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合影上了《新民晚報》

喬寧 (2019-05-31 09:45:57) 評論 (28)


一張童年合影,攝於我們的少年時代,地點為上海某大學竣工不久新教學樓。照片中的四位發小同年出生,在大學家屬院生活成長,父輩均為參與建校的第一代教職員工。4人從小在托兒所一起長大,從牙牙學語、蹣跚學步、調皮搗蛋,到學繪畫、朗誦、登台唱歌演出,直至托兒所畢業。既是同學,更是至交好友。後來進入小學,4人為同班同學。學習中互幫互學,成績名列前茅,不久戴上紅領巾,胳膊上佩戴了少先隊幹部標誌。共同參與學校組織的烈士陵園掃墓、春秋遊、運動會,多麽幸福美好的童年時代。

如今兒孫繞膝共享天倫之樂,雖不常見麵,但在微信群談天說地,通過視頻聊天既聞其聲,又見其人,組織聚會合影留念。莫逆之交的友情不減當年,依然興趣盎然,樂樂陶陶。 

這次回滬,與另三位在同濟大學退休的小夥伴取得聯係。在教務處退休的老周告訴大家,他將我們童年的合影配了文,投稿到《新民晚報》老照片征文欄目,引起編輯的關注。他們得知照片中的四人將在同濟西郊分部參加一個聚會,便策劃在當年拍照的同一地點,采訪照片中的四位小萌主,並錄製短片。

當年的四位小男孩,如今都年過花甲,白發蒼蒼。看著這張保存了半個多世紀微微泛黃的老照片,兒時的模樣又還原了,當年一幕幕情景在腦海裏再現,那時出門想著能揀個萬能的寶葫蘆,睡覺枕頭旁有個能說會道的小鈴鐺。大家曾經一起讀小人書《西遊記》,琢磨著如何騰雲駕霧,一起討論《鐵道遊擊隊》的英雄們如何威震微山湖。。。 

這次大家故地重遊,唏噓感慨。對著記者的鏡頭,大家侃侃而談,老周說起這張照片的來龍去脈,說起由父輩參與創建的大學校園。老葉說起這幢令孩子們自豪的教學主樓。大家曾經一起撿廢銅爛鐵參加大煉鋼,一起搬磚添瓦,為建設主樓獻出微薄之力。曾在宣傳部擔任領導的老陳,說起四人不同的成長經曆,同濟的變遷,說起如今大家幸福的退休生活。我則感慨地說,當年這些共產主義接班人,如今都交棒換靴,功成身退,交給下一代的是一列和諧高鐵,奔向盛世。祝祖國繁榮昌盛,祝父老鄉親們幸福安康!

記者放下鏡頭,情不自禁地說,拍了二十多組現場采訪,你們是唯一不須重拍,一次即過的。五月十五日,照片與文章見報,同時《新民晚報》電子版刋出了現場采訪的視屏。



蹭光的感覺有點爽歪歪,即興寫下歪詩一首:
呼拉拉喜見高樓起,
四萌娃添磚也出力,
登大廈一覽雲中曉,
望鐵流呼嘯長嗚笛。
大禮堂幻影一幕幕,
大操場小馬奔騰急,
童年夢共結兄弟情,
匆匆中可想四結義?
從此
四葉孤舟八方遊,
獨木沉浮任風雨。
古道俠腸武功疏,
長板坡上英雄稀,
自古少年多宏誌,
景陽崗前念賢弟。。。
水墨書香在陳竹,
悠悠天涯又同濟。


 


曉非隨筆:
不遠萬裏覓歸途,
而今相聚再結義。
人生數十古來稀,
共奔百歲創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