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執著的根本是我執,即執著有個自我(ego)。因為我執, 就和眾生有了自、他的對立,由此帶來新的痛苦。 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那些特別在乎自己的人,煩惱往往也特別多; 反之,無私的人卻更容易快樂、自在。
“我”是什麽?其實隻是一種感覺。比如一本書,本身並不存在你、 我的差別。但我們將這本書買來之後,就會在其上附加“我” 的標簽。一旦確立這種感覺,這本書的損壞或丟失就會影響到我們。 而在此之前,無論它發生什麽變故,都不會對我們構成傷害。
再如我們去購房,未買下之前,房子出現什麽問題都無足輕重, 因為它還未和我們發生關係。可買下之後, 它的任何變化都會牽動我們的心。這種難過,正是由於那些附加的“ 我”的感覺所致。
為什麽我們會為這些瑣事煩惱,而非其它更重要的事情呢? 世間每天有很多災難,有很多人遭遇挫折或離開人世, 但我們隻是感歎一下,不會有多少切身感受,更不會因此寢食難安。 這是因為其中還未粘上“我”的標簽,一旦發生的事情中介入“我” ,感覺立刻就不同了。
如果那個遭遇挫折的是“我”,那個離開人世的是“我”的親人, 一場普通的人間悲劇便頓時上升為頭等大事。是嗬, 在我們的世界中,還有什麽比“我”受到傷害更嚴重的事件呢? 當一個不相幹的人去世了,我們會覺得人皆有一死,未足為奇; 可當親人或我們自己麵臨死亡時,就不會如此坦然麵對了, 不是抱怨上天不公,便是哀歎自己薄命。
“我”是什麽?其實隻是一種感覺。比如一本書,本身並不存在你、
再如我們去購房,未買下之前,房子出現什麽問題都無足輕重,
為什麽我們會為這些瑣事煩惱,而非其它更重要的事情呢?
如果那個遭遇挫折的是“我”,那個離開人世的是“我”的親人,
可見,一切煩惱皆圍繞“我”展開。
我們將緣起的念頭和想法當作是“我”,將種種不是我的當作是“ 我”。若不是受這種錯覺的影響,那些來來去去的念頭, 又如何能在心中生根,進而傷害我們呢?如果沒有“我”的幹擾, 世間的無常變化就是我們能夠接受的客觀規律, 就如我們能夠接受四季更替和草木枯榮那樣。
那麽,色身總該屬於“我”的吧?其實不然,色身亦是因緣的產物, 由物質和精神兩方麵構成,前者是父母的遺傳基因, 後者是蘊藏無量種子的阿賴耶識,其中並無“我”的屬性。 當阿賴耶識最初投胎時,將父母的基因執以為我,賦予“我” 的感覺,從此難棄難舍。因為執著時間太久, 故對我們的影響也特別大。
其實,色身從成長到衰老始終處於新陳代謝的過程中。現如今, 醫學更發達到可以替換人體器官,可以更換“我”的組裝零件。 其中,又有哪一部分是固定不變的“我”呢?至於我們的想法, 一生中也在不斷變化,青年不同於中年,中年不同於老年。 而感情就更是無常,親人可能反目為仇,仇人也許握手言歡。 在人間這個大舞台上,這樣的情節時時都在上演。
身內之物尚且如此,更何況汽車、房子等身外之物呢?所有這些, 我們隻有暫時的使用權,都不能代表我們自己。一件無主的物品, 隻因附加了“我”的感覺,卻成了能夠傷害我們的武器,越是在乎, 殺傷力就越大。
那些愛錢如命的人,一旦失去財產,就如遭受滅頂之災, 甚至喪失活著的勇氣。造成痛苦的根源,並不是金錢本身, 而是人們對金錢的執著。
我們每做一件事,也會介入我執,成功了,覺得“我很成功, 很有麵子”;失敗了,覺得“我很失敗,屢受挫折”。事實上, 事業並不能代表我們自己。如果兩者是一體,事業失去時,“我” 是否也會隨之失去呢?感情、家庭也是同樣,各人在乎的對象不同, 煩惱的重心也不盡相同。因為感覺的力量也是緣起的, 取決於我們的培養。
我們將緣起的念頭和想法當作是“我”,將種種不是我的當作是“
那麽,色身總該屬於“我”的吧?其實不然,色身亦是因緣的產物,
其實,色身從成長到衰老始終處於新陳代謝的過程中。現如今,
身內之物尚且如此,更何況汽車、房子等身外之物呢?所有這些,
那些愛錢如命的人,一旦失去財產,就如遭受滅頂之災,
我們每做一件事,也會介入我執,成功了,覺得“我很成功,
由此可見,“自我”隻是虛張聲勢的皮包公司,並無實際內容。
我們的心,本像虛空那麽空明浩瀚,那才是心靈的真相。