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球運動,兩大歧視傾向

辛泰浩 (2021-04-22 03:39:26) 評論 (5)

      中美“高球“運動,兩大“歧視”傾向

     在美國有高爾夫球員受種族歧視的傾向。在中國有高爾夫運動本身受到歧視(排擠)的傾向。

    在重大的體育運動項目之中,高爾夫是最後一個實現種族融合的運動。直到1961年,美國職業高協才摒棄隻有白人參與的條款。

   前兩年有報道,非裔美國女性指控稱美國賓夕法尼亞一家高爾夫球場的存在種族和性別歧視,因為管理人員她們打得太慢,對她們不公平,她們因道歧視而提起訴訟。而許多球場雖然不敢明文規定其實對象但明裏暗裏都有一些不成文的歧視習慣。

   就連高爾夫最隆重的國際盛典主辦球會的奧古斯塔俱樂部自1934年創立以來,就明文規定不許黑人打球,黑人隻能擔任杆弟(球童)及服務生。

   創辦人鮑比·瓊斯(Bob Jones)公開說過,“隻要我還活著,這裏隻能是白人打球,黑人當杆弟(球童)。”

    查理-希福德(Charlie Sifford)在1975成為史上第一位在奧古斯塔開球的黑人,萬眾矚目之中,他緊張的發抖,還好第一杆開在球道正中。但整體成績還是不如意,兩天就淘汰出局。這第一位黑人職業球員也受盡了侮辱。查爾斯-斯福德是第一個在美巡賽上奪取冠軍的黑人選手。他在鳳凰城公開賽的獎杯中發現了人們故意放進去的糞便。而在另外一次賽事中,有人給他打電話對他進行死亡威脅。在人們的謾罵,甚至是武力威脅以及死亡威脅中,查爾斯-斯福德高傲地昂起頭顱,直麵所有挑釁,最終為非洲裔美國人鋪平了道路。

   40多年後,他再次打破一項紀錄,成為第一個入選高爾夫名人堂的黑人球員。2004年11月5日,斯福德進入名人堂。

    奧古斯塔國家俱樂部的歧視黑人,簡直就是美國種族紛爭的縮影。民權團體把奧古斯塔當成箭靶子,80年代曾有多起抗議事件。奧古斯塔終於在1990年收了第一位黑人會員,在2012年收了第一位女性會員而是位非裔黑人,她是前國務卿萊絲。

   提到足球運動你可能想起羅納爾多、提到籃球運動你可能會想起邁克爾喬丹、提到

乒乓球運動你可能會想起劉國梁,如果有人提起高爾夫運動,那麽老虎伍茲的名字就會映入腦海。泰格伍茲創造了高爾夫的傳奇,也是目前最偉大的高爾夫運動員之一。

    老虎伍茲在1997年首度贏得名人賽時,曾經消失了五分鍾,他專程去了一趟工作房,和那裡的黑人工作者打招呼,和他們一起分享大師賽冠軍的喜悅。彼時,黑人被規定不能走球場大門出入,但是作為一位非裔黑人選手的老虎伍茲改變了這一切,而且,他贏了五次大師賽。作為高爾夫球曆史上最偉大的運動員,伍茲迄今為止拿下了79個美巡賽冠軍、40個歐巡賽冠軍、2個日巡賽冠軍、1個亞巡賽冠軍、1個澳巡賽冠軍和其他16座職業賽事的冠軍獎杯。作為一代球迷心中的高球上帝,拿下了14個大滿貫冠軍。

    藍天白雲,綠草如茵,五光徘徊,十色陸離,這才是高爾夫應該有的色彩!

    美國、南非等地有受岐視的高球員。在一些國家和地區高尓夫球本身也遭受到歧視。

    十年前2011年,全國政協委員、中信集團原董事長王軍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公開表示,自己所鍾愛的高爾夫運動在中國一直有被歧視的傾向。十年後這種現象並沒有改善多少。“這麽好的運動,到了中國又是貴族又是汙染,營業稅要20%,還要加3%的教育附加費,球場本身就向政府花錢買了土地,結果還要交土地占用稅。這次國土資源部說以前的球場都沒登記過,弄出來一個球場重新登記方案,球場按平米收錢,平均每個球場要再交幾千萬元。這之外,還把高爾夫當成桑拿KTV,說一個球場都不許建。球場如果占了耕地林地,這是不對的,但如果建在荒山野嶺或者是美化環境能有什麽問題?”(2012年接受采訪時的原話)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高爾夫球場由2014年高峰期的1400家降至2017年的496家,倒閉破產900餘家(據民間粗略統計),降幅達65%。2017年1月22日傍晚,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環保部等11家部委聯合宣布,高爾夫球場清理整治及全麵核查工作已完成。全國共有高爾夫球場683個,496個球場整改到位予以保留,187家從市場消失。據業內人士透露,2016年國內不少高爾夫球場年虧損增加數百萬,多則5000萬。業內權威報告《朝向白皮書》顯示,自2014到2015年,高爾夫打球人口由百萬下降至39萬,降幅達60%。

  自2013年政府換屆以來,新一屆政府以反腐敗、占用耕地、汙染環境等名義,像對待賣淫、嫖娼一樣對高爾夫發起了戰爭。據傳,政府官員如果想保住烏紗帽是絕計不敢再打高爾夫,官員們紛紛出售高爾夫球杆、球包和球籍等,以免被查。

高爾夫在中國雖已發展30餘年,然而至今市場規模僅徘徊在幾十億元。公開資料顯示,中國目前打球人口為40萬左右,占總人口不到0.1‰。美國高爾夫打球人口達3000萬,占比10%;韓國則為500萬,占比10%。中國高爾夫運動市場潛力巨大。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高爾夫是平民運動,一場球打下來僅需200/300元。而在國內,大部分高爾夫球場為私人俱樂部,動輒數萬的會籍費,外加數千元/場的高價格將近些年成長起來的IT/互聯網、金融、文化產業精英擋在了場外。除了球場這一場館環節外,整個高爾夫產業鏈上的運動裝備、產業媒體、球隊運營和賽事組織等四大環節一直以來都緊緊圍繞政府官員和傳統行業精英需求而設計和運營,不符合新興消費群體的需求。

    很多人期盼從中長期看,隨著中國的中產階級的崛起,被政府壓抑的高爾夫運動市場一定會在未來的某一天井噴,畢竟高爾夫運動益處多多:鍛煉身體、緩解壓力、提升智力、廣交朋友,且老少皆宜。然而有多少玩家能夠熬到那美好一刻的到來?是牛年?是馬年?不,不知是牛年還是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