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一目十行的,我把劉慈欣的原著《流浪地球》讀完了。 不同於電影,他的小說在科學推理上更能說服我。 不愧是學工程的出身,他寫科幻小說是有根基的。 我很喜歡他在寫的時候變換不同的視角,比如宇宙的視角、 上帝的視角和人類的視角等, 小說最打動我的是最後一段對地球派人群的審判和鎮壓, 這群相信太陽會爆炸堅持把地球推出太陽係的人, 在預定時間也是在太陽係的邊緣依然看見遠處火球般不落的太陽, 被所有的人認定是危言聳聽並葬送了人類的未來, 這群人被從地下推出,走向冰凍的海洋, 沿途接受憤怒的人群投擲的石塊,有的人頭罩被砸破, 麵孔立刻被極寒凍麻木,卻依然邁著腳步走向緩慢的冰凍死亡, 可是就在這群被審判終結生命的人群全部化成冰柱時, 忽然天際邊緣的火球一閃,太陽爆炸了, 臨近太陽的三個行星隨即氣化,審判的人群也都僵在那裏..... 這段描寫讓我看到劉慈欣筆下的暗喻, 他的文字原是非常有多重意義的。真理往往不在大多數人手裏, 審判者不一定握有真理, 可悲在大多數人尤其是自認為站在真理一邊的那些人, 往往成了悲劇造成的幫凶而不自知,而那些明白真理的少數清醒者, 往往因為超前的意識,而像耶穌一樣被釘在十字架上。 人類的可悲性不過如此!
讀完小說才發現電影與小說原著相差得很遠。 就像張藝謀隻取了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 裏的一句話改編成了電影《歸來》, 這部電影的導演郭帆也是將原著中僅僅占約五段話的篇幅進行了故事 改編,成為電影故事的主體,他選擇的是地球靠近木星的這段, 利用影視強項的視覺衝擊, 再用祖孫三代情把故事的核心放在人物和情感上, 應該肯定郭帆的努力的方向是對的,隻不過, 情感的刻畫還不夠達到感動觀眾的地步,不過, 影片最後父子倆的訣別對話還是引發了我的眼淚。 但是兄妹之情和祖孫之情都很淡然,我幾乎沒有什麽感動。
作為讀者和觀眾,我以前也常常喜歡批電影把原著改的麵目全非, 也是因為有過一次寫劇本的經曆, 與電影導演接觸合作的經曆慢慢讓我有了不同的視角, 也學會從文學藝術和影視藝術不同的角度去欣賞這兩種相似又不同的 藝術作品,正如原著作家劉慈欣說的,電影和小說是很不一樣的, 它們遵循的藝術規律完全不同,電影的主創者是導演、 編劇和製片人,作為原作者應該給他們極大的信任與自由。
再回到《流浪地球》,我雖說比較喜歡原著, 可還是挺感激電影的改編,不僅它開創了中國科幻片的新局麵, 而且它讓我知道了中國一位不錯的科幻小說作家和他的作品, 影視劇對文學作品的大眾化普及的作用可見一斑。
相關文章: 《流浪地球》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