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謙美君子

謙謙美君子 名博

永恒的《喀秋莎》

謙謙美君子 (2021-02-15 09:59:37) 評論 (18)

 

永恒的《喀秋莎》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漫的輕紗,喀秋莎站在那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姑娘唱著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鷹,她在歌唱心愛的人兒,她還藏著愛人的書信。”

這是《喀秋莎》五段歌詞中的第一、二段中文歌詞。這首歌曾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流行於中國。文革期間被定性為“黃色歌曲”,我們這一代人對它耳熟能詳正是在文革期間以及上山下鄉的日子裏。

蘇聯著名詩人伊薩科夫斯基於1938年創作了《喀秋莎》,而後由作曲家勃蘭切爾譜成曲子。這是一首愛情歌曲,它以奔放的激情,唱誦了少女喀秋莎對遠方從軍愛人的思念和鼓勵,是前蘇聯人民熱愛的歌曲之一。

1941年6月22日,德軍突襲蘇聯。不到一個月,德軍中央集團軍的近百萬大軍,就擊潰了前蘇聯紅軍,直逼首都莫斯科。

1941年7月的一個黃昏,在莫斯科城裏,新編的紅軍近衛軍第三師即將開赴第聶伯河前線。士兵都是生平第一次穿上軍裝,市民們傾城而出為他們送行。送行的人群裏有一群妙齡少女,她們是莫斯科一所工業學校的女學生。此時,她們站在路邊,看著行進中的同齡人,忽然唱起了一首歌——“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正在行進中的近衛軍第三師全體官兵情不自禁地放慢了腳步,他們眼裏含著激動的淚水,齊刷刷地向姑娘們行敬了莊嚴的軍禮。在姑娘們歌聲的感染下,市民們也都高聲唱起了《喀秋莎》。在歌聲的陪伴中,年輕的近衛軍第三師全體官兵雄赳赳地奔向了保家衛國的前線。

隨後,在第聶伯河阻擊德軍最精銳的古德裏安裝甲部隊的戰役中,近衛軍第三師全體官兵高唱著《喀秋莎》,一次次衝向敵人。阻擊任務完成後,全體官兵幾乎全部陣亡。他們英勇頑強的阻擊,給了不可一世的德軍以迎頭痛擊,更為紅軍建立保衛莫斯科的最後防線贏得了寶貴時間。

從聽到《喀秋莎》開始,近衛軍第三師全體官兵的生命隻持續了短短一個月,但他們英勇殺敵的事跡卻很快傳遍了全蘇聯。伴隨著他們事跡的,還有在戰爭中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的歌曲《喀秋莎》。

上個世紀90年代,在詩人伊薩柯夫斯基的誕生地,當地人民出錢出力建造了一座《喀秋莎》紀念館。能工巧匠們就地取材,在一塊平地上用一根根整段圓木搭起一座類似俄國傳統式樣木屋的象征性建築。木屋裏陳列著各種回憶文章、《喀秋莎》的各種語言的歌詞、唱片以及有關這首歌的剪報,還有響著《喀秋莎》旋律的電鈴。屋子左邊放置了一塊球形巨石,石上嵌有一塊金屬牌子,上麵刻著《喀秋莎》的頭兩行詩句。平地的一邊還豎起一段形狀奇特的鬆樹杆,樣子酷似豎琴,象征著音樂和歌曲。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為一首歌曲而建造的紀念館,也讓《喀秋莎》的生命獲得了永恒。

我大學畢業之後,基本上就沒有再碰過手風琴。在前天牛年春節的朋友聚會上,老家夥用笨拙的雙手為朋友伴奏了這首歌曲。獻醜是肯定的,但這首歌把人帶回到曾經年輕的年代確是美好的,我還能記得嫂子80年代初在工廠合唱這首歌曲時向我借過領帶。。。

每當唱起前蘇聯歌曲時,我們這一代人必定會唱《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膾炙人口的歌曲,它們已紮根於老一代中國人民的心中。

 

二零二一年二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