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Girl1

BeijingGirl1 名博

燈塔國的黨爭

BeijingGirl1 (2023-08-14 06:06:23) 評論 (126)

想成為厲害國的中國, 或者自認為已經厲害的中國,這幾年被真厲害國美國揍得夠嗆。 霸主就是霸主。 規則都是霸主製定的。 霸主已經踹下去四個老二了。 真厲害國美國不想和中國打仗, 目前的策略就是抑製中國的崛起。

給別人的發展製造麻煩,肯定能短時間阻止對方的進步; 就比如200多年前的英國對美國。 但能改變一個國家體製的隻有這個國家自己。 所以在關鍵時期, 國家的黨和領導人就十分重要。黨爭對一個國家來說,比民主更有力量。 因為黨爭是社會的政客和精英人士之爭。(下,英國議會常出現的場麵)

蘇聯的分崩離析,是自己的政府內部權力相爭,和特權階層的腐敗造成。 戈巴喬夫21世紀後,不止一次說過, 西方世界沒有遵守自己的諾言。 他好天真,還成立了自己的黨派,後來也參加了俄國選舉,得票率還不到1%。厲害國的黨爭也一直是激烈的。

1776年,英國在北美的13個殖民地不堪重稅,發布了獨立宣言。1787年13個州簽署了美國憲法。 美國憲法隻字未提民主。 其精髓也不是民主,而是對人,也就是對權力的製約。美國治國政策的不斷完善和改進在激烈的黨爭中進行,民眾的選舉是抑製政黨走向極端,避免翻車的方向盤和閘輪。 

1790年代,美國的第一個政黨民主共和黨,由國父之一的托馬斯. 傑斐遜創立。傑斐遜與喬治·華盛頓、本傑明·富蘭克林並稱為開國三傑。 當時跟“民主共和黨”對立的是“聯邦黨”。 

美國的全稱是“美利堅合眾國”,這個“合眾”(United States) ,簡單理解是不同的州組成一個大的國家。 每一個州就像一個小國家,有自己的法律,軍隊,警察,稅收,自治程度較高。 和中國的“省”很不一樣。倒是和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比較像。

當時的美國,聯邦黨要成立集權大政府(federal),類似英國的國體,民主共和黨堅持各州的獨立性(confederate),鬆散的小中央政府。 民主共和黨當時將自耕農視為美國的中堅。 反對步英國後塵。

1812年爆發了英美之戰。 英國兵占領了美國首都華盛頓。 盎撒兵先把白宮裏的食物吃光,然後把裏麵有價值的東西搶光,最後一把火燒了白宮,還在城市裏大肆燒殺。和他們後來在中國北京幹的事一樣,隻不過白宮不像圓明園,裏麵沒有什麽古董,否則大英博物館會增加了更多的藏品。

戰爭給美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 而聯邦黨是反戰求和的。 1814年聖誕夜,英美簽訂了《根特和約》(Treaty of Ghent)。 聯邦黨的政治宗旨受到很多人的反對,威望大跌,默默終結。 

1828年,民主共和黨改名為民主黨。1829年,安德魯. 傑克遜成為了民主黨的第一位美國總統。民主黨奉行西進運動和門羅主義,支持自耕農擴張土地,侵占印第安人家園和殺人的事被視為正常。也可能因此,如今的民主黨對傑克遜的“政績”多有指責。美國民主黨第一位總統的手上,沾滿印第安人的鮮血。

1830年代之後的近30年,美國輝格黨( Whig Party)比較活躍。 輝格黨反對傑克遜對待印第安人的政策,認為應該發展金融和工業。 輝格黨出現了四位美國總統 - 哈裏森(1841年)、泰勒(1841-1845)、Z.泰勒 (1849-1850)和 菲爾莫爾(1850-1853)。哈裏森上任不久去世,繼任泰勒四個月後被開除黨籍。

輝格黨因為奴隸製是否合法的問題出現了激烈內部爭鬥,直至解體。1853年之後再沒有出現總統。 1854年美國共和黨成立。 著名總統林肯等人都由輝格黨轉而加入共和黨。共和黨反對擴大奴隸製,支持經濟改革。1860年,林肯成為第一位共和黨總統, 在林肯和共和黨國會領袖的支持下,美國自己人跟自己人打了一仗,奴隸製於1865年在美國被禁止。

從曆史事實看,似乎民主黨在19世紀是保守的一方, 也就是現在常說的“右”的一方, 而共和黨是代表進步的左的一方。 不過到20世紀後半葉, 兩黨的左右有了相對的變化。 共和黨始終堅持個人先於國家的理念,這一點符合人類的本性。 但這種個人主義的低端化和極端化, 在危機關頭,就是國家的解體。

  • 黨內的爭鬥可能造成黨的瓦解。
  • 如今世界沒有政黨或軍隊為後援的個人,很難成為國家領導人。
  • 當黨坐大, 並有資本為後盾,領導人的勝出不能體現完全民意(或說民主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