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學城
» 博客
»70年代改開前上海的一般生活, 每月人均30塊絕對是非常好的生活了
70年代改開前上海的一般生活, 每月人均30塊絕對是非常好的生活了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要從救濟和補助來做一個說明。
社會救濟,人均低於八塊五的補足八塊五,這樣的人家日子過得非常艱難,人口多一些裹在一起還稍稍好些。
隨便說一聲, 這一點可以說成是共產黨的德政, 至少在上海,哪怕是老子被關被殺,媽媽帶著幾個孩子,政府一視同仁給予這類社會救濟, 苦得很, 但絕對餓不死。
單位補助又是另一類, 全民單位(機關我不清楚),全民所有製的工廠, 最低補助額是人均低於十二塊五的補足十二塊五。
比如原本一家七口人, 父母加五個孩子, 六十年代很普及,老子是個老工人,大約一百塊朝上一個月, 老媽做個臨時工或裏弄加工廠, 二十幾塊,一家人日子蠻好過,一不小心老子過世了,廠裏幫老媽轉成正式工人,每月最多四十塊, 那麽一家六口人居六塊多,單位就得每個月補助三十五塊, 湊夠每人每月十二塊五,冬季或許還有點冬令補助, 過年也多少會給個一二十塊過年補貼,一家人半苦不苦活得還算體麵,不敢說每個星期可以吃肉, 一個月吃一次還是可能的。
另一種情形, 同樣是老爸沒了, 老媽又沒轉成正式工人,還在裏弄生產組拿那二十幾塊, 那就隻好靠社會救濟,街道給補到五十一塊錢。
大致劃線:
人均八塊五是最低生活
十二塊五就能過得去
十五塊朝上是上海普通市民的正常水平
二十塊就很不錯了
二十五塊以上就是好生活
除了技術工人的收入高些,輔助工工資能到七十塊就不得了了,其他市麵上各行各業一般工作人員, 大抵也和輔助工差別不大。
即便是所謂工程師教授醫生等,還得看級別和家庭人口,方可衡量其真實生活水平,有個鄰居爺叔,六級工程師,一百六十來塊,七個孩子老婆又是原先在鄉下娶的半文盲,就沒工作,一家九口,日子就過得大家心中有數了。
華府采菊人 發表評論於
回複 '京華人' 的評論 :文革前上海小學6塊初中9塊高中12塊,外加書雜費。
但根據家庭經濟情況, 可以申請部分減免或全部減免,實在困難的中學生,也可以申請助學金。
記得好像是一個月四塊的, 七塊的, 和十塊五毛的, 學校不把錢給學生, 而讓那四塊的在校吃午飯, 七塊的吃早午飯, 十塊半的吃三頓飯, 以保證錢真正化到了學生身上
goingplace 發表評論於
有次一個附近的鄰居,她是來移民的,說她小時候,她家買不起月餅,是她媽媽自己做的,很讓我吃驚,還有這樣的家庭。
矽穀工匠 發表評論於
When the economy was bad, families are more connected and people were more reasonable. No one bullshits no one.
花似鹿蔥 發表評論於
菊人好!上海生活水平比較高。我小時候丟了一條紗巾,我媽媽說,你把人家一個月夥食費給丟了。我以為媽媽為了教訓我聳人聽聞。那條紗巾6元錢。。。
京華人 發表評論於
如果按你說的七口之家,那孩子的學費可是一筆不菲的開銷。小學生一個學期是2.5元學雜費,中學就得交5元錢。再有,如果上麵還有老人要贍養,那開銷就更多了。所以,一般家庭還不能隨便花錢,必須要做計劃。
山鄉不仕老了 發表評論於
儂記性真好!
從我記事起,到70年代,就是這個“價位”。
8塊半一下吃救濟,12塊半一下單位補助。另外還有學費,書費減免或分期付款。
油翁 發表評論於
您的文章寫得非常生動,描繪了社會救濟的重要性。在這個社會上,互相幫助是非常重要的。共產黨的德政真的是讓人感到暖心,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得到幫助,不至於饑寒交迫。希望您能繼續為社會發聲,謝謝您的分享!
faseb 發表評論於
小學一同學,父親十級高幹省廳,局級,母親不工作,兄弟姐妹共十人,全家十二口,在學校年年評困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