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分析\'共產黨宣言\'的一個重要觀點——

peterliu4080 (2015-05-12 21:07:08) 評論 (0)
 數學分析"共產黨宣言"的一個重要觀點——
                        "社會化的大生產與私人占有相矛盾"

                                      劉元澄
       這是一句名言,也是公有製的主要依據,但是,
當我們用數學分析以後,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不是公有製的結論,也不是私有製,而是接近目前改革後的所有製的結論,就是說,目前這種多元所有製,不是臨時辦法,不是以後還要公有製,這種多元所有製比較符合經濟規律,是長遠的,也是大多數國家實際上采用的,任何宣稱私有製的國家,都有公有財產,也都是這種多元所有製。
       首先分析”社會化“,目前的生產無論大生產,還是小生產,都是社會化的,都要與社會交流信息、技術、交換產品、原料,人力、物力等,幾乎沒有孤立的生產。
      至於社會化的“大生產”,這是有的,但是,不是全部。更不是唯一的方向。
      該大的不大,妨礙了生產,有害於社會,但這隻是社會生產的一部分,絕不是全部。社會化大生產最發達的歐美,也隻是一部分,時至今日,美國的中小企業仍占95%,為什麽?
     大生產不是唯一的發展方向,隻是其中一種發展趨勢,大有大的優越性,大也有大的難處、問題。小也一樣,生產單位分解,有時是必要的,但是也有壞處。大不是唯一的標準,更不是好的標準,生產力才是標準。大隻是生產組織形式大,說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在一個大單位。生產發生的關係,組織形式的大小,必需服從於生產力。不是隻要‘大’一個方向,所謂:一大二公“,把大生產的數量人為的增加,擴大,變成唯一的生產途徑,變成唯一的生產形式,唯一的生產規模,例如向國營單位發展,結果大量的大鍋飯,其實際效果是糟糕的,令人痛心的。
      許多中小公司,幾十年,上百年了,一直存在著,也許幾十人,也許幾百人,他們沒有太大的財力,沒有太高的技術,沒有比別的公司更傑出的人才,他們不願冒險擴大生產,不願涉及新的不熟悉的領域,這叫維持中小生產,這也是一種趨勢,維持原規模是一個數量很大的趨勢。這就不是社會化大生產的趨勢。
       還有一種趨勢:是變小的趨勢。
       由於領導班子能力下降,竟爭失敗,由於市場變化,技術淘汰,都可能從大生產變成中生產,小生產,破產。
      某些大生產化整為零,汽車可能把各零件轉包給小生產等等。根據生產力的需要,可以合並,可以分解,
      如果大生產不應少數私人占有,那麽中小生產也不應大占有。個體生產不適合國家占有。一個賣茶葉蛋的老太太產權也就幾十元錢,收入曾超過造原子彈的大生產的科學家。
      如果強行擴大生產,國有化,派去書記、廠長,派去會計、出納管錢,派去保管管物,統一核算,統一工資標準,幹不幹都拿錢,虧了國家補,按說一旦國營,老太太立即退休不生產了,這種大鍋飯能維持多久?錢從哪來,對於老太太來說,這公有製太優越了。但是,這種大鍋飯久而久之,隻能是大鍋清水湯,大鍋自來水,大鍋西北風。個體生產不應該社會占有。
        就說那少部分社會化的大生產,離國營也很遙遠,按共產黨宣言中舉例的大生產,也就是某一單位的生產與運輸的合作,不管合作後變多大,產權人的價值占有不應改變,原來誰有多少,還有多少,產權不能因為社會化,成了人人都有,都不能行使產權,實際誰都沒有了,不能糊塗化。國家管,困難多啊,競爭不過別的國家,會被淘汰的,會被人民選擇掉的,蘇聯就是例子。幸好中國人聰明,改革了,才發展起來。
       就說目前的跨國公司,幾百人,幾萬人足矣。也達不到幾十萬人的城市級生產,更達不到幾千萬人的省級生產,不可能是十幾億人的國家生產。
       一個國家,幾十萬種產品,每個核算單位生產一個或幾個產品,比較利於控製質量,比較適應市場人民需求,比較適應生產力的需要。因而會有幾十萬、幾百萬個核算單位。一個單位生產幾十個,幾百個產品就太累了,就是私人企業,也管不過來,也是大鍋飯嚴重。何況國家核算,同時生產幾十萬個產品,政治家又要當企業家,缺少專業經驗,市場瞬息萬變,隻有一個人有決定權,難啊!
        再說國家是裁判,裁判參與踢球,算誰贏?裁判上去領冠軍杯,豈不滑稽?
       目前的國營最多隻能是代管,政治家代理企業管理,不可能是真正的國有。國有,全國人民所有,全國人民能參與分配嗎?全國人民都可以行使產權嗎?全國人民是老板,老板可以參加生產,不下崗嗎?所以隻能理論上所有,文字上所有,不可能實際所有,不可能每個人行使產權。
       所以不能把大生產做為唯一目標,國營做為唯一目標,“公有”做為目標,打擊個人所有。社會化大生產不是唯一目標,這隻是個生產組織形式的大小問題,形式必須服從內容,發展生產力才是內容,才是第一目標。生產需要大的,要擴大,生產力需要分解的,要變小。再說,大生產,公有,不可能解決一切問題,公有財產為私,也很多。
       專業化是一個更大的趨勢,比社會化大生產重要的多,專業化意味著分工合作,分工可能意味著縮小,合作會是”大生產“
專業化意味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才的生產與發輝作用,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大生產不是第一生產力,擴大生產不能比生產力重要,隻是發展生產力的一個手段,一個分支標準。
       社會化大生產隻是專業化的一種表現形式,隻是專業化需要的辦法之一。
專業化需要某一行業的協作與聯合———大生產,但是專業化把技術門類愈分愈細,研究的範圍更具體,更深入。分支愈多,每個部門人數愈少,未必都是變大。化學上化合反應隻是一種反應,不能取代分解反應,大物體重要,是好東西;不能因此否定分子,分子不是壞蛋。
            大生產與私人占有相矛盾,現在可以問一下嗎,社會化大生產與個人占有也矛盾嗎?國家是個人組成,國有不是個人交稅組成的嗎?大生產必須全民占有,怎麽實現全民占有,每個人都可以有產權嗎?每個主人可以有生產勞動權—不下崗嗎?所謂全民所有,產權人人平等,如何實現?如果國家是個人組成的,國家財產自然也是每個個人財產組成的,是每個人納稅組成的,國有與個人所有不是矛盾的,更不是你死我活的。
        其實,這些都是理論探討,書麵語言,都在憑道理辦事,憑“應該”辦事,聽起來很美,但社會上的產權運轉根本是另外一碼事。真實的產權運作,根本不理睬這些理論,它隻是按自己固有的規律運行,誰不按這個規律辦事,總是碰得頭破血流。
       所謂公有財產人人平等,提法不確切,財產有多有少,最多也就是相等,不是平等,不是政治權力,可以平等。
       財產目前運行規律是:1、必須勞動才能產生財產,不勞動者不可能有產權,不是什麽人人平等,人人有產權;2、不是所有勞動者都有產權,吃光喝光的人沒有剩餘,就沒有產權;3、有了剩餘必須投資,才有產權,買股票才有產權,把錢存在銀行保險,但是就沒有產權;4、不少人不願意要產權,根本不願意冒風險去投資。還有一些人寧願要一門技術,一門知識,這比有二畝地好多了,這種人還不是少數,所以產權隻可能在一部分人手裏,不是人人平等,也不是人人平均。人人相等。目前,這一部分有產權的人產權是否平等?這不依賴於傳統社會主義理論,而是決定每人的投資,隻要投資來源是合法的,勞動的,多少都可以。每個人知識不同,貢獻不同,分配不同,產權不可能相等,產權多少應該向專業水平傾斜,但是要傾斜的合理,合乎個人貢獻,合乎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不能傾斜的太多,合理差距,又不能太多,不能兩極分化。
        對於產權平等問題,中國和美國實際都是相近的,就是“四人幫”時期權力從來也不相等,江青是政治局委員,權利與你我不一樣,大多數的權利都不相等,政治權利也不平等。廠長與工人權力也不一樣,權力當然包括人事權,財產權。

 結尾的話
       窮人與富人之間的矛盾、鬥爭一直都有,即所謂的階級鬥爭。但大多數和平時期不明顯,不是主要的矛盾,例如比階級鬥爭更重要的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道德好與壞的矛盾;正確與錯誤的矛盾;左、中、右的矛盾。隻有個別時期,政治太腐敗,有德有才的人被整出去,進入窮人行列。人才、知識結構與對應的權力結構不一致,致富不是按勞動,而是按腐敗,按政治權力。社會缺少新陳代謝能力,富人裏有太多的壞人,這時窮富的鬥爭就成了好壞的鬥爭,這時階級鬥爭才成為重要的矛盾。這就是革命沒有爆發在歐美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
       改革後的多元所有製結構,不是公有製的失敗,也不是私有製的成功,是兩者的握手。是國有,大公司、中、小公司,個體生產的和諧,按一定的比例,有機的組合。
       不是以公有為光榮,以國營為模範。組織形式的大小不是最終目標,而是以生產力為目標。
 所有製結構應該是大、中、小結合,“公有”與“私有”的和諧與混合
 ———金字塔。

          金字塔頂上是國有,隻有一個,軍隊,法庭等等,下一層是超大公司,大銀行等,有幾個。再下一層是大集團公司,幾十個;再往下是中等公司,中小公司,小公司,個體戶,個人生產。
>        從數量上看,超大公司總是很少,一層一層,越往下,數量愈來愈多,每個單位財產越來越少。個體戶農民有幾億,數量最多,所以是金字塔結構。道理上是這樣,實際上也是如此,美國是這樣,中國也是如此。美國也有公有(國有財產、集體股份公司)中國也有個人所有。
>        改革就是變化,改革意味著運動,對過去的雞毛蒜皮小問題,可以修修補補,但也可能對大原則進行變革,開刀去瘤也不是不可能。如果真有瘤,必須動手術,那是為了保住生命,那是為了人民,為了生產力的需要。不能以過去的某一具體理論為準,某一設想為準,不能以二級理論標準為準、理論分支為準,不能說一個字都不能動,隻能以實踐為準。要特別重視根本理論。例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是第一標準。
        改革,恰如一位充滿魅力的少女,由於擔心別人說她醜,不得不罩上了一層傳統的麵紗,由於擔心別人說她腳大,不符合封建社會的標準———三寸金蓮,不得不裹上一件長裙,以致行動不便,步履艱難。其實,根本沒有必要,完全不必擔心。改革,你不醜,根本不醜,你比社會主義美(傳統的),你比資本主義俊(傳統的)。
       改革,請換掉長裙,握好方向盤,,進入曆史的快車道。改革,請揭去麵紗,露出你本來的美!
      歡迎指正:yuan4080@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