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書:《追風箏的人》

fengxiang (2024-09-19 07:50:14) 評論 (20)

 最近在讀《I Am Malala》, 想起了美籍阿富汗作家Khaled Hosseini的《追風箏的人》。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負疚和救贖的故事: 少年阿米爾和少年哈桑情同手足,盡管一個是少爺,一個是仆人的“兒子”,一個是普什圖人,一個是哈紮拉人。哈桑可以為阿米爾做任何事情。 在一次鬥風箏比賽後,哈桑為阿米爾去追逐最後一隻被擊落的風箏時被三個惡少堵在胡同。當哈桑被強暴時,躲在一邊的阿米爾走開了。阿米爾為自己的軟弱而痛苦,他不想再麵對哈桑,於是又栽贓哈桑逼走哈桑和哈桑父親。 幾年後少年阿米爾隨父親逃到美國,他希望在這裏把往事埋葬。事實證明他是錯的。往事會自行爬上來,久遠的負疚和罪惡感一次次地刺痛他的心。

      多年後,阿米爾冒著生命危險把哈桑的兒子從阿富汗解救出來帶到了美國。他要像哈桑對待自己那樣對待哈桑的兒子,“為你,千千萬萬遍”。 到此,阿米爾完成了他的救贖,心靈得到了平靜。

      當我讀這本書時,我與書產生了共鳴。我想到了父母給我講的文革時期的故事。 母親的一位同事每天拿著一個小本。當你說出稍微過火的話時,立馬記下某年某月你說了啥,還有誰在旁邊。 父親的一個男同事扇了一位女同誌10幾個嘴巴。每當說起這事時,父親總會發出一個靈魂拷問:“不知他現在想起這事來會不會後悔內疚?”。

       這本書給了我一個滿意的答案:“這世界有壞人,有時壞人壞得很徹底”。 犯下惡行後,“沒有良心,沒有美德的人不會痛苦”。如書中的一個人物阿塞夫。

  阿米爾的負疚,痛苦, 說明他是個有良知的人。而最好的救贖就是行善。“而我認為,親愛的阿米爾,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贖”

     “ And that, I believe, is what true redemption is, Amir jan, when guilt leads to  good” 

   這是這本書眾多雋永佳句中我最喜歡的一句。

       其實這本書的內涵遠不止於此。 作者還把阿富汗的曆史,宗教,文化,種族,歧視融入到了書中。

      阿富汗給我的印象是貧窮,落後,眼花繚亂的政權更替,連綿不斷的戰爭。“阿富汗有很多兒童,但沒有童年”。 其實阿富汗曾有自己的黃金時代。 上個世紀60,70年代, 阿富汗經濟上升,環境寬鬆。人們放風箏, 看Clint Eastwood主演的《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女孩接受教育,甚至穿上了短裙。 幾十年後, 風箏不允許放了,電影不允許看了,麵紗又扣到了女人的頭上。 原來,曆史真得會倒退。

     阿富汗還存在著嚴重的種族歧視。 而被歧視的是長著中國人麵孔的哈紮拉人。 書中哈桑的“臉很像木頭刻成的中國娃娃,鼻子大而平,雙眼眯斜如同竹葉”。哈紮拉族被認為是蒙古大軍南征時留下的後代。 由於他們是少數,長著不同的麵孔,宗教上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另一個支派,他們被普什圖族歧視,驅趕,甚至屠殺。

       阿富汗的一切的一切都讓人感到悲傷。但曾經, 阿富汗人民是喜歡詩歌的。他們教迦亞謨,魯米,貝德爾,亞米,薩迪和 哈菲茲:“愛情看似美好,但帶來煩惱”。 他們還有自己的詩人胡什哈爾-哈塔克: “即使敵人來求和,也應該不計前嫌,寬宥勝於報複,仁慈能以德報怨”。  阿富汗人還有他們獨有的幽默。 世界各地的阿富汗人講著納斯魯丁毛拉的故事:“毛拉的女兒回家,抱怨丈夫打了她。毛拉也揍了她,然後讓她回家後告訴她丈夫,說毛拉可不是蠢貨,如果哪個混蛋膽敢揍他的女兒,毛拉會揍他的妻子以示報複。”。讓人發笑。

       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好書。 作者對事物有深刻的認知,文筆簡潔優美。 我開始讀的是中文版。 在此書出版20年紀念時,我買了它的英文版 --《The Kite Runner》, 留作紀念。

       和Malala 一樣,作者有自己的Foundation- The Khaled Hosseini Foundation, 為阿富汗的婦女和兒童提供住所,健康,教育方麵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