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麵:麵水比例

笨狼 (2016-08-29 15:14:22) 評論 (5)
麵食千姿百態,第一步是和麵,而和麵,麵水比例至關重要。一般水平高的,憑感覺,恰到好處,一般業餘,通常有個參考,要麽用體積,要麽用重量,家裏做,幾乎都用體積,方便,誰還會專門買台秤?
 
Product Details
 
麵食,我是門外漢,除了手藝平平,還少吃,吃不下;餃子不會,包子饅頭少吃,烙餅麵條偶然做做。不過吃不了,對飲食的興趣就轉到了鑒賞哪兒,看看啥好吃的,過過書癮,也算是滿足了吧。不過麵食有一樣我倒是費了些勁,就是自己烤麵包。
 
其實經濟“健康”的麵包,到處有賣的,成分健康且便宜,就是用料平平(如天然防腐劑),還不新鮮。所以有一段時間來了勁,決定自己做,條件是全麥或全黑麥(rye),材料隻用四種:麵粉、水、麵種(麵種:鮮酵母、天然酵母、老麵、發麵、麵種、酵子 ,酵頭、麵肥、老肥、麵引子;酒釀 是米做的)和鹽。出了不少力,因為實在吃不下,做做停停,時好時差,酵頭養得辛苦,後來少吃碳水,就不了了之。
 
不過倒是了解了一些常識,最基本的是麵與水的比例。太基本了,沒人能能弄錯,因為這個,不少食譜不提了。其實一個食譜如果不標明麵粉你和誰的比例,那你隻能“按慣例”,這食譜就沒啥可學的,不會好吃。舉例說,“菜男”(台灣名字?)的短文
 
菜男做的各地麵食,附做法,雖不正宗但誠意十足
 
寫的細,插圖美,是篇好文,就是看了沒法學,失敗。
 
西方烘麵包的高手,麵和水的比例就像祖傳秘訣,是個訣竅,別人誰的也不能聽,從軟硬筋道,第一步就得看麵水比例,美國叫“baker's percentage”(我把它叫做水麵比),按重量,是水占麵粉的比例。
水麵比 = (按重量)水 ÷ 麵
(注意了,不是水÷總重量)。
 
為什麽不用體積?原因很簡單,麵粉是粉,可壓縮,體積是控製不了的,量也量不準。當然麵粉吸收空氣裏的水分,也影響重量,但不嚴重。故此專業一定用重量不用體積。
 
那什麽樣的比例合適?當然得看你做什麽了,但常規的話,50%是個起點,你要是毫無信息,這就是個首選,50%,一般軟硬合適。
 
就我的觀察,40%和60%間幾乎適用於所有的日常麵食,按體積是個啥樣的概念?在美國,一杯水是236.6克,一杯麵粉是125克,大家也許記得誰比麵粉重得多。
 
以一杯麵為例子,算算:
水麵比 水(杯) 容易記的體積比
40% 0.21 1:5
45% 0.24 1:4
50% 0.26 1:4
55% 0.29  
60% 0.32 1:3
     
70% 0.37 略比1:3低
80% 0.42 2:5
 
小分數2(杯水):3(杯麵)是什麽呢?126%。
 
想起這事,是見到食壇(人稱私房)詢問:
 
1杯水3杯麵粉,就是60%的水麵比,感覺是隻濕不幹。聲明一下,食壇個個是高手,我啥也不會,平時多點紙上談兵,讓大家見笑了。不過我因為自己水平低,堅持講究“精確”,比如比例一定得明確體積還是重量,精確了,笨笨的也能跟著做。
 
你要是講究,用水量還有冬夏(空氣濕度)之分,粗糧得多加水,高中低筋,冬麥夏麥,普通麥硬麥;用雞蛋牛奶又不同,冷水熱水不同;特色的麵點還有特色比例。比如說,我做的粗糧麵包,90%水的配方常見。
 
算是給大家做點貢獻,我找了找“磚家”們怎麽說的,給大家匯報匯報。主要參考的是
 
也看了看
 
但這不如上文,體積還是重量?“正業天使創投”名字就不如“飛雪無霜美食”專業。兩篇博文還有麵粉的選擇(高中低筋 )和其他資料,我就不管了。
 
冷水麵   二說
麵條 40%  
餃子餛飩 50% 45%
餡餅 60%  
春卷皮 80%  
     
燙麵    
薄蔥油餅 80% 70-70%更合適
厚蔥油餅 70%  
餡餅鍋貼 60%  
包子饅頭 50%  
麵包 65%  
烙餅 60%  
 
你要是覺得我還費了勁總結,給我點讚一下:行行有冠軍,這是個世界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