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記、克林頓以及我們的青年時代

維立 (2015-02-22 16:41:45) 評論 (1)

名人給自己寫傳,應該等到風燭殘年的時候。如果事業幹得正起勁,還有很多雄心勃勃的追求,寫起傳記來難免遮遮掩掩,放不開手腳。反之,離生活中最輝煌的一幕有了些距離,塵埃已經落定,對事情的看法則會比較清明透徹,態度也會比較誠懇坦率。我們讀傳記,本來就是想偷窺一下旁人的人生,最好還能受到一星半點的啟發。如果一個人寫自傳時不能完全敞開心扉,這自傳的看頭不會很大。

因為這個原因,當希拉裏推出她的《親曆曆史》時,我是不屑一顧的。當時她剛剛離開白宮,當選了紐約州聯邦參議員。她想當總統的野心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個時候出版自傳,肯定是為自己塗脂抹粉,讓事業再創新高。這樣的自傳,不管在暢銷書排行榜上風頭多健,不看也罷。

《親曆曆史》出版後不久,克林頓也寫了一本《我的生活》。前總統的自傳當然是超級暢銷書,記得克林頓來本地一家龐諾書店簽名售書,就造成了好幾小時的交通混亂。對於這本傳記,我的興趣稍微高一點。雖然克林頓離開白宮的時間還短,但他本人已經連任總統,或許沒有更大的政治野心,應該比較坦率。因此,雖然我對這本書沒有瘋狂的熱情,還是趕了個時髦,把它讀了一遍。

《我的生活》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長。洋洋灑灑一千多頁,記載了克林頓生活中大大小小各種事件,尤其是提到一些事件的參與者時羅列的人名非常之多,想必他要為朋友、幕僚、支持者們在曆史上留下一席之地。除此之外,我對這本書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克林頓的青年時代,也就是他從一個吹薩克斯管的高中生,變成年輕有為的政治新秀的經曆。對我來說,這些故事遠比他以後處理國際國內重大危機、為美國和世界做出貢獻的情節來得有趣。

大家都知道,克林頓的生父在他沒出生時就去世了,繼父是個酗酒、打老婆 的汽車商人,家境並不優越。但克林頓天生是個開朗樂觀的人,用他在書中一再用到的說法,就是有一種“sunny disposition"。他在中學就品學兼優,是活躍的學生領袖。16歲的時候,因為受到肯尼迪總統的接見,又聆聽了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的演說,他決定以後競選公職,服務社會。在喬治城大學念書時,他競選學生會主席,為阿肯色州參議員J•威廉•富布萊特做助理文員,為民主黨人助選。在牛津大學做羅茲學者,在耶魯念法學院期間,他也一直熱衷於政治。

為富布萊特做助理文員是克林頓出道前很重要的一段經曆。克林頓第一次見到富布萊特是作為少年國家參議員去白宮見肯尼迪那一次。富布萊特和這些家鄉的小政治家們一起吃了午餐,事後還寫信給克林頓的媽媽,誇她有個好兒子。在喬治城大學期間,克林頓在民主黨內已經很活躍,經常為阿肯色州的民主黨人助選。有個暑假,他幫最高法院法官佛蘭克•霍特競選州長。競選雖然失敗了,但競選後他向霍特提到想為富布萊特工作,不久就收到了富布萊特辦公室邀請他來工作的電話。“你可以做半時工作,報酬是3500元,或者做全時,報酬是5000元。”克林頓的回答是:“我能不能做兩份半時工作?”

從此每天上完課,克林頓就趕到國會山去上班。作為助理,他的工作之一是搜集剪報,這件微不足道的工作他也幹得很起勁。要剪報就要讀報紙,在將近兩年的時間裏,他每天都讀六份報紙,把各種有用無用的知識裝了一腦袋。他說, 肯尼迪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說過,一個人如果每天讀六份報紙,知道的東西一定會和他一樣多。克林頓不敢保證自己知道那麽多東西,但他確信這些報紙讓他順利通過了羅茲學者選拔的麵試。

當克林頓成為耶魯法學院學生時,已經是一個非常活躍的民主黨青年才俊。那年秋天,他忙著幫民主黨人競選康涅狄格州參議員,一直到11月選舉結束後才到耶魯上課。

總而言之,克林頓是那種從小就樹立遠大理想,從學生時代起就積極投身自己夢想中事業的人。因為對自己的選擇充滿激情,也因為這種選擇符合克林頓的個性,克林頓的整個青年時代都過得充實豐富,多姿多彩。這樣的生活當然讓他獲得了寶貴的經驗,建立了豐富的人脈,為他未來的事業做了準備。但即使不提這些功利的東西,這種生活一定也是讓人精神愉快和振奮的,就像克林頓抽過卻沒有吸進去過的大麻一樣,隻是沒有大麻的副作用。這也是最讓我羨慕的。現在很多人愛用“青春無悔”這個詞。我覺得,這幾個酸溜溜的字用在克林頓身上是很合適的。如果克林頓要拍著胸脯自豪地說“青春無悔”,沒有人可以說二話。

時間過去了好幾年,世界上發生了很多事情,其中之一就是希拉裏和奧巴馬為當總統大打出手,最後奧巴馬獲勝,美國因此有了第一位黑人總統。我的生活照例很平淡,沒有什麽曆史性的轉折,但我也發現了一樣好東西,那就是有聲書。有聲書的朗讀者通常有磁性的嗓音,對書的理解也很到位,聽他們讀書是一種愉快的享受。上下班的路上,一張光盤塞進播放機裏,比哪個廣播電台的節目都好聽,NPR也比不上。一盒光盤在手,連堵車都不是那麽可怕。自從發現了有聲書,我讀書的數量又創了新高,讀起書來也更囫圇吞棗,少了些以前的挑剔。因為這個原因,也因為看到希拉裏總統做不成,對她自作主張地生出了幾分同情,也對她產生了新的興趣,下次在圖書館看到《親曆曆史》的有聲書,就把它借了回去。開車上下班的途中,十幾張光盤一轉眼就聽完了。可能對這本書期望不高,聽完後居然覺得希拉裏寫得還不錯,語氣和態度都算拿捏得合適。你想,她既要顯得坦誠,又要維持自己和克林頓的形象,還要談丈夫出軌這種令人難堪的話題,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希拉裏讓我比較感興趣的一點,也是她和克林頓不同的地方,是她是一個女人。一個女人要在男人統治的世界裏擁有一席之地,注定要遇到更多障礙,要有更堅強的內心世界,也要付出更多努力。我對希拉裏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來自這種認識。從威斯理畢業以後,希拉裏被哈佛法學院和耶魯法學院同時錄取了。在一個雞尾酒會上,她遇見了一名哈佛法學院的大牌教授。朋友向大牌教授介紹希拉裏,說她正在哈佛和哈佛的強勁對手之間舉棋不定。大牌教授說,“首先,我們沒有什麽強勁對手;第二,哈佛不需要更多女生。”這一席話當然馬上讓希拉裏拿定了主意。

從耶魯畢業後,希拉裏在國會水門事件彈劾調查小組工作過一段時間。小組工作即將結束時,有一次大家在一起談將來的打算,希拉裏說她想做個出庭律師,馬上被一位前輩告知這是異想天開,“因為你不會有妻子。”原來,出庭律師工作繁忙,壓力也大。如果沒有一位妻子為他把工作之外的一切都打點好,他連活都活不下來,更不要提其他了。而希拉裏作為一個女人,注定是不會有人來幫她打點生活的,可見她想要取得和男人一樣的成功,難度有多大。

不過,除了對希拉裏作為女人的一麵比較關注外,無獨有偶,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的地方也是希拉裏的青年時代。與克林頓一樣,希拉裏也從小就是一個有抱負、有才華、能量十足的人。在威斯理的時候,她做過“青年共和黨俱樂部”的主席,還參加了1968年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不過也從此背棄了共和黨。在威斯理的畢業典禮上,她作為學生代表發言,發表過一篇很出名的講話。在耶魯念法學院的時候,希拉裏一會兒在兒童研究中心工作,一會兒為後來的副總統沃特•蒙代爾打工,一會兒為民主黨議員助選,忙得不可開交。當她從耶魯畢業的時候,她已經成了民主黨中一顆前途無量的新星。

讀克林頓夫婦的這些故事時,我想到了自己的青年時代。我和我的很多朋友以前也是品學兼優的有為青年,上名牌大學,被眾人羨慕,自己當時恐怕也有幾分自鳴得意。但與克林頓們的生活經曆一比,我覺得自己的青年時代實在貧乏蒼白得可怕。 那時的我們生活在社會和父母的期待之中,男生都想做愛因斯坦,女生都想做居裏夫人。我們不習慣大膽尋找屬於自己的理想,心裏沒有青年克林頓那股激情,雖然也有追求,但我們的追求有點縮手縮腳,瞻前顧後,患得患失,不是那麽理直氣壯,義無反顧,淋漓痛快。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中國文化,可能是教育製度,也可能是時代局限,或者隻能怪自己的心胸和眼界。但不管怎麽樣,事實就是,我的青年時代,遠遠沒有達到它可以達到的那種圓滿。

當然,克林頓和希拉裏都不是一般人,這也是為什麽我會花時間讀他們的自傳。但他們的青年時代讓我產生的感觸和羨慕,的確讓我有點意外。我出生長大的那座城市,是中國最著名的領袖青年時代讀書、生活、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我上小學時最常參加的活動就是去參觀偉大領袖的革命活動紀念地,像他青年時代洗過冷水澡的水井,遊泳和“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小島,以及跑步登山、鍛煉身體的小亭子等等。但或許那時年紀太小,每次隻是很高興這一天不用坐在教室上課。不管老師多麽聲嘶力竭地宣講,偉大領袖的青年時代從來沒有激起過我任何激情和渴望。而今天,幾本俗不可耐的傳記,卻出乎意料地喚醒了我對青年時代一種近乎懊悔的回憶。

是因為我已經到了感歎youth is wasted on the young的年齡嗎?也許。但事實就是,克林頓夫婦的人生經曆,是非常經典的美國成功故事。正如我們今天的很多失落可以追溯到青年時代犯下的錯誤,他們的成功也開始於他們的青年時代。

克林頓夫婦是有爭議的政治人物。但我覺得,不管他們後來是否變成了老辣、虛偽的政客,他們青年時代的理想、抱負、夢想是真誠的,他們的奮鬥和努力也是實實在在的。雖然我不見得跟他們有同樣的興趣和抱負,但我希望我也有自己所珍惜、所熱愛的追求,而且甩開膀子投入進去了。換句話說,如果時間能夠倒流的話,我希望我的青年時代也和他們的一樣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