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 5 - 生產隊勞動

打印 (被閱讀 次)

第五章 生產隊勞動

母親生來是個小巧玲瓏的樣子, 眉清目秀,  眼睛非常水靈, 雖則手關節有一點大, 但不明顯. 身高有一米五五左右, 體重我猜從來都沒超過80斤. 上麵提到, 母親的婚姻是小外爺做主, 許給我爹. 雖則我父親家裏窮, 但父親從小跟著爺爺, 學了木匠手藝. 憑這點事實, 我覺得小外爺還是很會選人家的. 母親聰明伶俐, 又很勤快, 自來到我家, 用父親的話說, 他和爺爺從此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母親結婚後的前一年, 沒有孩子, 白天忙於各種活計, 晚上趴在炕上就跟我父親學認字寫字,後來她能認出幾百常見字,能算簡單的數字加減,後來很快就有了大哥, 那時村落還是很小, 我家住在村的最西邊, 據母親說當時她年齡小, 天黑了都不敢出門. 不在農忙時節, 爺爺和爹會外出找活幹, 多數時間去北邊的山裏, 一去數月不歸. 留下母親自己獨自照料孩子, 好在她有好的脾氣, 人緣很好, 隔壁的鄰居爸婆就和母親相處不錯, 爸婆在母親早年來獨自帶孩子生活中幫助很大, 精神上是很大的尉籍, 再後來有堂叔家也搬來, 堂叔的爹和我爺是是親兄弟, 叔和嬸和我家也相處很好.

母親一生生了七個孩子, 四個兒子三個女兒. 我是老四, 哥的後麵, 姐的前麵說是還有個姐姐, 不到一歲夭折. 我後麵連續有三個弟弟出生, 相隔介於兩三歲之間. 到小弟出身時, 父母親都意識到兒子太多, 將來負擔太重, 過去的年代是怕將來娶不起媳婦, 再後來分家沒家當分. 如果當時生的女兒, 他們肯定會留下的, 但一看是兒子, 母親的心情很沉重, 和父親決定, 把孩子給人. 我還記得當時人家來抱小弟的情形, 母親是摸著淚水看著孩子被抱走的. 如果母親知道後來他們的兒子不需要分家當, 是絕不會把孩子送人的,我後來都習慣說我家姊妹五個。

在過去的時代, 把嬰兒從小給人家撫養的現象常見, 需要兒子的抱養兒子, 需要女兒的抱養女兒, 還有人家嫌孩子太多, 生下就捏死的也時常有. 過去人沒有這方麵的法律意識, 法律也不管人門生孩子養孩子的事, 大家都是在家裏生孩子, 現在想想過去的婦女和孩子都命大, 尤其沒有計劃生育, 每生一次孩子, 女的就在鬼門關前走了一回. 我的奶奶就是生第四個孩子時難產死了。

在舊時代, 婦女多數隻做飯縫衣, 不做田裏的活. 但到解放後, 說是男女平等, 婦女能頂半邊天, 婦女除了傳統的角色外, 也要參加生產隊的勞動. 這給那個年代的婦女又上了一層枷鎖. 在學大寨, 批林批孔的年代, 母親 每天天不亮就隨著生產隊的鈴聲去出工, 早上九點左右有第一次休息, 一般一小時左右. 這時母親和幾個家裏沒婆婆做飯的婦女一起趕緊往家裏趕著做早飯. 因為經過一夜的消化, 早上又空腹或是幹活, 或是讀書, 一家人都等著吃早飯.

一般早飯夏天是拌湯 ( 也就是疙瘩湯), 再加些饅頭或者大餅, 冬天吃玉米榛子. 母親做好早飯, 一家人吃罷, 她把碗剛剛洗刷完畢, 通常還沒片刻休閑, 一天的第二次鈴聲就會響起, 母親又扛起工具, 或者鐵鍁,或者鋤頭, 去給生產隊幹活. 到兩點左右, 是午間休息給大家回家吃中午飯. 母親又一次急匆匆回家, 做中午飯.

中午飯是比較正規的一頓飯. 通常是吃手杆麵, 每隔一天就要加做一鍋饅頭, 為的是肚子餓了, 隨時可抓個饅頭吃. 偶爾會改善一下, 吃澆湯麵, 那就是來了客人. 過去也沒有壓麵機, 在爺爺沒去世前, 家裏有大小有八口人, 一大家人. 所以我印象中, 娘通常都要揉比成年人頭大的一塊麵. 做杆麵的麵和的不能軟, 軟了很難杆, 且易粘. 但麵硬了就很難揉光, 揉不好麵就杆不出好麵. 前麵提過, 娘個頭小, 體重又輕, 站在案前揉麵是比高個子的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爹發揮了他木工的特長, 在案板的裏側靠牆, 做了個鐵環, 再做了一個兩米左右的粗木棍, 木棍的一頭放進鐵環裏, 中間放麵疙瘩, 人在另一頭往下壓, 每壓幾下, 把麵疙瘩翻身或著換個方位, 直壓到麵團光了為止. 杠杆的原理, 用在揉麵上快且省力很多. 凡是看到娘揉麵的人, 無不稱讚爹的這個方法好, 娘也為此很感驕傲.

 家裏像這樣的改製的家具有不少, 爹做的架子車就是另一例, 一般的架子車, 裝滿東西後, 後麵的擋板要用力向上提才可取掉倒出東西, 如果這裏裝了重的泥土,要拔出後麵擋板就很吃力。但爹給我家的架子車做了個自動活塞, 想倒出東西, 隻要在車子的前轅下, 輕輕的拉下繩子, 車子後麵大擋板即可脫落, 或輕輕一提就取出. 我在五六年級學工學農時把自家車子拉到學校, 老師同學都很羨慕。

 吃完中午飯, 通常會有一會兒休息, 可能是隊長需要睡個午覺.  娘在收拾完碗筷, 就會拿了針線活, 夏天會座在門廊裏邊做活邊休息, 沒有學校的話, 我們孩子會圍在母親的身邊.

通常情況下下午還要出去勞動, 一直到日頭落了才收工. 過去鄉下人沒有鍾表, 就是日出做, 日落而息. 所以夏天的勞動時間比冬天長很多. 我出生的地方遠離城鎮, 但各村的隊長很左, 形式主義嚴重.他們不但要每天白天讓人們勞動, 晚上和下雨天還要開會學報紙.

下雨天開會最常見的地方是隊裏養牛的地方, 因為那裏是生產隊最大的室內地方, 能容納百十號人, 大人孩子, 男男女女很熱鬧. 我就跟著娘參加過很多次這樣的會. 通常是隊長在大聲講, 人們底下小聲講, 加上小孩的喧鬧聲, 不時出現的牛嚎聲, 隊長講啥不知道人們能聽到多少? 但沒有關係, 隻要大人們坐在那裏就行,就能掙到他們一天的工分. 到現在我還能清楚的記得那開會場所那特有的尿騷, 牛糞和加雜的汗臭味.

我記事起,夏天的會議通常在我家的門前開,我家的大槐樹鬱鬱蔥蔥,又有前麵的楊樹林,我 年紀小,喜歡在我家門口開會的熱鬧,但現在分析母親應該是很頭痛這事的, 每當開會,總有人要上我家的後院廁所, 要進廚房喝水, 再要麽沒有帶凳子的, 忘了這忘了那, 就跟我母親要。到每次開完會, 門口就留下各種垃圾, 和踩踏了的菜地。

 那時大家都是隻出工掙公分, 勞動效率很低, 那時一個成年男的一天掙10分工, 青少年和女的一天隻能掙七分工. 隊裏有人每天點工 (這個工作是所謂的輕鬆活, 要有文化的人, 和隊長是有的關係的), 就像現在的簽到本. 有一年隊裏勞動一天, 10分工才得一毛二分錢, 而娘每天隻能掙到七分工. 那時我是很羨慕有些婦女不去勞動, 隻在家做飯縫衣, 有天問母親她為總要出去做活, 而不像誰誰的媽媽那樣就在家裏? 盡管我家的日子比許多人家的日子過的好一些,  母親說她出去勞動, 每天至少能掙幾張紙錢, 可以給我們做學習的本子. 現在回想這情景, 不由淚流滿麵. 在當時困難艱苦的年代, 人們根本就不知道高考, 不知道農村人能進入城裏. 農村人世世代代都為農明, 母親依然看重知識, 看重文化.

母親做過一件我認為驚天動地的事情: 過去多數是男人上山, 但有一年, 母親與村子裏的幾個婦女結伴上到北邊的深山裏, 花了一周的時間打杏子, 再褪了外麵的杏, 收集杏核. 說是那時杏核仁可當藥賣. 上麵說過, 母親是個軀體很小的女人, 和她一起去的幾個人我還記得, 人家都人高馬大, 不知她怎樣拉回來的, 估計她的夥伴們一定是幫她了, 因為母親的人緣一向很好. 我就記得她回來時拉了好幾口袋(那種口袋直徑至少50厘米長1.8米) 的杏子和杏核. 在前麵門口的房子地上攤了一地, 母親說了, 有些杏子實在是太好吃了, 背一些回來給我們吃. 當時我還小, 真不記得娘如此巨大的勞作, 到底賣了多少錢? 當然這是娘對家庭的奉獻, 對家庭的愛,是無法用錢衡量的。

RSHI 發表評論於
回複 'smithmaella' 的評論 :
是的,20多年前就聯係上。我們隻是有走動,互相幫助。我小弟還有他那邊養父要養老送終。他是比較幸運的,他有七個姐姐,全家都把他當寶。
smithmaella 發表評論於
平實的語言生動的故事。貧困的年代,但是你比較幸運有好父母。小弟後來有聯係嗎?
RSHI 發表評論於
父母在不遠行,可惜我一直東西南北亂跑,給父母沒有盡孝,想到這些心中無限愧疚。回憶這些小事,隻是安慰自己罷了。
謝謝風風閱讀支持!
chunfengfeng 發表評論於
父母的付出,點點滴滴娓娓道來,非常親切。
遊子吟中寫道,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即使如此,也要讓父母知道兒女的感恩之心。
不過人生總是,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所以報恩要趁早、感恩莫延遲。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