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瑛教授

ShiMaQian (2024-07-31 10:55:18) 評論 (103)

吳瑛教授是著名神經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西北大學講座教授。於今年七月十日自殺身亡。

吳瑛教授長期接受美國NIH的科研基金資助。她最後一個NIH資助的項目總計3,031,670美元。開始於2018年9月18日,終結於2023年6月30日。此後沒有再得到NIH的資助。

局外人可能會覺得五年裏資助三百多萬美元非常多,但細算起來卻很有限。每所大學都要收科研管理費,因為大學為科研人員提供了後勤保障,包括實驗室,讀書館,計算設備,電氣,保安,審計等等等等。收取科研管理費的比例隨時間變化。西北大學於2018年到2022年間收取的科研管理費占科研資金的36.7088%,即吳瑛的3,031,670美元NIH資助中的1,112,891美元被學校作為管理費拿走,隻剩下1,918,779美元可以由吳瑛支配。一般越好的大學扣的管理費越多,因為這些大學的實驗室,讀書館,計算設備,電氣,保安,審計等等後勤保障的質量比較高,所以花費也大。扣除管理費後剩下的錢除以5便是每年可用的錢,要買設備,藥劑,參加國際會議,發表文章,還要付科研團隊的工資等等,壓力是很大的。

吳瑛教授的職稱全名是Dr. Charles L. Mix Research Professor。大學裏的“Research Professor”(科研教授),和終身製(tenured or tenure-track)內的教授有很大不同。吳瑛教授曾經是範德堡大學的終身教授,不知道跳槽到西北大學後是否脫離終身製而成為科研教授。終身製內的教授是要教課的,即使不願意教課也得教,得受死不開竅的學生的差評(雖然大家裝作沒看見)。如渥太華大學終身製內的教授應該花40%的時間開課,40%的時間科研,20%的時間參與管理。他們的工資來自學校的運作經費,是鐵飯碗(除非學校破產)。科研教授則是以科研為主,教書可有可無,大多數科研教授選擇不開課,可以專心搞科研。然而科研教授的工資來源很不一樣。有的科研教授可以通過和學校的談判得到工資的一部分甚至全部(但談判細節是保密的)。大多數科研教授的工資得從自己的科研經費裏支出。他們和學校的關係完全由他們的科研經費來維持。如果得不到科研經費,他們和學校的關係便自動終止。簡而言之,終身製的教授吃的是皇糧,而科研教授如同下海創業開公司。前者不管折腰與否都是五鬥米,後者則要碰運氣。科研一帆風順時,可以得米百鬥;逆水行舟時,勉強湊滿一鬥。人生在世,各有坎坷。

如果吳瑛教授是在一個三流學校,則失去NIH資助根本無所謂,因為前後左右的同行們沒有個得過NIH的資助。在西北大學醫學院,前後左右的同行們都有NIH的資助,所以看不見的壓力,撲麵而來,令人窒息。

自殺的大學教授並不罕見,隻是死者的家屬都不願張揚。我曾經有一位前輩,Dr. Jerry O. Wolff, 也是自殺身亡。Jerry研究齧齒類動物生態,雖然沒有出類拔萃,但也絕非一生平庸。當過係主任,是終身教授。不知何故,自己留下一紙遺囑,帶上一把槍,悄悄地來到猶他州Canyonlands國家公園內的山清水秀之處,將自己的生命定格於2008年5月10日。

吳瑛教授是個優秀的科學家。她的死顯然是悲劇性的。願生者積口德,願逝者得安息。

(如有錯漏,敬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