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金牌得主李愛銳的一生

與您分享美好的事物,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打印 (被閱讀 次)

 

 

在2012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中,西蒙-拉特爾爵士帶著交響樂團奏響了電影《烈火戰車》中的經典主題曲,憨豆先生在裏麵充當了一個 “小角色”,這被認為是開幕式導演博伊爾在向英國的電影工業致敬。電影《烈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奪得了四項奧斯卡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原創劇本獎、最佳服裝設計獎和最佳配樂獎。該片獲奧斯卡大獎,在商業和輿論上的成功為80年代長期處於低穀的英國電影業帶來了複蘇跡象。

《烈火戰車》講述了1924年巴黎奧運會上兩位英國金牌得主的故事:在巴黎舉辦的192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把男子100米比賽安排在一個星期日舉行,而李愛銳(Eric Henry Liddel)是虔誠的基督徒,他認為星期日應該是敬拜上帝的,所以他毅然放棄了比賽。他轉而參加了原本沒有準備參加的400米比賽,並出人意料地取得了400米比賽的金牌。他還獲得了200米比賽的銅牌。他認為運動員應具備頑強意誌和獻身精神,這和基督的教義是一致的,既然天賜他一雙快腿,就是要他為上帝爭光。而100米比賽金牌被另外一位英國運動員哈羅德·亞伯拉罕獲得。他的這個故事,以及哈羅德·亞伯拉罕(Harold Abrahams)做為猶太人運動員頂著反猶主義的壓力參賽的故事,被改編到1981年電影《烈火戰車》中。

“烈火戰車”獲奧斯卡最佳電影獎後,英國廣播公司(BBC)把埃裏克(李愛銳)的故事拍成了一部記錄片,以英國鐵路史上享有盛譽的倫敦——愛丁堡的特別快車“奔跑的蘇格蘭人”(The Flying Scotsman)為名,全麵地講述了埃裏克一生的動人故事。

李愛銳(Eric Henry Liddel 1902年1月16日-1945年2月21日),蘇格蘭運動員,基督教傳教士。李愛銳出生於中國天津,他的父親是曾在中國傳教的英國倫敦會傳教士詹姆士·丹露帕.利德爾牧師。李愛銳在中國長到5歲。6歲時和8歲的哥哥羅伯特回到英國,進入專收傳教士兒子的寄宿學校伊爾撒姆學院,而父母和他的妹妹珍妮都回到中國傳教。在伊爾撒姆學院時李愛銳顯示出運動天賦,曾當選學校年度最佳運動員,並且是學院的板球和橄欖球隊長。他的短跑成績驚人,很多媒體認為他在未來可以實現英國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

1920年,李愛銳跟他哥哥一樣,考入愛丁堡大學科學專業。他在學校裏參加100碼和220碼短跑,並是橄欖球隊的主力。在192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之後他大學畢業,取得科學學士學位。

巴黎奧林匹克運動會結束後,埃裏克頃刻間成了英國舉國歡迎的英雄。然而在喧鬧的慶賀和崇拜聲中,他卻聽到了神的呼喚,毅然決定放棄個人的榮耀和他人的羨慕,返回出生地中國。那時的中國,很少有人知道奧林匹克金牌的意義。

奧運會之後第二年埃裏克像他的父親一樣到華北傳教。他於1925年返回出生地天津,在教會學校新學書院(今天津市第十七中學)教授化學和體育,還管理一所主日學。新學書院是一所英國倫敦會創辦的教會學校,對教師有一套嚴格的任用標準。李愛銳是經過考試,並寫下一份決心書,才被校方錄用。他到比較貧困的山東山村地區實習後通過了答辯。又到北京燕京大學學習一年中文,才登上了講壇。

由於李愛銳在世界體壇上的名氣,以及在各地參賽的豐富閱曆,1925年英租界工部局邀請他參與設計對民園體育場的改造。李愛銳根據以往參賽經驗,建議民園體育場的改造模仿他曾在此獲勝並擁有他最欣賞的跑道質量的斯坦福橋球場(今切爾西主場)。在他的籌劃與監督下,民園體育場終於以全新的麵貌成為當時在亞洲範圍內首屈一指的綜合性體育場。他曾培養出不少中國青年運動員,比如後來定居美國的全能跳高選手吳必顯,就成為當時舊中國很少能參加奧運會比賽的中國選手。

1929年,他父親從宣教工作崗位退休後舉家遷回英格蘭,隻有李愛銳一人繼續留在天津。同年,李愛銳參加了舊英租界當局舉辦的萬國田徑運動會。比賽中,他戰勝500米世界紀錄保持者德國選手阿圖·費爾莎,同時奪得了本屆運動會400米跑的金牌,這也是他運動生涯中得到的最後一枚金牌。

1932年他被正式按立為牧師。1934年3月27日他和聯合教堂的司琴、來自加拿大的傳教士的女兒弗洛倫絲.麥肯茲結婚。他們的婚禮在英租界戈登道合眾教堂(現保定道和唐山道交叉口處,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教堂被震毀)舉行了婚禮,天津及北京的許多報紙都在頭一頁以極醒目的篇幅刊載了這位社會名流的新聞。

 李愛銳和夫人弗洛倫絲·麥肯茲結婚照

他們的新家安在今天的重慶道38號(舊英租界時期為劍橋路70號),現在那裏有一塊紀念牌注明了這所住宅曾是他的故居。

 重慶道李愛銳故居

1937年,中日戰爭全麵爆發。李愛銳則到了貧困的河北農村衡水市棗強縣肖張鎮(倫敦會在河北省的2個傳教站之一)工作,去幫助在那裏病倒了的他的哥哥羅伯特。羅伯特是一名傳教醫生。當時戰亂、災荒造成極度物資匱乏,病人很多。那裏是日軍占領區。

到了1941年,由於巨大的危險,英國政府勸告僑民撤離。李愛銳的已經有身孕的妻子帶著兩個女兒回到加拿大,而他本人卻留在天津,直到1943年被日本占領軍拘留並被押送到山東濰坊集中營。

在集中營裏,李愛銳除了幹每天的雜務,還主動教營區內一些想繼續念書的青少年們功課,他為男孩和女孩們補習功課,希望這些孩子們在被釋放後,能到大學裏繼續深造。他同時又主持了濰絲基督徒團契。“無可置疑的,他真正是我們裏麵最需要的人,同時也是全營區最受敬重及愛戴的人。”一位當時被拘留的人說道。“他寧願做任何事,而不願花時間去談過去在奧運的光榮曆史;倒不是他故作謙虛,而實在是他對‘現在’太感興趣了。” “他是個朋友;當你有需要時,永遠會出現在你身旁的人。他花許多時間,為一些體弱的人提水、送木炭……”

每天清晨六點,他們靜靜地讀經、禱告,思考這一天所應盡的責任,以及該做的事情。他隨時隨地和上帝交談,而且很自然地,正如進入“禱告的學校”般,從其中經曆到許多內心的操練。他的心靈似乎不讓什麽重大的問題長久盤繞住:他的生命奠基於上帝、信心及信靠之上。

在最後一天,李愛銳親自到郵局寄信給他太太,因為那封信上的日期是一九四五年二月二十一日。當時限製這些拘留者所寫出去的信,字數不得超過一百字,這麽一來,他們的信就必須像電報文體一樣。佛羅倫斯好幾個月後才接到這封信:

“因擔負過重的責任,輕微神經衰弱,住院一個月後進步良多。醫師建議我改變工作,放棄教書,做些不用腦筋的工作如烤麵包……。和我保持聯係,安慰話語和包裹已享用。將摯愛獻給你和孩子們。──埃裏克。”

臨終前,他對護士安妮.布倩說:“安妮,這是完全的降服。” 降服!一個英雄臨終時,說出這樣的字眼,特別是對一個即使麵臨最嚴峻的挑戰也從不放棄的人,的確叫人納悶。這話就他生活重心所在的信仰而言,才真正有意義,也就是如今他已完全降服在上帝麵前了。1945年2月21日由於被迫過度勞動和營養不良,李愛銳因腦腫瘤病死在集中營。

直到戰後,英國人才獲悉這一消息,《泰晤士報》等紛紛報道,“蘇格蘭失去一位傑出的子弟,他的一生中,每一時刻,都使大家以他為榮。”埃裏克·李愛銳在戰後被安葬於河北省石家莊市的華北烈士陵園,那裏還長眠著白求恩、柯棣華等人。

1991年愛丁堡大學用蘇格蘭的花崗岩為他樹立的一座紀念碑,紀念碑上鐫刻著《聖經·以賽亞書》中的一句話:“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濰坊市政府在2005年紀念濰坊集中營解放60周年的活動中為李愛銳(埃裏克·利德爾)的紀念碑獻了花環。

1991年的6月,他的3個女兒把李愛銳平生獲得的最後一塊金牌以及另一枚銀牌,贈送給其父曾經任教過的學校———天津17中學,作為永久的紀念。他的三個女兒:特利西亞(Patricia),席瑟兒(Heather),瑪琳(Maureen),現在都居住在加拿大。小女兒此生從未見過自己的父親。

1995年,一位日本教授發現了一份用英文打印的李愛銳在山東濰縣日本集中營的死亡證明書,他及時地將這份死亡證書,無償捐獻給了設在香港的埃裏克·李愛銳基金會。

2008年8月8日,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的日子,英國《蘇格蘭人報》把埃裏克評為蘇格蘭曆史上最受歡迎的運動員。

李愛銳參加巴黎奧運會之後回到中國在戰俘營的故事,2016年被改編成為電影《終極勝利》,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出品,導演是香港導演冼杞然。2017年在歐美上映,英文片名《鷹翼之上》(英語:On Wings of Eagles)。

菲兒天地 發表評論於
好文好電影!
花似鹿蔥 發表評論於
謝謝分享,我也寫過一篇,但是你的更周詳。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5898/202407/29260.html 供參考。
x瀟瀟 發表評論於
謝謝介紹【烈火戰車】電影。一定要看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