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潤濤而非顏寧首次發現了葡萄糖轉運蛋白的機理及結構

lin13590 (2019-05-12 07:42:17) 評論 (35)

閻潤濤而非顏寧首次發現了葡萄糖轉運蛋白的機理結構

網紅美女科學家顏寧剛剛(4月30日)獲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是今年僅有的兩名中國科學家,真為她高興。在國內大量的介紹中說顏寧在2014年是世界首位發現了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的科學家。這個說法應該不對,是Yan首先發現了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沒錯,但此Yan非彼Yan, 真正首先發現了細胞膜葡萄糖轉運蛋白原理和結構的是來自中國大陸叫閻潤濤的美籍科學家。閻潤濤是何許人也?他是最有名的海外網紅博主,在文學城其博客點擊率2千4百多萬,如果國內能開放他的博客,點擊率估計會有數億,曾經有國內轉載其一篇博文,點擊率達150萬,由此可見其網紅程度,尤其在海外應該不亞於顏寧。
 
閻潤濤是中國改革開放後高考的首屆(77級)大學生,上世紀80年代來美國留學,博士畢業後,在Johns Hopkins醫學院付院長 Maloney的實驗室從事膜蛋白研究,他在90年代初用克隆的細菌葡萄糖轉運載體為研究對象,突變455個在載體膜蛋白上的氨基酸,並測量得到455個氨基酸突變體兩邊的數據,而後整理數據得出葡萄糖轉運蛋白的工作原理喇叭口模型,即在葡萄糖進入細胞膜喇叭口朝外,進入細胞膜後喇叭口朝內,這樣得以將葡萄糖運入細胞內。這個突破性工作發表在世界最著名的專業雜誌Cell(細胞)上( Yan, R. T., and P. C. Maloney. 1993. Identification of a residue in the translocation pathway of a membrane carrier. Cell 75:37–44.)隨後閻先生又用一年多時間測出了葡萄糖轉運蛋白的氨基酸結構,其結果於1995年發表在PNAS《美國科學院院報》上(Yan, R. T., and P. C. Maloney. 1995. Residues in the pathway through a membrane transporter.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2:5973–5976.).
 
20年多年後,博士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的顏寧及其在清華大學的研究小組利用流行的X射線晶體衍射方法號稱首次成功解析了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和工作機理,解決了困擾結構生物學界半世紀的科學難題。但從以上閻潤濤的研究結果來看,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顏寧證實了閻潤濤關於葡萄糖轉運蛋白的工作原理及結構。問題來了,顏博士雖末引用閻博士的論文,但實際到底有沒有看過閻博士的兩篇論文?閻本人說估計沒有,認為國內有防火牆,看不到國外資料,他在百度根本搜不到他自己的論文。但這說法太牽強,首先,作為中國的頂尖科學家,絕對能查到所有的科學文獻資料,我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在醫科院圖書館就能查到所有資料,當時還沒有互聯網,但每個月圖書館會收到幾個月前的PubMed 計算機小磁盤,何況現在,有什麽資料查不到另外,所有的科研人員在立項目之前,一定會查閱所有有關文獻,查細胞膜載體看不到閻博士在世界最頂尖雜誌文章的機率接近於零。無論如何,我們現在奢望顏寧博士能給個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