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Red Joan》《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桂河大橋)》

打印 (被閱讀 次)

周末去Costco,所有顧客,人人口罩遮麵,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是認為帶口罩很必要,小部分人不以為然,隻是遵守規定而已。回想病毒剛剛開始流行時的三月初,Costco裏帶口罩的顧客寥寥無幾,彼時電視上也一直說,不用戴口罩。短短幾個月,對是否應當戴口罩,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實如果不是出於某種目的而口是心非,每一個人的言語行動,都是基於自己認為是正確的理念,如同是否應當戴口罩。生活中我們常常碰到觀念的衝突,大到政黨民族,小到飲食健身,其實觀念的分歧,很多是源於角度的不同,並不是對和不對之爭。

 

兩部基於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Red Jane》和《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桂河大橋), 讓我對人們心中的“正確”定義,有了更深的認識。

 

《Red Joan》是2018年的英國電影,根據同名小說改編,電影中的Joan Stanley的原型是Melita Norwood。Melita1912年出生,1932年開始在英國著名的材料研究組織做秘書,接觸了英國絕密核材料研究項目,Melita1936年參加了英國共產黨,1937年被蘇聯間諜組織招募。1965年英國當局注意到Melita,但並沒有進一步的行動。

 

Melita1972年退休,1999年Melita的間諜身份在前蘇聯叛逃間諜的文件中曝光,此時Melita已經是87歲的耄耋之年。Melita一直住在她1937年結婚時買下的房子中,當她的間諜身份被揭露以後,她的鄰居,女兒都震驚不已。這樣一個看似普普通通的退休老婦人,曾經有著如此驚心動魄的人生。Melita雖然是間諜,但是最後並沒有被起訴判罪,2005年以93歲的高齡去世。

 

電影中的Joan是牛津的高材生,在學校參加了英國共產黨,和蘇聯留學生Leo相愛,而Leo是蘇聯間諜,後來被調遣回國。當Joan成為材料研究組織的秘書,有機會接觸絕密的核材料研究項目時,Leo又來找她,要Joan給蘇聯提供情報。我不覺得Joan有任何理由出賣祖國,正如我所預期的那樣,Joan拒絕了Leo的要求。Leo臨走告訴Joan,如果她改變主意,可以去找Leo的表姐Sonia,她們在牛津就相識。

 

每一個人行為的背後,都有其他人理解或不理解的動機。但是令我非常不可思議的是,Joan後來主動找到Leo的表姐,提供機密材料。電影中有很多Joan用微型相機翻照材料,將其帶離進出搜查嚴密的辦公室,然後在某個地方會麵轉交的場景。我完全不能理解,Joan為什麽突然改變了主意,做出如此令人不齒,背叛祖國的事情,特別是Joan不是出於任何物質上的欲求,也不要任何報酬。

 

電影中,87歲的Joan為自己的行為辯護說,核武器是一個毀滅人類的武器,越多的國家擁有這項技術,就都能夠威懾對手不敢使用核武器,從而保證世界和平。我不是出賣國家利益的間諜,我是在為維護世界和平努力。這時我才對Joan 的行為,有了一些理解。

 

是對核武器威力的了解,促使了Joan阻止人類使用核武器的決心。誰又能知道Joan泄露核材料資料的事件,是不是那隻在亞馬遜熱帶雨林裏煽動了幾下翅膀的蝴蝶,才避免了廣島長崎上空的蘑菇雲,再一次在地球上的某個地方升起。

 

電影《桂河大橋》是1957年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老電影,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7個獎項。二戰時期的1942-1943年,日軍為了保證在緬甸的日軍供給,修了一條從泰國到緬甸的鐵路。修建這條鐵路的主要勞工是盟軍戰俘,和泰國,緬甸,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勞工。惡劣的修建環境,巨大的勞動強度,匱乏的生活物資,和肆虐的熱帶傳染病,導致了勞工極高死亡率,因而這條鐵路被冠以“死亡鐵路”之名。桂河大橋是這段鐵路中那座橫跨桂河的橋梁。

 

《桂河大橋》是以這個真實曆史事件為背景的虛構故事。英國俘虜營中的最高級別的上校Colonel Nicholson,領導英國軍人俘虜盡心盡力,為日本人修建了質量精良的桂河大橋。Nicholson把這座橋當做英國軍人尊嚴的象征和能力的體現,把大橋看成是在戰爭期間,英國軍人留給世界的偉大貢獻。Nicholson的建橋態度,換來了俘虜營的待遇的改善,讓俘虜的生活有了目標。盡管俘虜營裏的醫生極力反對認真地為日本人建橋,但是Nicholson還是充滿了成就感。

 

大橋建成了,通車之日的前一晚,盟軍派來的炸橋小分隊,在水下部好了炸彈,準備第二天通車之時炸毀大橋。第二天早上,因河水回落,電線露出水麵,Nichoson通車前巡查時發現端倪,下河查看,和盟軍的炸橋小分隊發生搏鬥,Nichoson為保衛大橋,不惜招來日本人。當盟軍戰士死在槍彈之下時,Nichoson大叫:我在做什麽?Nichoson最後倒向了起爆器。

 

Nichoson為了戰後給世界留下一個英國軍人的豐碑,居然和自己參加二戰的初衷相悖。他沒有為盟軍炸橋小分隊的到來而由衷高興,卻是不惜與其搏鬥,保衛大橋,傷害自己人。這實際是在為日本人而戰,助紂為虐。可是細細想來建橋工程中的種種,卻也能夠看到Nichoson執著背後的理念。

 

觀念的衝突,想法的不同,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無論是對國家大事,還是對日常瑣碎,都無處不在,很多時候,是源於價值觀的差異,人性的不同。因而怎樣表達自己,怎樣理解他人,怎樣才是正確的選擇,是一門一生的課題,蔣勳被問到70歲的感悟時,他說是自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

 
海澱網友 發表評論於
《桂河橋》是人類最好的電影之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