向煬帝入貢的八個學生也是遣隋使。據韓國《三國史記》記載,裴世清在前往倭國時受到百濟武王的接見。





        上文記敘裴世清使團經朝鮮半島渡海赴日本這條路線就是日本五次遣隋使選擇的路線,當時百濟國和日本國關係和睦,渡海航線比後來遣唐使選擇的航線要安全很多,而遣唐使渡海時代,朝鮮半島百濟被新羅國吞並後,新羅對日本抱有敵意,使後者被迫放棄原有航道。其次必須指出的是,日本遣隋使和遣唐使活動除了派遣學生登上大陸學習,同時也邀請隋唐各方人才東渡,最有名的是鑒真和尚弘法,還有據日本奈良《東大寺造立供養記》,十二世紀末東大寺一度毀於戰火。據日本鐮倉時期九條兼實所寫的日記《玉葉》:日本壽永元年(1182年),高僧重源已經籌集了最先需要完成的東大寺大佛修建所需的資金以及材料,但一直找不到能夠勝任這一重任的傑出工匠。其時聽說南宋鑄師陳和卿在日本,於是邀請陳和卿參與東大寺的重建。作為工程總負責人,陳和卿根據重源提出的基本設想,一手承擔了從規劃設計至具體估料、算料、施工等工作。在重修東大寺期間,重源極力想要引入宋代明州寺院建築風格,但又擔心引起朝廷和寺院的不滿。因此重源和陳和卿依照當時明州寺院的建築樣式再合作創造出了全新的、被後世稱為“大佛樣”的建築樣式。由於陳和卿為東大寺重修所發揮的重要作用,1189年日本官方賜三個莊園讓陳安度晚年。

 


         從陳和卿主持重修東大寺記敘中可以得出結論,中國工匠至少在南宋幫助當地修建佛寺樓閣不是少數,其次至少在南宋時代,日本當地工匠還不能單獨承擔像東大寺這樣佛殿的建造。這對反思法隆寺建造是有想象空間。 當然不能肯定在第一次遣隋使團歸國船上有中國匠人,但兩國史料嚴重缺陷也不能推測沒有。因隋唐時代渡海或如玄奘大師西域求法出關都屬於“違法行為”,還有中國曆代史書均為帝王政治史,本身關於民事活動記載不多。下文筆者從法隆寺建築入手,將國內學者一直認為屬於日本工匠建造範疇依次將以推翻而還以真相。

                <    待    續   >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