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中國的完美配合

笨狼 (2022-01-30 13:42:29) 評論 (5)
2021年美國經濟增長5.7%,是幾乎40年來最高的,據說拜登揚言“20 年來,我們的經濟增長第一次超過了中國”,這話連胡錫進都笑了【1】,美國經濟2021年實在增長是5.7%,名義增長(加上通脹)是10.0%,中國分別是8.1%和12.8%,怎麽算都比美國強,再得益於人民幣升值,中國經濟達到美國77%的水平【2】。可是2021年中國也是動蕩的一年,除了自然災害,此起彼伏的疫情,供需鏈、運輸臉和能源危機,加上中國大幅整頓技術、建築兩大產業,前者打擊經濟活力,後者把中國經濟的一個主要動力攔腰砍了一刀,第四季度建築業真的像進入了冬天一樣,在這麽一個惡劣的環境,中國怎麽還能保住如此高速發展?
 
和美國一樣,中國也得益於前年經濟停頓導致的低起點,但和西方不一樣,中國的財政刺激規模相對要小得多,所以中國的發展來自其他動力。2020年因疫情導致消費被壓製,在2021年得以釋放,“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0823億元,比上年增長12.5%”,這是第一個動力,另一個是出口【3】,2021年中國總貿易進口出口同比都過20%,順差達3.8%,比正常環境(大致)高了近2%,可以說沒有這2%,去年中國經濟就沒有那麽大的光彩。
 
表麵上看來,中國出口強盛,是因為中國穩住了整個產業鏈,但懷疑中國的聲音一直沒停過,中國的清零政策極其嚴厲,雖然後來演變成“動態清零”,一個區一個區的管控,但封閉城市裏整個區的現象很常見,寧波深圳港口都因為個別案例全部封閉【4,5,6】,從自己出發來觀察中國的美國人心裏一上一下,覺得中國馬上就撐不住了【7】,甚至不能滿足美國的需求。可隻要你退一步,可知那是一葉障目,因為中國管控得太嚴厲,疫情並不嚴重,中國最嚴重的起伏,整個城市所經曆的也不如西方一天嚴重,所以“中國不行了”之類的報道、評論隻是為了滿足某種心裏需要,與事實完全不是一回事【8】,“中國出口的優勢是對中國清零政策最強有力的辯護”【3】,相反,是美國自己的運輸鏈陷入危機,連中國、亞洲辛辛苦苦生產出來,千山萬水運到碼頭的貨物都不能盡快卸下來、運出去,送到倉庫、商店【9,10】。
 
回顧一下中國2021年的經濟【11,12】,三大數據,綜合的總產值(GDP),工業生產和消費,下圖可見消費高於生產是因為前年消費跌得厲害,是個低基數基礎上的反彈,兩年平均消費低於總產值和生產,生產的剩餘自然往外走了。
 
 
去年下半年房地產業受打擊,建築業與房地產高度相關的鋼鐵水泥都大幅往下走:
 
 
總產值的分解清楚地指出消費是第一大動力,出口、投資其次:
 
 
中國的製造業(紅線)也維持住在整個經濟中的高比例:
 
 
另一個2021年中國經濟的特點,是私有資本成了投資的主力,遠超過國家資本,這一點從報道是看不出的,西方,甚至中國一部分媒體都渲染習近平打擊幾大產業給私有資本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從數據來看,和2019年對比,並沒有這種現象,有國退民進的味道。
 
 
可以說中國2021年的表現體現了世人對中國一種非常固執的認識,一種感官二律背反,那就是無數的報道都說中國多危險,老百姓多受苦,但當你把成績列出來,卻發現中國的成績很令人羨慕,上麵提到中國不但保住了完備的產業鏈,也保住了全世界最強大、完備的製造業,很多人簡單地將之歸結於中國政府幹預的結果,但為什麽中國幹預行,其他國家就不行呢?那是因為“國家對保護、維持在中國國內製造業產業鏈的決心和所付出的代價,尤其是代價,這往往是以投資回報達不到資本最大效益為代價的”【13】。
 
2021年所有國家的政策都籠罩在如何抗疫這一陰影之中,和中國對比起來,美國的選擇在大國裏算是與中國選擇最相反的了,拜登上台後,更將之視為兩國體製優越性的競爭【14】,是21世紀民主與專製的較量,在未上台之前,拜登“人才濟濟”的班子就給出一整套“宏圖大略”,如何振興美國經濟,但一年過後,美國經濟增長數字雖然醒目,但並沒有實現這種振興,為什麽?
 
“2021年美國經濟增長5.7%,2020年減少3.7%,兩年平均,實際(年)增長率1.0%”【2】,從成分來看,帶動經濟的主要是耐用商品(生產),投資,醫食,拖後腿的是進出口【15】,而進出口帶來的貿易逆差,主要來自中國。
 
 
分解產值深刻能反映美國經濟在疫情中的轉變,如下圖【16】,冠毒出現後的兩年,美國服務業消費停滯不前,而商品需求則大幅上升,結果呢,美國經濟七成是消費,主要是服務,這樣美國經濟自然不振,但大家對實物的需求(除了抗疫物資還有電器、健身器材等)造成了物資緊缺,美國自身的產業鏈原來就不足,在疫情打擊下更無法滿足這種需求,這就是美國進口赤字大升、世界產業鏈、運輸鏈受衝擊的原因,美國自身運輸鏈經曆了一場危機,如果你回顧一下上麵說到的中國環境和這裏說到的美國環境對比一下,兩國一伸一縮,成了意想不到絕妙的配合。
 
 
要撥亂反正,重新引導美國回到正軌的拜登當局如何走到這一步?
 
拜登也是“情到深處,誌比鋼堅”,抗疫意誌很強烈【17】,今天,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一樣,已經把“冠毒已經成了大流感”宣傳到深入人心,大家也不再想著這是一種徹底放棄的政策【18】,美國每天確診幾十萬,前天死亡人數近四千【19】,可美國抗疫的聲音福奇爺爺卻出來說“形勢向有利方向發展”,福奇爺爺說的“有利方向”是指下圖【20】:
 
 
可福奇爺爺沒跟大家說另一張圖,即使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美國的死亡率也是他人的兩倍【21】,不論奧型毒株定型是不是弱了,成了大流感,死這麽多人在哪兒都是恥辱,隻有在美國見怪不怪:
 
 
美國的“全麵開放”實際是“全麵投降”體麵的說法,連老醫生福奇都出來替自己找借口,替拜登掩蓋,這一結果,是拜登當局一手造成的。近日《紐時》回顧了拜登當局的抗疫政策和實施過程【22】,用一句話來說,拜登爺爺和川普爺爺沒有任何區別,如果說川普是混世魔王,拜登是救世真君,美國兩屆政府抗疫卻“異曲同工”,反映了文化、製度、思維和管理高度的一致性。
 
一開始,拜登就揚言要招10萬人,著手幫助追蹤疫情,幫助大家測試、隔離,同時大大增加就業,可這想法和其他計劃一樣胎死腹中【23】,因為拜登發現民主黨共和黨都代表美國國家利益,那就是資本的利益,可以說從一開始拜登的所有政策就是以“六穩六保”為目標,拜登川普思維有高度的一致性,川普當局抗疫隻有一招:祈禱,而拜登當局抗疫也隻有一招:疫苗。美國疫苗效力之高,幾乎是冠毒克星,這一出發點也情有可原,但抗疫決策不是中學考試,必須把將來所有的可能性和對策都想出來,做好打算,參與製定政策的人號稱高出上屆政府一截,從天才到絕對的專家(疾控中心主任,國家藥物局局長,福奇醫生),可傳染病學、病毒學專家早已警告大家,美國歐洲不肯與世界分享疫苗,冠毒變種出現是遲早的事,(去年)5月丁型冠毒出現,疾控中心主任還祈禱沒事兒,到了7月,丁型冠毒擊破疫苗保護得到核實,等了2個月“才”覺得“措手不及”,這種心態是來自一個處處“尊重科學”的政府班子,一個以搞好國家抗疫為目標的專家,為什麽?因為大家不是製定、推行公共衛生政策,而是寄望於一個單一的策略,寄望冠毒按照自己想象的方向演變,寄望於疫情“隻能有”單一路徑發展的可能,一切其他可能性,都不再考慮之列,追蹤、測試,要麽不現實,要麽太難,要麽太“中國”,都不予考慮,高喊了“戰略物資,尤其是疫情血的教訓學來的緊急公共衛生事件所需要的物資絕對不能依賴中國”也僅僅是口號,到最近奧型毒株出現,全國找不到測試劑,而在去年年中,因為政府不願意測試,免得確診的人數過高,影響了經濟,美國唯一生產測試劑的公司(Abbott Laboratories)不得不把已經生產出來的了測試劑銷毀,解雇工人。
 
即使在治理上,兩屆政府也顯示了驚人的相似性,川普時代是外行指揮內行,群龍無首,拜登時代是專家不少,關鍵人物外行,沒人負責。疾控中心的“規矩”因為對疫情準備不足、主觀指導客觀(“希望”疫情往自己“想象”的方向發展)、判斷失誤而一錯再錯,決定經常不跟其他部門打招呼,拜登認命的“總聯絡員”是外行,也沒權。大家都在忙碌、折騰,但沒有目標,沒有方針,政治壓到公共衛生、生命,除了測試,疫苗驗證碼、口罩都因為反對勢力過大而作罷。
 
因為缺乏追蹤、測試,拜登當局和川普當局對疫情的管控是在摸黑,看到結果做下一個決定,拜登還好意思跟大家說:“兩個月前想到就好了”,不就因為從來沒想過嘛。
 
有了這樣的政府,你也難怪大家忙著為中國幾千個確診人數著急,因為不唱紅打黑,拜登爺爺的日子可不好過。美國經濟能維持到增長的水平,是以個人自我承受疫情所帶來的代價為基礎的,這也就使得打黑中國更加迫切,美國整個媒體都在為中國著急。六穩六保並不一定能真的穩、保,最後美國經濟挺住,是2021年世界經濟的獨特現象。
 
這獨特現象當然是美國政府4萬億以上的經濟紓困,其影響波及全球【24】,說大家,尤其是全世界產業鏈的基地亞洲趕緊淘金行,說他們為美國賣命也行,反正就是要滿足美國的要求,都是水漫金山大撒幣給搞的。那美國經濟的新形勢是如何影響全球供需關係的呢?
 
具體的故事如下【25】。
 
水漫金山大撒幣的結果是美國經濟活動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恢複:
 
美國的經濟紓困主要是以把錢直接送到老百姓手上為主,老百姓有福,結果疫情中收入大增:
 
大家把錢花在什麽地方呢?耐用商品上,這直接導致美國對亞洲產品的需求:
 
上麵已經見到過類似的數據,美國30年以來服務業為主的經濟被扭轉過來:
 
具體看看幾個方麵【26】。
 
大家連看病都不敢,都看不了了:
(點擊放大)
 
保健護理也是自己管自己:
(點擊放大)
 
健身器材需求大增:
(點擊放大)
 
那這些產品從哪兒來呢?亞洲。
 
簡單說,這大撒幣造成了需求高漲,高漲到連中國壓製夜以繼日生產都不能滿足美國的需求,還造成了物資短缺和高通脹。
 
老實說,中國那種靠生產來刺激經濟的做法也是很殘忍的,跟美國一比就看出來了,美國人民有的是錢,中國老百姓可不,全靠能不能上班,能不能拿到工資為主,如果美國不發錢,中國生產過剩真的不知道到哪兒去,真是人算不如天算,謝謝美國人民。美國的需求太大,直到年底都沒緩過勁來,而且大家忙著進口,出口反而降低了【27,28】。
 
2021年過去了,那2022年呢?目前的局勢還是不明朗,把冠毒看成大流感並不是說冠毒就成了大流感了,1月美國有近千萬人告病在家【29】,而且種種跡象看出經濟學家、投行分析家都低估了冠毒,尤其是奧型毒株對經濟的影響【30,31】,因為表麵上美國人死了不在乎,但實際上絕大多數人(至少過半)都擔憂,擔憂經濟就沒法起飛。雖然中國過去一年吃了美國,但中國也是世界經濟的主力引擎,如果美國栽跟頭【32】,中國能撐得住嗎?
 
除了經濟增長速度呈下行趨勢【33,34】,中國經濟還麵臨奧型毒株的衝擊,剛剛過去的這一輪,中國是頂住了,但那隻是個開頭,以後如果奧型毒株在幾千個地方同時出現,中國真的未必能壓得住【35】,這是一個連鎖反應,國際貨幣資金組織已經低調中國的發展速度【36】,連高度依賴中國的德國都擔心了【37】。可惜主要經濟體攜手合作的機會還是很渺茫,美中兩國都被內政所困,無法在愛國賊麵前展現出任何軟弱姿態。美國的企業商業界從2016年之前著重美中合作,在川普當局威逼和對中國開放失望雙重打擊下開始轉向沉默、甚至支持美國政府,可在經曆了好幾年的貿易戰後,企業商業界開始再次大聲呼籲合作【38】,今天有消息透露出來說,美國貿易總代表戴琪與國安主任沙利文鬧矛盾【30】,在爭誰主管貿易政策之權(參見【40】),當然主要是對華政策了,這並不是說戴琪溫和,而是說美國這兩屆政府內都有極端反華的勢力,這股勢力是不是占上風,決定了今後美國政府對華政策有多強硬【41】。不過這一切在整個拜登當局對經濟缺乏有力控製的背景下是不是能湊效就說不清楚了,說不定又給中國吃一年。
 
【資料】
【1】拜登不上稅吹牛:20年來美國經濟增長首次超過中國_風聞 (guancha.cn)
【2】2021:中國經濟達到美國的77%
【3】2021:中國出口太凶了
【4】疫情蔓延 中國3大港淪陷 衝擊全球供應鏈 | www.wenxuecity.com
【5】彭博社:中國新冠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陷入空前困境 | www.wenxuecity.com
【6】Shanghai Port Congestion Worsens as Covid Omicron Hits China, Supply Chains - Bloomberg
【7】China Covid-19 Lockdowns Hit Factories, Ports in Latest Knock to Supply Chains - WSJ
【8】Supply Chain Crisis? What Supply Chain Crisis? - Bloomberg
【9】社會主義能不能救美國?
【10】聖誕禮物收到了,謝謝拜登爺爺
【11】China Cuts Interest Rate as Growth Risks Worsen With Omicron - Bloomberg
【12】How China’s Economy Grew in 2021 Despite a Property Slump - Bloomberg
【13】美國把中國當成靶子,還是自己當了?
【14】中國、習近平也一直有這種觀念。
【15】U.S. Economy Grows as Fourth-Quarter GDP Shows Strongest Year in Decades - WSJ
【16】U.S. Economy Grew 1.7% in 4th Quarter, Capping a Strong Year - The New York Times
【17】美國向冠毒發動一場人民戰爭
【18】以清零為代表的抗疫政策可以說是另一種極端,對絕大部分國家來說,這很難、無法實現,無法實現就不能強硬堅持,這可以理解,清零也帶來巨大的代價,中國清零的爭論,主要是少數人所承受的巨大打擊和付出的巨大代價和整體上帶來的利益之間的選擇。
【19】BNO Newsroom: "U.S. COVID update: More than 3,800 new deaths - New cases: 575,402 - Average: 566,442 (-34,347) - States reporting: 49/50 - In hospital: 140,798 (-2,776) - In ICU: 24,678 (-421) - New deaths: 3,824"
【20】Fauci, Cautiously, Says U.S. Wave Seems Like It’s Going in ‘Right Direction’ - The New York Times
【21】Coronavirus chart: see how your country compares | Free to read | Financial Times
【22】Biden’s Pandemic Fight: Inside the Setbacks of the First Year - The New York Times
【23】Where Is the 100,000-Strong Public Health Corps Biden Promised Us? - In These Times
【24】Booming U.S. Economy Ripples World-Wide - WSJ
【25】18 charts that explain the American economy (fullstackeconomics.com)
【26】Jason Furman: "A thread on what we know about consumption patterns through December. Note the December data very affected (I hope temporarily) by the virus. Overall consumer spending was roughly at trend in October and November but fell a lot in December."
【27】Supply Chain Latest: How Freight Rates Are Adding to Inflation - Bloomberg
【28】Port of Los Angeles set to break cargo record in 2021 - ABC News
【29】Omicron Wave Drives Surge of Workers Calling In Sick, Working Through Illness - WSJ
【30】Is ‘long Covid’ worsening the labor shortage? (brookings.edu)
【31】Covid-19, Endemic or Not, Will Still Make Us Poorer - WSJ
【32】Citi Doesn’t See Real Supply-Chain Gains Until Late This Year or Maybe 2023 - Bloomberg
【33】China’s Economy Is Slowing, a Worrying Sign for the World - The New York Times
【34】China GDP Grew 8.1% in 2021, Though Momentum Slowed in Fourth Quarter - WSJ
【35】Omicron Puts China’s Zero-Covid Strategy to Its Toughest Test - WSJ
【36】IMF Says China’s Economic Imbalances Have Worsened - WSJ
【37】Bert Rürup: China's growth weakens (handelsblatt.com)(中國經濟緩慢,德國受害,那麽德國新外長的咋呼是為了恐嚇,還是阻止惡化?)
【38】Business ties will keep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intact, long-time diplomat says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39】Scoop: Inside Biden aides’ China fight - Axios
【40】美國不要脫鉤了,美國要“勾搭”
【41】美國對華政策沒有軟一說,隻有強硬和更強硬之分。
【42】中國悄悄把美國踢出東盟
【43】徐奇淵:中美博弈視角下的全球產業鏈重構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