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廷頓: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思蘆 (2020-08-25 07:14:30) 評論 (22)

讀書劄記: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是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最著名的著作。基本觀點是冷戰之後的衝突按文明分野畫線。大多數書評都是針對亨氏的這個論點。讚之者眾,訐之者也眾。世界各種衝突,文明差異肯定是一個誘因,但是否是主要誘因?伊斯蘭-西方衝突可以說是文明的衝突。而中美衝突就比較複雜,不能完全以文明衝突來界定。這方麵的書評已經寫濫了。看一本書不一定要按作者的構思走,如果能得到新意,也是一種不隨大流的收獲。

西方文明之特點和現代化的關係:西方文明是希臘和羅馬古典文明的繼承者。從古典文明中得到很多遺產,包括希臘哲學和理性主義、民主政治、羅馬法、拉丁語和基督教。歐洲的封建製產生了貴族、平民、僧侶多階層,形成對王權的製衡力量。這種歐洲的社會多元性與同時的中國、俄國、奧斯曼的中央集權帝國形成鮮明的對比。後者的社會結構都是強大的王權統治著虛弱的貴族階層和貧困的市民階層。歐洲教會與國家之間的分離以及一再出現的衝突,在其他文明中並不存在。這種權威的分裂有利於個人自由的發展。社會的多元性導致了等級、議會和其他代表貴族、教士、商人和其他集團的利益的機構,提供了現代民主體製的代議製雛形,與雅典民主製遺產和17-18世紀的啟蒙時代和哲學共同促生了現代民主製。西方文明可以概括為八個特征:宗教、語言、希臘和羅馬古典遺產、政教分離、法治、社會多元化、代議機構和個人主義。最後五六項都對現代化有直接相關的促進。民主化首先在西方文明國家中實現,並不是偶然的。總的來看,民主化在基督教和西方文明影響強大的國家最為成功。

現代化和工業革命產生於個人主義和個人自由的追求。哈耶克認為個人解放的最大結果,就是科學的驚人發展,推動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造就了前人不敢想象的新世界。科技創新的主要源泉是自由競爭下的個人主觀能動性。組成現代化的科學技術、社會模式中的大部分,都發展自西方世界。這些都是與西方文明直接相關的產物。在一項50個國家的個人主義指標方麵的研究中,得分最高的20個國家包括了除葡萄牙之外的所有西方現代化國家,再加上以色列。說明個人主義和現代化的關係密切。

伊斯蘭文明之特點和現代化的關係: 伊斯蘭教教義嚴格,主張政教結合。比其他任何文明都更多地卷入了暴力衝突。伊斯蘭教起源於“好戰的貝都因遊牧部落”, 穆罕默德本人就是一位堅強的戰士和高超的軍事指揮家。伊斯蘭教的基礎深深地打上了這種崇尚暴力的烙印。古蘭經和其他有關穆斯林信仰的陳述幾乎都不禁止使用暴力,在穆斯林的教義和實踐中沒有非暴力的概念。文明間戰爭有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是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間的戰爭。穆斯林的邊界是血腥的。伊斯蘭是唯一威脅到西方存在的文明,而且這種情況至少發生過兩次。伊斯蘭文明缺乏和現代文明相關的因素。伊朗、土耳其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都是伊斯蘭政教分離,整個國家伊斯蘭化較鬆的時期。

中華文明之特點和現代化的關係:中華文明的主要特征是道德禮儀體製。宗教意識不強,但祖先崇拜、迷信意識強、服從秩序、遵守紀律、有家庭責任感、勤奮、節儉、崇尚集體主義、摒棄個人主義、缺乏人文主義,崇拜權力,推崇等級製度;國家高於社會,社會高於個人。大一統,中央集權。在現代化觀念上,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念一百多年以來一直占主流。對現代化追求在物質和科學技術上比精神和製度更感興趣。中華文明和現代文明缺乏共諧,但可以和現代科技共生。模仿能力強,創新能力低。追求國際政治等級製模式與歐洲的均勢模式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國際危機下,傾向尋求暴力解決問題,在76.9%的國際危機中使用了暴力,超過了穆斯林國家。

文明是優勝劣汰的進化過程:文明是有優劣的,有些文明不適應現代社會,最終會被淘汰。有些文明競爭力弱,麵對其他文明的競爭,最終會消失,比如瑪雅文明,對內血腥,人殉製度,總是將自己最優秀的人向神祭獻犧牲,最終被西班牙殖民者消滅。每個個人出自本能,都選擇最適合人性、最自由,最幸福的生活方式。所以最符合現代生活的文明最終會代替落後的文明。滿清統治中國後,雖然千方百計要保存祖製,強迫漢人剃發易服,但麵對更先進的中華文化,也不可抗拒地被漢化。落後文明中的優點會被先進文明吸收,融合。但是作為整個文明,落後文明的衰落和消失是不可避免的。

對一種文明的成敗,不能用統治的土地和人口來簡單衡量,更多地是思想上習俗上的滲透,和平演變。所以最後的文明是不同文明中優秀部分的融合。多元文化論者不承認文明有先進落後之分,也不鼓勵文明之間取長補短,相互融合。宣傳所有的文明都是一樣的。對落後的文明采取保護措施。否認文明是一個優勝劣汰的競爭進化過程。就像滿清統治者反對滿人學習漢文化,反對文化融合的大趨勢,設置人為阻力,鼓吹滿漢隔離,保存落後文化。美國左翼知識分子以多元文化主義的名義攻擊對西方文明的認同,否認存在著一個共同的美國文化,提倡種族的、民族的和亞民族的文化認同和分類。如曆史學家小阿瑟·施萊辛格所言:“多元文化主義者常常是堅持種族中心的分裂主義者,在西方的遺產中,他們除了西方的罪行外幾乎看不到任何東西。”美國的多元文化主義者要建立一個擁有眾多文明的美國,即一個缺少文化核心的國家。曆史表明,如此構成的國家不可能作為一個具有內聚力的社會而長期存在。一個多文明的美國將不再是美利堅合眾國,而是聯合國。

中美衝突不是文明之間的衝突:中美衝突不僅是基於文明的衝突,而更是意識形態的衝突,製度之間的衝突,兩個大國間的衝突三者的綜合。反對中國政權的包括台灣、香港、海外的華人,也都是中華文明的繼承者。中共的意識形態來自於西方,西方左翼思想旗幟包裹著中華文明的糟粨。

中國從建政以後就把美國當敵人。反美宣傳70年來沒有一天停止過,隻有強弱區分。中國反美是以意識形態發端,以中華民族複興,大國崛起,修昔底德陷阱不可避免為持續動力。當意識形態的合法性喪失殆盡,中國政府尋求經濟發展提供的行為合法性和民族主義的合法性,並有意識地激起反美情緒來為自己的權力和行為辯護。美國和中國幾乎在所有重大政策問題上都沒有共同的目標,兩國的分歧是全麵的。中國不願接受美國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偶爾的中美友好是表麵,都是權宜之計。中國並無與美國合作的誠意,從一開始就準備著和美國決裂的那一天,為戰爭準備打造全產業鏈。而且是唯一世界上試圖這樣做的國家。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在生活方式上存在根本的不同,而和西方文明有更多的共同處。但中國選擇和伊斯蘭國家聯手,共同抗擊美國。這基本上出於製度和政治的需要。中國向伊斯蘭國家積極轉讓常規武器和非常規武器:在阿爾及利亞沙漠中建造一座防備嚴密的秘密核反應堆;向利比亞出售化學武器原料;向沙特阿拉伯提供CSS-2中程導彈;向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和北朝鮮提供核技術或原料;向伊拉克提供大量的常規武器。

美國始終追求與中國互惠的方針,為與中國“建設性接觸”或“對話”常常作出讓步,並期望中國能對等做出同樣讓步。但是,中國視雙贏為中國贏兩次。將美國的讓步視為美國軟弱的跡象。在反複出現的美中貿易衝突中形成了一種模式:無休止的談判,雙方在製裁生效之前的最後一刻宣布達成措辭模棱兩可的協議。因而美國可以宣布在原則上取得了勝利,中國則可根據自己的意願執行或者不執行協議。

美國一直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會在中國產生有話語權的中產階級,必然導致中國的民主化。於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持積極合作態度。但是這個前景始終沒有實現。現代民主國家之間絕少發生戰爭。美國最終意識到中國崛起要在專製下和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下實現,並意識到中國的敵意。而且中國的不守規、不誠信的態度,已經對美國經濟造成嚴重損害。於是與中國的衝突不可避免。

結論:中美衝突起源於意識形態的衝突,根本上還是製度之間的衝突,是繼美蘇冷戰之後的新冷戰,不能用文明衝突來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