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兒童” 兄弟倆:優秀和平庸

荔枝100 (2016-03-09 06:31:00) 評論 (41)

我女兒有個小學同學,他和哥哥都是被心理學家正式測試確認的“天賦兒童”(gifted children)。

他們確實非常聰明,哥哥兩歲多就在電腦上玩遊戲,弟弟三歲不到就會認字做算術。上小學後,他們年年都是成績優秀,數學、語文、畫畫和音樂,學一樣拿一樣。平時說話、玩耍,無不表現出超人的智力。四年級,在經過智商測試後,他們分別轉到公校的“天賦班”就讀。

從初中開始,兄弟倆的差異就看出來了。他們雖然智商都很高,興趣和學習態度卻大相徑庭。哥哥勤奮、執著,弟弟馬虎、懶散,還交上了一批不愛學習的小朋友。高中他們仍然讀天賦班,哥哥的成績卻比弟弟好許多,弟弟的功課直線下降,十一年級時,學校讓他退出天賦班。現在哥哥如願以償,已在一所名校念軟件工程;弟弟高中還沒畢業,但很明顯他的成績隻能進三流大學或社區學院。

當然進社區學院不等於將來“沒出息”,讀書不是唯一的成功道路。但這對天賦小兄弟長大後的不同結果,卻令人思考。

他們的媽媽把這個情況歸咎於兄弟倆不同的性格。 也許,因為性格會造就做事的態度和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人生觀。

西方社會崇尚“天才”,人們會說:“老虎伍茲生來就是打高爾夫的料”,或“張永宙注定要成為一個世界級小提琴手”。

很多孩子都相信天生聰明就是成功的保證。有個心理學家調查過,他問一群孩子:你寧願要天賦還是要勤奮?孩子們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要天賦,因為如果你有天賦,一切都不用費力了!

孩子幼稚,這樣的回答可以理解,但有不少家長也特別看重所謂天賦。最大的問題是,家長看自己孩子都是戴有色眼鏡的,小小的一言一行,都會讓家長認為孩子天生聰明,有天賦。

教育心理學家們想對家長們說,沒有什麽人天生注定就是要打高爾夫或拉小提琴的。他們隻是在這些特定的領域具有超出一般人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本身並不能保證他們成為一流的高爾夫手或小提琴家。天賦兒童中不乏有成年失敗的例子,更不用說很多聰明孩子最後以平庸告終。

孩子有天賦,起跑線上先走一步,這當然很重要,智商太低是怎麽用功都無效的。但如果家長和老師不去引導,天賦也可以成為一種負擔,一種障礙。聰明孩子因為從小就不用花力氣學習,他們無法把刻苦和成功聯係起來(“我根本沒有複習就拿了98分!”)。他們也不會為自己的成功感到自豪,因為這個成功是現成的。他們不能說“我成績好,因為我努力”。

這有點像年輕人花錢,花自己賺來的錢,還是花父母給的錢,那個感覺是不一樣的。

而且,他們還會形成一個錯誤的觀念:因為他們生來聰明,以後一生中都會很順利、心想事成。

這些孩子不知道什麽是失敗,在挫折麵前該采取怎樣的態度。問題是,有那麽一天,例如到了高中的天賦班,或進了哈佛、朱麗亞音樂學院、NBA 球隊,或踏上競爭激烈的工作崗位,他們會突然發現周圍全是有“天賦”的人。原來世界上聰明的人有很多!

 “天才”和“成功的天才”完全是兩回事。他們的區別有兩個:一是後者更勤奮;二是後者知道如何利用、優化自己的聰明。

而僅僅的“天才”,如果沒有耐心、執著和自律,不知道在挫折麵前怎樣堅持,他們很快就被淘汰下去了,成為平庸。

很多年來我認識的天賦兒童中,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在我孩子的琴友中,這種情況最顯著:小時候彈初級時,很有樂感、很能悟、手指很靈活的孩子,到了中、高級時,被其他更勤奮的孩子趕上、超過。學琴,再聰明也得練。

佛州大學心理學家艾瑞克森博士(Dr. Anders Ericcson),曾專門研究過體育、音樂、數學等方麵的精英。他發現,所謂天生的能力,並不能預測一個人的成功。長時間的刻苦練習,以及在困難或失敗麵前的執著態度,才是最重要的成功預測因素。

孩子有天賦也好,沒有天賦也好,這都是他們的基因,爹媽給的,無法改變。但學習態度卻是可以改變的,努力和勤奮是可以做到的,也是爹媽可以從小教導的。

教育心理學家們對“天賦”、“天才”、“潛力”等詞匯抱有責疑態度。他們建議家長和老師在孩子麵前不要使用這類詞語。多表揚孩子的努力,包括他們失敗的時候。少稱讚他們的聰明。

如果你的孩子沒有超人的聰明,告訴他們,雖然缺乏一些特殊能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勤奮來彌補。

告訴天賦兒童:也許你很聰明,那是你的幸運。你有這種天生的能力,現在你要通過努力來開發和實現這種能力,才會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文章參考:Parents, Psychology Today 等雜誌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