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於1945年抗戰勝利後, 經朋友介紹到上海盧家灣的柏油軋石廠任負責人,聽老爸說抗戰前的上海的道路修造管理是由三家機構管理, 公共租界即習慣上說的英租界, 法租界以及中國國民政府的道路機構, 日汪時代把這三家合並在一起了, 抗戰勝利後的上海市政府, 因租界已經不存在了, 就沿用了隻有一家來管理, 即上海市政府工務局道路處,而修路所需柏油石子等, 均由原法租界設在盧家灣的柏油軋石廠負責, 壓路機而由該廠管理, 老爸就順勢成了上海市政府的壓路機隊隊長。
到差後, 就得全上海到處跑, 找散落在山海各個地方的修築路機具材料, 運回盧家灣工廠,老爸是四川土包子,既不會說上海話(到了也不會說),又對上海的道路一點不曉得, 工務局便特批美式吉普一輛給這家工廠, 可老爸那時還不會開車, 但廠裏的老的無論法租界或英租界的壓路機司機, 差不多個個都會開車, 可局裏還是不太放心,怕老爸過多的公車私用, 就決定局裏派個司機,每日早上從局裏車庫開來, 接老爸全上海東奔西跑, 好不容易, 一二十輛(到底多少老爸說過我忘了)壓路機找齊了, 殘缺破爛的, 這時老爸就發揮了一個能動手的工程師的作用了, 很快, 一切就緒。
之後, 老爸幹了很重要的一項工作, 即拆除南市原華法交界處的鐵門。1945年10月21日,上海市工務局屬員張子孚在致局長趙祖康的呈文中,宣稱“租界當局裝設鐵柵,不但有礙交通,且更有失國體。現在租界業經廢除,為肅清舊有思想,統一市區管理,並暢達交通,整飭觀瞻起見,自宜及早予以拆除,以新耳目”。4天以後,上海市警察局局長宣鐵吾在致市工務局的公函中,也提出了相同的建議。市工務局遂將此意見呈送上海市政府和淞滬警備司令部,盡管後者的回複出人意料——“值此冬防期間,此項鐵柵於警備上尚屬必需,擬請一律暫行緩拆,藉維治安”,但市工務局還是在12月初獲得了上海市長錢大鈞拆除鐵門的手令。
於是老爸帶人 從12月16日開始,最初由該段道工自拆,由於人手不夠,自1946年1月2日以後又陸續雇傭了80名臨時工相助,每日動工5班,至1月13日終告全部拆除。老爸自認為這是一件為中國人長臉的事。
拆下來的鐵條啥的, 老爸覺得丟掉太浪費,就廢物利用地製作了一些小型修築路的推車等小機具,還受到時任工務局長趙祖康的嘉獎, 加了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