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金頭腦

灣區金頭腦 名博

宋朝文化

灣區金頭腦 (2020-11-15 10:45:17) 評論 (10)

最近在看一部中國的古裝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故事背景為宋朝。這部連續劇我還沒看完,單是它的名字和主題曲已經很吸引我的注意。

此劇的名稱取自北宋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一詞。原詞如下: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在這部電視劇的主題曲中,當代作詞人張靖怡在李清照的《如夢令》前,又補全創作了整首歌的歌詞。全文如下:

一朝花開傍柳,尋香誤覓亭候,

縱飲朝霞半日暉,風雨著不透;

一任官長驍瘦,台高冰淚難流,

錦書送罷驀回首,無餘歲可偷;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就讓我借著這首詞和這部戲,來尋覓千年前的宋朝文化。

著名曆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曾說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北宋建立後,為了根除殘唐五代那種驕兵悍將,叛亂不休的積弊,實行了強幹弱支、以文抑武的政策。此舉雖然導致宋朝武功不振,但在文治方麵,可稱得上中國封建王朝的典範。

 

科舉考試是從隋朝開始的。但在隋唐時期,通過科舉考試錄取的名額很少,而且作弊嚴重,官場基本被門閥所控製。到了宋代,科舉製度才得到進一步完善和發展,錄取人數大幅度提高,考試的公平性也得到了保障,很多平民士人因此受益,通過科舉考試魚躍龍門,成為高官。

 

宋朝皇帝也鼓勵天下人讀書。宋真宗趙恒就作了一首《勵學篇》,傳布天下: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聚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誌,五經勤向窗前讀。

 

該篇鼓勵士人多讀五經,即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些書被宋朝定為科舉用書。連皇帝都親自勸自己的子民多讀書,怪不得宋朝的人才輩出。

 

宋朝可以說是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的朝代。知識分子很有主人翁精神。範仲淹就說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憂國憂民為己任。

 

宋朝的張載更是說出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成為了很多後世知識分子的座右銘和奮鬥目標。

 

和前代相比,宋人更愛寫書來整理資料。比較出名的有《太平禦覽》和《資治通鑒》。

《太平禦覽》是宋太宗時命人編俢的一本百科全書。全書共一千卷,是保存五代以前文獻最多的一部類書。

《資治通鑒》則是由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三百萬字。其記載的曆史跨越1300年,從戰國初年直到五代末年。

由於北宋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使得宋人書籍能廣泛流傳。也正因為此,很多宋代書籍能保存至今。

 

除此之外,宋代在文化和藝術上的成就還包括繪畫如清明上河圖千裏江山圖,宋詞、宋代文學(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在宋朝)、宋代陶瓷(汝窯青瓷)、宋代書法(宋體)等等。這些成就部分歸功於皇家貴族和上層社會的審美,部分歸功於當時發達的商品經濟。

 

當然 ,宋朝文化也不全是那麽積極向上的,還有不少消極保守的地方。我就找到了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北宋在崇文抑武上矯枉過正,士大夫們對保家衛國的將士趾高氣揚。例如,名將狄青的老部下焦用犯了事被名臣韓琦逮到要砍頭;狄青向韓琦求情說:焦用有軍功,好兒。韓琦說:隻有中舉了在東華門外唱過名的才是好男兒,焦用算不上。然後就把焦用砍了。

且不說焦用其罪是否當誅,當看韓琦對他的態度,也明白武將在北宋始終低人一等。這也間接導致北宋在外戰中屢屢受挫,後來更遭遇靖康之變,被金兵滅掉。

 

第二、程朱理學的建立

理學是一種新儒學思想。其創始人為北宋的周敦頤、邵雍及張載。其後有程顥和程頤等人繼續發展。靖康之變後,宋室南渡,被稱為南宋。南宋時期,朱熹在前人的基礎上,完成了新儒學的改革。朱熹的深刻之處在於,把孔孟置於正宗,同時又把董仲舒五行,把張載、周敦頤、二程的觀點,以及佛學高度一元化的哲學和道家無為的思辨精神,加以整理,小心而細致地構造出內容精深的新儒學體係。儒學在世界觀、方法論上的短處被克服了。這使佛、道等學說再也不會動搖它了。宋以後七百年間,理學一直被奉為正統,與宗法製度十分的適應。

然而,朱熹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違反了自然規律;後世明清統治者把理學視為科舉考試的唯一正統,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

 

第三、宋朝婦女的行為受到了更多的限製

宋代婦女上街的機會很少,平日裏隻能在垂簾之後張望一下外麵的世界。婦女偶或出門,也要乘轎坐車或戴蓋頭,與塵世依然有一簾之隔。略略探頭探腦,即會遭人恥笑。隻有在元宵節等幾個節日期間,或者是去廟裏上香的時候,宋代婦女才能相對自由地接觸外界;除此之外,她們隻能在家裏做宅女。像唐代婦女那樣拋頭露麵、招搖過市的場景,在宋代是少之又少。

由於理學興起,很多宋代大儒都標榜男女有別男女授受不親 鼓勵寡婦守節、不再改嫁,並影響社會輿論。

另外,有曆史記錄的纏足起源於宋代。當然,僅有少數宋代婦女纏足;纏足要到明朝才開始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