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都柏林(三)—— 被文學浸潤的土地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打印 (被閱讀 次)

【續前】漫遊都柏林(一)—— 千年的悲情與抗爭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408/5803.html

漫遊都柏林(二)—— 豎琴和美酒的家鄉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408/14226.html

愛爾蘭是一片被文學浸潤的土地,從古老傳說到現代作品,愛爾蘭文學傳統提供了豐富的敘事織錦。都柏林聖帕特裏克大教堂的後花園裏有一麵愛爾蘭文學之旅(Literary Parade)磚牆,為紀念都柏林建城千年建於1988年。牆上鑲嵌著12位愛爾蘭著名作家和詩人的紀念銅牌,上麵雕刻著每位作家的頭像、生平和最重要的三部作品。圖為其中六位: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1854–1900)、喬治·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5)、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薩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這六位作家都出生在都柏林及郊區,2010年都柏林被UNESCO評選為文學之都。

聖帕特裏克大教堂中埋葬著多位名人,其中最著名的當屬18世紀的愛爾蘭諷刺文學大師斯威夫特。他於1682年入讀都柏林三一學院,四年後獲得學士學位;1692年在牛津大學獲得碩士學位,1702年獲得都柏林三一學院神學博士學位。斯威夫特具有詩人、政治家和神職人員多重身份,他在一生的最後32年中擔仼聖帕特裏克大教堂的主持牧師並長眠於此。大教堂中的斯威夫特之角存放著他的臉模和顱骨模型,以及一些生前用品。左圖為斯威夫特的胸像,右圖小門上方是1735年他為自己撰寫的拉丁文墓誌銘: “這裏安放著喬納森·斯威夫特的遺體,他是神學博士,這座大教堂的主持牧師。在這裏,強烈的憤慨再也無法撕裂他的心。前行吧路人,如果可能,就效仿這位勇敢的自由鬥士。”近二百年後,葉芝將斯威夫特的墓誌銘譯成英文短詩。

斯威夫特是英國啟蒙運動中激進民主派的創始人,1700-1730年間是他的創作高峰期。斯威夫特的許多作品都致力於愛爾蘭擺脫英國控製的獨立事業,包括《書的戰爭》《一隻桶的故事》《布商的信》等。其代表作——長篇遊記體諷刺小說《格列佛遊記》於1726年出版,達到諷刺文學的高峰。全書包括四部,記載格列佛到小人國、大人國、諸島國、慧駰國的四次冒險旅行。小人國的朝臣以鞋跟高低分成低跟黨和高跟黨,前者影射支持低教會權的英國輝格黨,後者影射支持高教會權的英國托利黨;大蛋端影射天主教,小蛋端影射聖公會。全球知名搜索引擎雅虎就來自慧駰國中粗魯、笨拙、不懂世故的犽猢(Yahoo)。宮崎駿的動畫片《天空之城》是由《格列佛遊記》改編而成,火星衛星火衛一上的多數隕石坑也以《格列佛遊記》中的人物命名。

這次在都柏林,尋訪了兩位大作家王爾德和喬伊斯的博物館。王爾德出身於都柏林的一個盎格魯愛爾蘭上層家庭,父親威廉·王爾德爵士(Sir William Wilde)是一位眼耳外科醫生及維多利亞時代的博學者;母親簡·王爾德夫人(Lady Jane Wilde)是一位詩人、作家和翻譯家,年輕時是一位愛國者,經常用筆名為激進報刊撰寫鼓吹獨立的詩歌和政論文章。王爾德出生後不久,全家搬到都柏林梅瑞恩廣場(Merrion Square)1號一座喬治亞風格的房子。由於王爾德父母的成功事業及對社交生活的熱愛,這所房子很快成為都柏林的一個文化中心。簡·王爾德夫人連續20年在二樓舉辦每周沙龍,都柏林的藝術家、音樂家、詩人、政治家和哲學家聚集在這裏。王爾德和他的兄弟姐妹們在這裏度過了田園詩般的童年時光,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文學熏陶。


1871-1874年間,王爾德在都柏林聖三一學院攻讀古典文學,之後又到牛津大學深造四年,他很快在倫敦藝術和社交場上開始嶄露頭角。王爾德從小鍾情於花朵、落日與希臘文學,成年後以其犀利的機智、華麗的著裝和談話技巧而聞名。他一生中寫過九篇童話,可與安徒生及格林兄弟的童話相媲美。 “藝術至上”的理念體現在王爾德的大量作品——特別是戲劇中,成為世界戲劇史上最傑出的喜劇作家之一及英國唯美主義藝術運動的代表。王爾德是一個超越時代的段子手,經常口吐珠璣、金句頻出,整個維多利亞時代晚期的倫敦均為之傾倒。倫敦的王爾德紀念碑上刻著他的一句常被引用的語錄: “我們都在陰溝裏,卻仍有人仰望星空”。王爾德的文學生涯隻持續了不到十年,1895年因同性戀行為被判監禁與苦役,年僅46歲就告別人世、長眠異鄉。

位於都柏林梅瑞恩廣場的王爾德雕塑紀念碑描繪了他職業生涯和個人生活的高光時刻,捕捉了其浮誇、對美好事物的熱愛以及豐富多彩的個性,於1997年完成。主雕像由來自加拿大的綠色軟玉、挪威的粉紅色透輝石和藍珍珠花崗岩,以及黑色的印度紫雲英製成,正對王爾德故居,每天注視著自己童年的家。雕塑紀念碑還包括兩根花崗岩石柱,位於主雕像巨石底座兩側。其中一根頂部雕刻著王爾德懷孕妻子的裸體像,另一根頂部是代表希臘戲劇和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男性軀幹。兩根柱子上都刻有王爾德詩歌的銘文,模仿了愛爾蘭作家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9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基恩(John Keane),以及愛爾蘭共和國詩人總統邁克爾·希金斯(Michael Higgins)等人的筆跡。



喬伊斯是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及後現代文學奠基者之一,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自傳體小說《青年藝術家的自畫像》、長篇小說《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靈夜》等,他開創的“意識流”寫作方法對世界文壇影響巨大。喬伊斯在22歲那年逃離家鄉,一生顛沛流離,輾轉於歐洲大陸,卻用餘生書寫都柏林,用文字反思故土。1914年出版的《都柏林人》由十五個短篇故事組成,分別講述當地人在童年、青年、成年時期及公眾生活的故事,充斥著對時政與宗教的尖酸諷喻。在喬伊斯的筆下,20世紀初的芸芸眾生沉浸在英國殖民情境下昏暗的燈火裏,在死亡將至的陰影中渾噩度日,宛如一幅印象派的蒼涼畫卷。在都柏林的大街小巷遊走,總覺得會與書中的某個人物不期而遇。左圖是位於都柏林尖塔附近的喬伊斯銅像,右圖是他的臉模。

1922年,喬伊斯用七年時間寫成的裏程碑式小說《尤利西斯》(Ulysses)問世,全書共三部十八章,以時間為序,描述了主人公——廣告推銷員利奧波德·布盧姆(Leopold Bloom)從1904年6月16日早上8點到次日淩晨2點,18個小時內在都柏林漫遊的種種經曆。小說題目來自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奧德修斯(Odysseus,拉丁名為尤利西斯),喬伊斯將布盧姆在都柏林街頭的一日遊蕩比作奧德修斯的海外十年漂泊,小說大量運用細節描寫和意識流手法構建了一個交錯淩亂的時空。詹姆斯·喬伊斯中心位於都柏林北城一棟18世紀的喬治亞風格聯排別墅內,其中展示了喬伊斯的生平,還原了他童年的臥室及成年後的書房。右下圖是室外庭院內關於《尤利西斯》的係列壁畫以及書中主人公布盧姆夫婦的居所——埃克爾斯街 (Eccles Street)7 號的大門。


喬伊斯在《尤利西斯》中選擇1904年6月16日,是因為這一天是他和後來的妻子諾拉·巴納克爾(Nora Barnacle)在都柏林梅瑞恩廣場第一次約會的日子。50年後,6月16日被全世界的喬伊斯書迷定為 “布盧姆日”,以紀念這位偉大的作家。都柏林是盛產作家和酒鬼的地方,喬伊斯則兼兩者於一身。《都柏林人》的各個短篇均有美酒加持,例如 “姐妹倆”中的雪利酒、 “護花使者”中的薑汁啤酒、 “一抹微雲”中的威士忌,以及 “泥土”和 “往生者”中的黑啤。喬伊斯最喜歡的是都柏林戴維·伯恩的酒吧(Davy Byrne's pub),在《尤利西斯》第八章中,這裏是布盧姆享用午餐的地方。這戴維·伯恩的酒吧已成為《尤利西斯》粉絲的朝聖地,奶酪三明治和勃艮第紅酒是暢銷的布盧姆同款文藝套餐,酒吧還收藏了該書首版以及作家的塑像和畫像。

百年間愛爾蘭產生了四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其中三位出生在都柏林。首位得主是詩人兼劇作家葉芝,在都柏林的一個具有藝術氣息的家庭長大,他早年的詩歌和戲劇通常從大自然、凱爾特神話和民間傳說中取材。葉芝於1893年出版了《凱爾特黎明》一書,成為愛爾蘭文學複興運動的核心人物。他一生都對神秘主義和超自然冥思情有獨鍾,中年之後開始向現代主義轉變並關注時政, 寫出了《1913年9月》《1916年複活節》等詩作,有人說 “無葉芝,不自由”。在愛爾蘭內戰結束的1923年,葉芝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愛爾蘭最驕傲的名片。頒獎評語說: “他那永遠富有靈感的詩歌,以高度藝術化表達了整個民族的精神風貌。”  葉芝最膾炙人口的詩歌當屬1893年創作的《當你老了》,以此獻給他的終生摯友和靈魂伴侶茅德·岡(Maud Gonne)。

葉芝的父親是一位肖像畫家,兩個妹妹分別是與凱爾特文化複興運動有關的刺繡師以及教育家和出版商。他的弟弟傑克·巴特勒·葉芝(Jack Butler Yeats)是一位著名的表現主義畫家,愛爾蘭國立美術館中有一間“葉芝展室”,全部是傑克的作品。在利菲河中進行的遊泳比賽自1920年後成為都柏林的一項傳統賽事,左上圖是1923年創作的《利菲河遊泳》,表現出觀眾傾身觀看比賽的緊張氣氛。此畫在1924年巴黎奧運會的文化與藝術競賽中獲銀牌,傑克也因此成為愛爾蘭第一個獲得奧林匹克獎牌的人——盡管不是運動員,百年前的利菲河肯定比現在的塞納河幹淨。右上圖是同年創作的《愛國空氣》,左下圖是1937年創作的《記憶中的Boucicault和Bianconi》。右下圖《在路上》是傑克晚年的作品,馬是畫家最鍾愛的選題之一。

蕭伯納是與王爾德齊名的才子和劇作家,而他的壽命卻比王爾德的兩倍還長。蕭伯納一生中創作了60多部戲劇,最著名的是《聖女貞德》,因其作品 “充滿理想主義和人性,諷刺性十足,往往帶有獨特的詩意之美”獲得1925年諾貝爾文學獎。蕭伯納還因電影《賣花女》與人分享1938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是唯一一位獲得諾貝爾獎和奧斯卡獎的作家。貝克特是荒誕派戲劇的重要代表人物,與喬伊斯一樣,22歲開始漫遊歐洲,主要用法語寫作。他在二戰期間的種種經曆塑造了自己的寫作風格,在其最著名的作品《等待戈多》中,以驚人的黑色幽默審視了生活中的基礎。貝克特由於 “以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說和戲劇作品使現代人從精神貧困中得到振奮”獲得1969年諾貝爾文學獎,但他和蕭伯納一樣,都沒有參加諾貝爾獎頒獎儀式。

上述作家中,除斯威夫特外,其餘五位均出生在凱爾特文化複興和愛爾蘭民族主義蓬勃發展的時代,他們的生活軌跡多有交集。盡管蕭伯納並不讚同王爾德“為藝術而藝術”的理念,然而當王爾德深陷囹圄之際,隻有蕭伯納等寥寥數人挺身維護他。葉芝23歲受到王爾德提攜,每當有人詆毀王爾德時,他總會站出來反駁。新一代作家喬伊斯十分欽佩葉芝的才華,1935年葉芝在法國去世時僅收到來自喬伊斯的花圈,然而喬伊斯卻拒絕加入葉芝的愛爾蘭民族文學陣營。貝克特年輕時客居巴黎,曾作過喬伊斯的助手,為喬伊斯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芬尼根的守靈夜》的創作做研究,兩人共同翻譯了很多愛爾蘭文學作品,他還是喬伊斯婚禮的伴郎。斯威夫特、王爾德和貝克特是都柏林聖三一學院的前後校友。


最後,以兩位文豪的名言結束都柏林之旅。王爾德:“生活就是你的藝術,你把自己譜成了樂曲,你過的就是十四行詩。” 喬伊斯:“我死時,將把都柏林書寫在我的心上。

春後雨前SE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油翁' 的評論 : 多謝美言!
油翁 發表評論於
這篇文章寫得真是讓人著迷,你真是個了不起的作者!豎琴和美酒,看了我都想立刻去都柏林感受一下了。期待您未來更多的旅行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