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慕尼黑印象:二戰廢墟上的重建,消費高,治理好,勝過柏林

慕尼黑,德國第三大城市,卻是德國最富庶、最繁華的城市和經濟中心。跟柏林相比,真是天壤之別。本來不想來這裏,卻意外來了一場慕尼黑假日——

從波蘭回溫哥華,經德國慕尼黑轉機,誰知上飛機前被告知晚點三個小時,也就是說到了慕尼黑機場趕不上下一班回溫哥華的班機了。

有成百上千人在機場排長隊等候改機票,綿延數裏、蔚為壯觀。



我很冤,不知道那是改票隊伍,所以先跑到隊伍最前頭打探,亂哄哄的。問了漢莎員工,被告知要排隊。於是等於說我來得早,卻排到了隊尾。這就是一個人旅行的缺點——如果兩個人同行,一個人可以先排著隊占著位置,另一個人則可以去前麵打聽。

一生從未遇到過這樣的倒黴事。整整排了五個小時,又累又餓又渴,寶寶有水,我卻沒有,也不敢離隊。從晚上六點排到夜裏11點,結果馬上排到了,人家也宣布下班了。漢莎航司一直不斷廣播,已經給每個人發短信和電郵,通知每個人已經被自動改機票,且由於晚點乘客太多,讓大家自行聯係酒店入住,隻要不超過150歐元即可。

問了隊伍前後的乘客,隻有我沒有收到任何短信和電郵。

我因為是從加航訂的機票,由漢莎代營,所以兩家航司發生了踢皮球現象。漢莎讓我找加航,因為他們沒收我的錢,機票也不是他們出的;加航接線員又把我踢給漢莎,說航班是漢莎運營,晚點是他們的事,所以他們應該負責。

當夜很多乘客都選擇睡在了機場。我毅然決然地離開機場,網上訂了慕尼黑的酒店,並花了86歐元打出租車到了酒店。當夜還有很多入住的顧客都是來自機場的晚點的乘客。酒店當晚價格約100歐元。早餐另付,約17歐元。


到了酒店,已是午夜。我心想,既來之則安之,幹脆在慕尼黑再玩幾天,於是重新從加航訂了四天後的機票。然後又給漢莎、加航打電話或在線聊天。漢莎依舊踢皮球給加航。給加航打電話,這次的接線員說的則跟第一個接線員完全不同,而跟漢莎一致:航班晚點,理應加航負責,於是這個接線員當即給我退了第二張機票的錢,還讓我保留酒店吃住、打車發票,回溫後網上上傳,等候報銷。

一切搞定後,已是淩晨三點。寶寶真好,等我睡它才睡。我睡它便睡,我醒它則醒。

就這樣,壞事變好事,飛一趟玩兩個國家。我由此聯想到——生活中我們也要善於把不利變為有利,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我住的地方是一個比較現代的區域,整潔、寧靜,和溫哥華有些類似。酒店條件也不錯,房間寬敞、設備齊全。門口便有公交車站,距離地鐵站隻有四站,出行還算方便。




酒店周圍有餐廳、咖啡館、超市,生活很方便。

上次來德國是2018年,去了科隆和柏林,總體感覺是物價比較合理,記得咖啡、蛋糕等等都是三、四歐元而已,還吃過一盤可口的日本炒麵,才七歐元。但是這次來慕尼黑,已經經曆了全球性的通貨膨脹,加上慕尼黑消費是全德最高的,所以我感覺除了超市基本用品還算便宜,其他消費都明顯在加拿大之上。



第二天上午坐公交車去慕尼黑老城區。每到一個新地方,怎麽坐車,怎麽買票,都且研究呢!人如果有惰性了,幹脆就叫Uber了!但是慕尼黑的公交十分便利,叫Uber豈不是太虧?省的錢可以下館子吃一頓飯呢!


在公交車站問路,一個抽著煙、一口煙酒嗓的德國老太太熱情洋溢地講解,還連連道歉說她英語很有限。有過德國旅行經驗的我,知道德國人指路都很熱心,還總是有人親自帶路,所以遇到這個熱心老太太我不吃驚。老太太還讓另外一個過路的女生教我怎麽在手機app上買車票。買了一個日票,九歐元,全天隨便坐,而一個半小時內坐一趟是三歐元多。



我和老太太都是從中門上的車。

上車後我就四處問:我手機app上買的票怎麽出示?是在哪兒刷一下,還是到前麵給司機查驗?

身邊一對母女回答說,這裏不查票,實行的是自覺買票製度,全靠乘客的誠實。


我一聽,那母女是美國口音,一問果然如此。她們對本地情況門兒清,我因此確信沒有坐錯。德國老太太看我遇到了能溝通的人,這才放心走開。



坐了幾天慕尼黑公交車,感覺這車的設計比溫哥華的公交車科學。

首先,站客需要靠的地方都有軟包裝,這樣即便站著,靠一靠也很舒服。溫哥華公交車就沒這麽細心和人性化。



其次,車上還能手機充電。



第三,最絕的是車上竟然設有售票機。這對於外地、外國乘客實在太方便了。否則你初來乍到,帶著現金上車了,卻發現司機不負責賣票,還要請你下車,會多麽受挫啊。這售票機上有多種選擇,你可以根據你當日出行情況決定最佳購票方案。



慕尼黑地鐵雖然沒有中國那麽先進、發達,但還算便捷、舒適,乘客素質比溫哥華強。溫哥華地鐵,尤其是市區到素裏那條線,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搶座現象很突出。每次車門一開,人還沒下完,站台上的人就開始蜂擁而入,而且一屁股坐下後還為搶到一個座位喜出望外。


最驚豔的是這裏的地鐵壓根兒就沒有檢票閘口,熙熙攘攘的行人隨意進出,大大提高了通勤的效率。而在中國,又要刷卡又要安檢,很耽誤時間。

在這裏,買沒買票,全憑自覺;天知地知,還有己知。

多年前溫哥華天車也是這樣的製度,估計常年虧損,所以後來全部增設了刷卡閘口。即便如此,我還看見有的人一家數口刷一張車卡(出於政治正確,就不點什麽族裔了),而且特別逗,男女老少,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擠進閘口,成功之後一個個喜出望外,仿佛中了頭彩。不過最近我看見有警察在閘口監察了,時不時給人開罰單。



地鐵把我帶到了慕尼黑打卡勝地——瑪麗亞廣場市政廳鍾琴。


廣場上人山人海,每個人都仰著脖子朝鍾琴的小人兒那裏張望,目不轉睛、聚精會神,我卻不以為然——其一,慕尼黑二戰後基本被夷為平地,沒有什麽古跡了;其二,這鍾琴建於1908年,看慣了中世紀乃至公元前後古跡的我,對1908年的“古跡”興趣不大;其三,我如果對德國有興趣也是衝著二戰曆史,所以對和二戰沾邊的景點會更有興趣;其四,這幾十個小人兒就是簡單轉圈兒而已,沒什麽含金量。不知那麽多男女老少為什麽那麽對此充滿新奇感?看上去就好像在看UFO一般。



我來這裏就是為了打卡而以,也給寶寶打卡,這是寶寶第五次來歐洲了!僅巴黎寶寶就去了兩次。



隻有要寶寶在,即便是天涯海角、風餐露宿,我都樂意。寶寶在哪裏,哪裏就是我的家。




既然名勝古跡不是慕尼黑的優勢,那就多看看巴伐利亞州的風土人情,於是來到了廣場附近的農貿市場。

果然,這兒的人嗜肉如命,各種豬肉製品看得眼花繚亂。人說德國香腸如何有名,我每天早晨早餐都吃了培根和香腸,卻覺得還不如波蘭的好吃。



慕尼黑的農貿市場雖然商品遠沒有中國豐富,但是陳設、布置、規劃,都井井有條、整潔有序。中國人愛生活,用的是味蕾;歐洲人愛生活,用的是眼睛。




走街串巷,感受一下慕尼黑的市容。雖是經曆過二戰盟軍70多次空襲後複建而成,但依然保留了藝術氣息和建築特色,由此聯想新中國城市為何不如法炮製(比如複古的北京前門一帶、南鑼鼓巷一帶),卻要向曆史根基淺薄的美國、二戰夷為平地的日本的千城一麵的市容規劃看齊?



即便是一些金碧輝煌、古色古香的教堂,竟然也是戰後的重建。教堂內有圖片展示,戰後的斷壁殘垣與重建後的鳳凰再生。



音樂廳廣場上有若幹書架,上麵有免費的圖書供休閑的人們閱讀。愛讀書的人還是蠻多的,給這座城市帶來深厚的文化氣息。



遊歐洲一定要多看看遠離鬧市區的地方,必會感觸良多。切莫隻盯著遊客區、商務區、機場、地鐵、寫字樓、商廈等等。如同盲人摸象,不踩在梯子上摸,就壓根兒體會不到象有多高多大。

我乘公交車去達豪集中營時經過了慕尼黑市區、遠郊、達豪,這一路可像是進了格林童話之中。好可愛的尖頂小房子,該有多少白雪公主、小矮人、小紅帽們住在裏麵呢?你不得不驚歎,人家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仿佛普遍有審美素養——從建房子、修路、園藝,到市鎮的整體規劃,事無巨細,皆有考量,且精心維護,絕非肆意胡來。



整座城市有傳統的歐式居民區,也有現代的小區。我住的酒店附近就有很多現代公寓樓,大體風格和溫哥華類似,隻是窗戶都比較狹小,不像溫哥華,大窗戶更為普遍。



小區維護都很細膩,四下裏望去,每個角落都很養眼。



居民普遍比溫哥華我們這邊的小區居民自覺,公共場合不見一絲垃圾,更沒有狗屎。我們這裏真是要了命了,我在家門口每次義務撿完垃圾,如飲料瓶、廢紙、垃圾郵件等等,第二天就又有人扔得到處都是。而且我家門口時不時有人不撿狗屎。




歐美發達國家有相似之處,那就是陽台上都沒有亂七八糟的雜物,也少有人曬衣服。



家家戶戶陽台上還是養花種草的居多,這和溫哥華十分相似,看來歐美國家還是一個文明體係,一個文化習俗,一個生活習慣,否則走遍幾十個歐美國家,怎麽感覺相似大於相異呢?



中國人永遠改變不了的是刁蠻的味蕾,即便到了歐洲也要四下裏找網紅中餐廳。記得有一年去巴黎一周,也是每天四處找中餐廳(除了吃甜品),說出去給法國人聽,他們會覺得備受侮辱。有一年去意大利,一周內隻吃了兩頓披薩,此外都是中餐。到了德國更是如此。

一天中午,按照網絡評語找到一家中餐廳。餐廳裏空空如也。剛坐下,老板娘興高采烈地前來點餐。幸虧我問了一句:“您這裏刷卡嗎?” 老太太趕緊道:“我們這裏50歐元以下隻收現金!”

我說,對不起,我沒帶現金,我歐洲這一路一歐元現金都沒帶,全部用Apple Pay,暢通無阻。

然後我起身就走了,天涯何處無芳草,這裏的餐廳多如牛毛,哪裏不能吃個飯呢?他們店裏本身就沒生意,放著生意偏偏不做。我不明白這些海外華人餐館老板怎麽想的:到底做生意重要,還是省那點兒信用卡公司手續費重要?抑或是為了逃稅?



出來以後,頗有受挫感,但轉念一想,既然人在慕尼黑,就應該品嚐一下巴伐利亞特色的美食,於是進了一家當地高級餐廳,裏麵貌似古堡改造,古色古香、賓客盈門,有不少中國遊客,還有三人小樂隊演奏,分別是圓號、大號、手風琴,技藝嫻熟、水平不凡。

傳統上來說,中國人下館子更關注味覺,而歐洲人對味覺沒中國人講究,因為把精力都分給了視覺和聽覺,所以就餐環境要雅致,還要有高雅音樂相伴。



我這40多歐元的一頓午餐果然沒有盡興。

點了名聲在外的巴伐利亞豬肘子,歎息好端端的食材愣是被德國廚子給糟蹋了——這肘子能吃,但不過癮,而且越往裏越柴,突然間想起了梅菜扣肉、冰糖肘子、紅燒肉,如今吃著這味如嚼蠟的著名德國肘子,心裏一陣酸楚。吃光了,是因為怕浪費了可惜,而且寶寶還幫我吃了好多肉!沒有它幫我,我就剩太多了,這可是20歐元呢!


還有那蔬菜沙拉,太沒有技術含量——和所有西餐沙拉一樣,就是洗幹淨的各種蔬菜參雜一起淋上超市裏買的醬汁而已,還不如吃個拍黃瓜、老虎菜過癮。

最後的甜品還好,但是那一小撮水果也沒有什麽技術含量。



到了慕尼黑機場,饑腸轆轆,最後再試一頓巴伐利亞“美食”,結果這40多歐元又虧了,因為實在太難吃了。都說巴伐利亞香腸有名,吃起來還不如波蘭的腸;配菜是酸白菜,還不如吃韓國泡菜。

總體上來說,慕尼黑雖好,但宜居程度還是不如溫哥華。走遍了南北西東,感覺還是溫哥華最好。這一點要多多出行、細細體會,才會得出這個結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