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兒子說“想當農民”/怎樣和青少年談理想?
春陽的南北小店
(2019-08-13 13:22:24)
評論
(0)
兒子滿十四歲那天晚上,說下午去小河邊坐了一會兒,我忙問,想什麽啦?兒子歎氣道:“我在想,我都十四歲了,這麽老了,還不知道以後要幹嘛?” 看著“這麽老了的兒子”,我扭過臉去笑了,然後告訴他:“沒關係,兒子。不管你以後做什麽,都會做得很好!”其實我真的很同情孩子。孩子的職業選擇,對他們自己來說,也是充滿困惑的。 如果你是真正地愛孩子,就要接受他的全部,而不能隻接受自己喜歡的那一部分。更不要隻想要一個自己心中的完美的孩子。在孩子的青少年時期,家長要用最大的耐心和包容,伴隨孩子一起成長。 不要認為孩子做出了不認真的決定,就當麵否定。在和孩子談話的過程中,也許你會發現,其實他的決定是通過認真考慮的,是有計劃地準備了很久了。
兒子一直到上大學,都還在為“長大了幹什麽而煩惱”。大二下學期,專業選定了“Political Science (政治科學)”。這對我們兩個理科生還是挺震撼的。我們是一心想著後代們都是科學家的。先生公然說:“政治科學,那也叫科學?(Political Science,那也叫Science?)以後討飯都找不到門!” 當然,我是絕對不批評孩子的選擇。除了支持,還是支持。 “兒子,這個專業聽起來特別酷,你能告訴我,這個專業畢業以後可以幹什麽嗎?”孩子們很清楚,大學畢業以後就得自己養活自己。 兒子說:“可以當文員,到政府部門,還可以當警察……” “哦,挺好的。當警察特別棒,你穿警服一定特別帥,還可以帶槍!”光想想就幫他高興。這個專業安排了實習課。一個周五下午,我接兒子回家。在路上聊起了他一周的課。他說有一天實習,是跟著一個警察一整天,看警察的生活。 我很興奮:“哇,當警察是不是感覺特別好,可以隨便給人開罰單!” 兒子卻有些遲疑,他說:“那個警察人是挺好的,我們聊了很多。但是我不知道我還想不想當警察。” 兒子說:“轉了一整天,就是看到幾輛車,計時器過時了,放了幾張罰單在車上。我要是一輩子都幹那個,太沒意思了。” 我說:“一般的工作,日常生活可能都一樣吧?也許你以後會有機會多體會體會。再說警察也有不同的工種,以後要是當個偵探,還是很有意思的。”我自己喜歡偵探小說,就想把這個“理想”加在兒子頭上。 兒子卻沒有我那份熱情,很顯然,一天的實習,他對四歲起就開始憧憬的警察夢有些動搖了。 兒子大三的時候決定進法學院,實現了小時候最不願做的律師夢,終於不再為“長大了幹什麽而煩惱”了。 孩子總會長大,什麽煩惱都會變成不重要的往事。享受孩子們在家的過程,不要為那些不著邊際的“理想”,把家裏變成戰場,其實他們就是說說而已。當他們和你談論理想,前途的時候,最好別認真和他們爭論,可以笑著聽,可以和他們一起討論,但是千萬不要大聲斥責,或者用鄙視的語言去諷刺挖苦。因為那樣做,除了會徒增雙方煩惱,加大吵架概率,沒有任何好處。 最後請記下一點,你也年輕過。雖然時代變了,但夢想還在。孩子們麵前依然前景遼闊。給孩子一些空間,讓他們慢慢長大。 成家立業了的孩子能感到幸福,不正是當家長們最大的“理想”嗎?
作者春陽,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係,後獲美國化學碩士。現定居美國新澤西。多篇文章刊登於海內外報刊,雜誌。
參與並編輯出版《與西風共舞》,《生活還可以》,《教育還可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情畫意》等多部合集。
多篇文章選入武大海外校友會文集和《武大校友通訊》。
散文曾獲江南美食杯佳作獎。多篇散文,小說獲漢新文學獎。
出版個人文集《散花輕拾》,《歲月流沙》。《歲月流沙》,由劉道玉校長親自作序,並獲海外華文著述獎佳作獎。
北美中文作家協會會員。海外文軒作協首任秘書長,紐約女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