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電影芳華: 以七十年代軍隊為酒瓶,裝的是迎合現代人口味的可樂

KarlMax (2017-12-19 11:01:44) 評論 (19)

以七十年代軍隊為酒瓶,裝的是迎合現代人口味的可樂 評電影芳華

跟大家一樣,看了電影芳華。

對於一個商業電影來說,寬鬆厚道地講,這個電影有其觀賞性。借著紅色的歌曲,舞蹈,音樂,服裝和場景,把觀眾,特別是那個年代的過來人,帶回了那個四十多年前的歲月:一九七六年的三位領袖的逝世,對越南的自衛反擊戰,以及中國的改革開放。總體上講,場麵和道具都很到位了,但那個年代特有地時代味道沒有表現出來。

嚴格嚴肅地講,這個電影是以七十年代中國軍隊為酒瓶,裝了迎合現代人口味的可樂。文學性、藝術性、思想性偏低的粗糙之作。仔細品味,非但沒有準確描寫刻畫出那個時代人的特征,返而生搬硬套情節,主觀臆斷牽強之作。

影片裏兩個男女主人公都有悲劇色彩,但兩個人都是不能自圓其說的人物。根據情節發展,先講初入文工團的女新兵,何小萍:一個生父被勞改,生母再婚並且不受繼父及弟弟妹妹喜歡的女孩子。為了能盡早盡快地照一張穿軍裝的照片寄給家人,在不經別人同意的情況下,偷偷拿了室友的衣服,在剛入軍營的頭一天,偷偷跑到市區裏的照相館裏照像,後來被人懷疑質問時,不惜說謊直至謊言被戳穿。

這種幼稚而且不誠實的行為根本不符合一個受欺壓,受冷落十八九的女孩子,倒像是一個軍區付軍長嬌生慣養的大小姐的做法。再則,軍營裏還有沒有紀律了?  一個新入伍的女兵未經上級批準,可以隨便出入軍營嗎? 影片顯然是把女主人公演變成了當代女大學生,趁女室友不在借了人家漂亮衣服參加了一個活動。

男主人公叫劉峰,是一個年年標兵的活雷鋒。好幾次去北京受到全軍表彰的先進分子。他後因搶險救災,傷了腰部不能再跳舞,改做了文工團的美工。這時團裏推薦他去軍校,他發揚風格讓給了戰友。但其實是因為他喜歡一個唱歌女團員,不想離開團裏。影片又一次開始現代版的演義,場景在團政委的辦公室,政委和劉峰一來一往,但口氣卻是現代派的銷售經理和業務骨幹的對話,經理意思說,現在有個好機會,想派你去。業務骨幹說我現在挺好,這機會給張三吧。劇情根本沒有一絲一毫軍隊政委的威嚴,下級軍官對上級領導的尊重。缺乏軍人應有的氣質,現代江湖派十足。

一個標兵不隻是做做好事,業務知識更要撥尖。對知識應該更有進取心才對,這也是大多數姑娘喜歡小夥子們的原因。電影為了劇情又來了一次不符合人物的行為。再則像這種軍區有名的先進人物,命令往往是上級機關黨委發的,單位黨委隻是轉發。既便是由政委決定,他完全可以發命令,限時報到。革命軍隊裏的政委,既是兄長,也是父親,有些事情根本不需要本人同意。

總之這兩個被強行塑造的男女人物各有各的不幸。男的因為向暗戀的女團員表白,被誤解以至於下發基層連隊。女的不受宿舍的女團友喜歡,經常給她一些難堪,最後因為大家對男主人公出事後的冷漠,而再次說謊,也被逐出文工團。女主人公的幾個女室友,無論年長年年幼,根本看不出在軍隊裏有所成長和成熟,對新同誌有什麽愛護,對小戰友有什麽寬容厚待。人物再次現代版的演義,幾個現代派的大學生在先住進宿舍裏後,對後來者的氣勢。  可笑的是在二個男女主人公都被迫離開後,當文工團解散的時候,一群人開始痛哭流涕地唱起了 送戰友的離別歌曲。請問 劉峰和何小萍算是戰友嗎?幾個人一起當麵翻查戰友的私人物品。這樣的集體有什麽可以留戀的呢?

整個電影就是一個亂,而且越來越亂。然後男女主人公就上了反擊越南的戰場,旁白裏講,男的想繼續做英雄,好讓別人傳唱,一心求死,最後受重傷節肢。這是對一個戰場上留血的戰士的侮辱。不怕死,但不等同於想死。戰士在戰場上一心想的是要完成任務,個人的生命已經擲之腦後。

女的在戰地醫院救死扶傷,但因立功受獎而不適應發了瘋。這情節都是很離奇,不合常理。複員後,男主人公,付連級別的戰鬥英雄以及一位傷殘人士,沒有或者是沒有交待為什麽沒有受到政府部門的安置工作,離鄉背井去賺錢,結果生活困難,受到社會不公正待遇。最終兩個男女主人公生活在了一起。

這個電影的失敗,以及很多現代的文學作品的失敗主要是受到了西方所謂展現人性的影響。女主人公何小萍之所以不惜說謊拿別人的軍衣照像,就是因為她要盡快寄給多年未見的爸爸,父女情深嘛。而標兵劉峰則是暗戀女團員,不能自拔,以至於推掉軍校進修,心甘情願地默默等待,活雷鋒也是人嘛,也有七情六欲嘛!

人性有兩麵性,既有善良的一麵,又有貪婪的一麵;既有勇敢的一麵,又有恐懼的一麵。有人強,有人弱。這些都是人天然的人性。人民軍隊或者任何一個有戰鬥力的軍隊都是要摒棄這種天然固有的人性。七十年代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指戰員真是有一種經過鍛造磨練後升華的人性,一種自動服從於集體利益之下的人性,這種百練成剛的個體人性有光澤但沒有棱角,有溫暖但不傷人。集中在一起就是具有一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是口號,是一種氣勢和精神。

這種精神就是戰無不勝的法寶,也是七十年代在相對落後的情況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始始終終能夠威懾美蘇兩大超極大國。幾代中國人民的優秀兒女不計個人得失,保衛了祖國。

做為商業電影,我們不強求《芳華》展現這種精神。但對這種精神演義,我們應該有所警醒。文學作品是人創作的。既然有人,就有個人的政治傾向。小說及編劇是作家 嚴歌苓女士。看過她幾部作品,從 天浴 到 金陵十三釵,再到芳華。拋開內容都很牽強之外,她的小說裏,看不到對普通勞動者,對普通小人物,在大時代變化裏所表現出來的勇敢,執著,樸實和善良有任何歌頌,甚至是應有的同情。展現的是時代的瘋狂,領導人的偏執,而所謂的相對的好人又各懷雜念。不但好人難當,而且好人絕無好報。 中國幾代走過血雨腥風人的後代們,又都想回歸秋瑾的 人血饅頭能治病的麻木不仁的時代。這不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嗎。

以七十年代軍隊為酒瓶,裝的是迎合現代人口味的可樂,這就是電影《芳華》的本質。故然有些場景,讓人懷舊不已,故然有些情節,讓人潸然淚下。但整體上是一部拙劣的作品,缺乏浩然正氣。 讓我們仰望那個七十年代的酒瓶吧,雖然外表老舊,但是樸實無華,更重要的是裏麵裝滿了經過醞釀,蒸餾,升華,提純的酒! 高出那糖水可樂千倍萬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