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刻意減肥

曉青 (2019-12-13 13:46:37) 評論 (46)

減肥已經成了時尚,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的,我覺得一直是這樣的。

過去有句話說,有錢難買老來瘦,所以,大家都覺得瘦是健康的標誌,是好事兒。當然太胖肯定也是不正常的。不知道大家注意到那個BMI沒有,據說那就是標準,原來我沒注意過,現在發現醫生病曆上都寫著你的BMI呢。

我從小就不瘦,是屬於在媽媽肚子裏就猛吃猛喝的那種。出生的時候8斤,我媽飯都吃不飽的時候生了我,我居然那麽胖,太不像話了:)

現在才知道,太胖的娃未來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大於正常體重的娃,6斤7斤的估計都是有長壽機會多的人。

是的,人這輩子是平衡的,吃多少,喝多少,想多少福,吃多少虧,最後據說是平衡的。自私自利的、貪吃貪喝的屬於多吃多占那部分人,所以,胖就沒有什麽不正常的了:)

這幾十年來,我也是有胖有瘦的,最瘦的時候一百來斤。很瘦很瘦的。

剛來美國的時候也不胖,自從開車後,我發現慢慢就胖起來了,所以,開車真的是不健康的。在美國車就是腿,不開車不可能。

當然了,開車的瘦子多的是呢。關鍵是胖人,有胖底子的人,隨時都會胖起來的,有句話說,胖人喝涼水都長肉。說得就是這個道理。

胖也好,瘦也好,健康就好。

我近十來年吧,一直維持一著個穩定的體重,趕上回家過年,趕上回國吃得好點,幾磅會漲上來,然後自然而然又恢複正常了。原來兩三天就行,後來要四五天才行,所以慢慢地出門吃飯也要注意了。

前兩年我自己回國,回來居然一磅都沒有漲,因為我沒有大吃大喝,雖然吃的不錯,但沒有多吃,隻要有機會就是酸菜粉、西紅柿雞蛋湯、地三鮮。鍋包肉、溜肉段沒吃。看來體重跟吃是有著絕對的關係的。

人都有惰性,我現在照以前是懶了不少,尤其晚上,不愛動,所以看劇成了最大的借口,再吃點零食,所以,想要減點體重應當隻能是夢想吧。

微信上有段時間總是教給鍛煉的方法,而且很簡單,尤其說看電視的時候也能做。其中一個就是踮腳。我一想不耽誤看電視,這個好。我就做起來了,堅持了一段時間,我感覺對我的膝關節有幫助,不那麽感覺無力了,其實想想晚上總坐著啥腿能有力?後來練得有點多了,腳趾頭有點疼,現在休息了:) 鍛煉也得適度啊,不管是哪一種方法都不能太執著。

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最近體重神奇般地下降了,我還挺擔心的,怎麽吃吃喝喝沒有改變還能體重下降了呢?昨天看醫生還說這事兒呢。

現在這化驗的地方真是效率高,一大早我的化驗結果就發給我了,血糖和甲狀腺都正常。看來不是這病來的體重減輕。自己感覺還沒有得掉體重的病,就當是減肥成功吧。

就這幾磅,昨天醫生給我的表上顯示,我的BMI正常,不容易。原來估計是微胖那段裏的。其實科學研究表明,微胖應當屬於正常,人家不是這麽說的,人家是說要比正常體重多十磅才是健康的。估計是留點富餘的抵抗個小病小災的,別一個閃失就扛不住了。

不聽別人的,自己感覺舒服是最好的,體重過重主要下肢關節壓力會很大,腿腳不好了,年紀大了可就不方便了,所以老人們有顯老不顯老的說法,其實就是看你腿腳是不是利索,坐在輪椅上就談不到顯年輕了,屬於殘疾人了。別的是小事兒,關鍵自己不方便了不是嗎?否則東跑跑西顛顛的,還不是自己也覺得舒服。

回頭看我這幾磅掉的,估計是零食吃得少了,水果甜的也減少了,晚上看電視沒有吃零食,加上出去活動比較多,忙一點,緊張一點。我老公說是暖氣壞了鬧的,不至於吧:)

現在我的努力方向是維持眼前的體重,因為這是正常的體重,其實再掉十磅我感覺更好一些,那就又是夢想了。有些夢想其實永遠都是夢想,實現起來基本那啥:)

不要刻意減肥,對健康不利,很多人的病都跟減肥有關係。人的健康是要從小一直注意才行的,不能說不小心成了胖子,通過幾天幾個月的痛苦就減肥成功了,那樣的結果都是暫時的,因為刻意減肥給健康帶來的負麵影響非常大。

還有刻意地吃這樣不吃那樣。每一種食物都有其它食物不具有的營養成分,吃得越全越好,適量地每一種東西都吃點,自己是享受對健康也有好處。

說歸說,有些自己也把握不了,順其自然吧,無論怎樣健康是目標。在健康問題上,沒有什麽秘籍和經驗,都得靠自己,健康的身體除了吃,也還有許多其它。好的心態,不太操勞的工作,省心點的家庭,健康的食品,清潔的空氣和水。

其實水的質量非常重要,過去我們都覺得美國的水是直接飲用水,一定非常安全,現在看也不是,報道中說了,由於清潔水的過程也給直接飲用水中殘留了很多重金屬,其中不乏導致癌症的。

現代又是高消費時代,每個人都希望享受到更多的生活,所以拚命賺錢,努力享受成了自然。當然,付出的肯定也是很多很多的。生活中的一係列問題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焦慮不安,也更有對健康威脅的因素。

在不可避免地我們要麵對和接受那些負麵影響的時候,我們還是要鼓起勇氣,多鍛煉,克製自己的貪欲,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慣。現在我們麵對的,不僅僅是長壽與否的問題,而是要爭取盡量健康地活好每一天,要讓我們的生命不僅僅有數量更要有質量。

 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