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綱五常並非全是孔孟的教導

蘭歌兒 (2023-01-04 08:52:44) 評論 (5)

早上起來想起兩個說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君為臣綱”,刷牙的時候就覺得這兩個矛盾。“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臣自然是不想死的。君也是不想死的。既然大家都不想死,君不欲為何可以施與臣子。

想到這裏,牙不重要了,上網搜了一下三綱五常的出處,才知道三綱 五常是將幾家哲人的思想融在一起發展的。融合的不那麽恰,就有矛盾了。

三綱指三倫理,起源於法家《韓非子 忠孝》,臣子妻 事 君父夫。

五常指五人倫,原型是孟子提出的“仁”“義”“禮”“智”。原本是“四心”,“惻隱之心”為“仁”,“羞惡之心”為“義”,“辭讓之心”為“禮”,“是非之心”為“智”。但後來發展為仁義禮智信。

西漢董仲舒根據“天尊地卑”的思想,明辨三綱五常的意思,又循“陰陽五行”,確立“綱常”的理論。這些記載在《春秋繁露》之中。

隨代王通與宋代朱熹都用過。三綱五常盛行於宋,明,清。估計其發揚光大朱熹功不可沒。

所以儒家的思想既融合了孔孟也有法家的思想,但這思想裏麵是有矛盾的。可不能將三綱五常的“陋習”甩給孔夫子。孔子從來沒要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孟子更是說過“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孔孟將天道仁義視高於愚忠。

孔夫子比朱熹還是厲害。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也要仔細學習分辨,不可被人PUA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